不算江郎才尽,也是索然无味
书写到这种程度,说不上是让读者失望,还是原本就不该抱什么期望。
都梁四本书,买过三本,《血色浪漫》本来是很看好电视剧,但是小说却也能贫得让人大笑。《亮剑》则逊色不少,不过比起《荣宝斋》,居然也能比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都梁的小说,年代跨度大,语言有趣,对白唯一的毛病是絮叨与内容无关的个人世界观,有对读者洗脑之嫌。他的文笔不算漂亮,但是故事一直写得很有意思,人物(仅限于男人)性格也很鲜明,同时极度大男子主义,从来写不好女人——本来男人笔下的女子,大多有些怪态,偏偏又要上杆子死打烂缠同一个男主人公,除了金庸,我还没见过谁写得比都梁更露骨的。
然而,到了《荣宝斋》,缺点一样不缺,优点却又全都不见了。这故事跨度从清末到解放,整本书的字数也不算少,按理说该有个跌宕起伏悲欣交加的大气魄,偏偏从头到尾整个流水帐一样的出来,乏味之极。人物呢,《血色浪漫》和《亮剑》的男主人公,都是个性十足,因此虽然令我鄙视其对女人的不尊重但至少还算过得去。而《荣宝斋》的主人公呢,开始浓墨重彩渲染他不务正业与胆大过人之处,似乎有大宅门的感觉,但从1/3段过后,突然失去了全部性格,变得面目模糊,成为大年代中的走过场的旁白,一直到结尾。而女人们呢,除了主人公的娘还顺眼之外,剩下均一如既往的不招人待见。而大场面也没写出大历史的感觉。
原来我一直觉得霍达的小说匠气死板,不过就大场面这点,她写的《补天裂》这种,也要比《荣宝斋》强得多。历史人物的描写上,好歹《补天裂》里看历史人物有气势,待看《荣宝斋》里的汪精卫和陈璧君,则有些鸡皮疙瘩的感觉。至于南张北溥类的,就更是模糊得面目不可窥了。
荣宝斋的卖点应该是文房四宝,里面也提及不少,但是如果做为主打的内容,含量还实在有些欠缺,看着并不过瘾。拿个不那么合适的比喻,早几年陈重远出过系列关于老北京古玩珠宝骨董的书,用故事穿插鉴宝知识,虽然不是小说,但也是有情节的,读起来比《荣宝斋》有趣得多。其实荣宝斋并不是没有故事可讲,但是不知为什么到了要渲染的时候,就那么简单一带而过,可惜了。
用了两个晚上把它读完,读完后脑子空空,如果拍成电视剧,倒也能顺其自然的就拍下去,赶上演员对了胃口,老北京味道浓点,未必看不下去。不过就小说来说,写成这样真是太无味了。
可是人的心理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对《荣宝斋》失望的后果是什么呢?——订了本《狼烟北平》。
都梁四本书,买过三本,《血色浪漫》本来是很看好电视剧,但是小说却也能贫得让人大笑。《亮剑》则逊色不少,不过比起《荣宝斋》,居然也能比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都梁的小说,年代跨度大,语言有趣,对白唯一的毛病是絮叨与内容无关的个人世界观,有对读者洗脑之嫌。他的文笔不算漂亮,但是故事一直写得很有意思,人物(仅限于男人)性格也很鲜明,同时极度大男子主义,从来写不好女人——本来男人笔下的女子,大多有些怪态,偏偏又要上杆子死打烂缠同一个男主人公,除了金庸,我还没见过谁写得比都梁更露骨的。
然而,到了《荣宝斋》,缺点一样不缺,优点却又全都不见了。这故事跨度从清末到解放,整本书的字数也不算少,按理说该有个跌宕起伏悲欣交加的大气魄,偏偏从头到尾整个流水帐一样的出来,乏味之极。人物呢,《血色浪漫》和《亮剑》的男主人公,都是个性十足,因此虽然令我鄙视其对女人的不尊重但至少还算过得去。而《荣宝斋》的主人公呢,开始浓墨重彩渲染他不务正业与胆大过人之处,似乎有大宅门的感觉,但从1/3段过后,突然失去了全部性格,变得面目模糊,成为大年代中的走过场的旁白,一直到结尾。而女人们呢,除了主人公的娘还顺眼之外,剩下均一如既往的不招人待见。而大场面也没写出大历史的感觉。
原来我一直觉得霍达的小说匠气死板,不过就大场面这点,她写的《补天裂》这种,也要比《荣宝斋》强得多。历史人物的描写上,好歹《补天裂》里看历史人物有气势,待看《荣宝斋》里的汪精卫和陈璧君,则有些鸡皮疙瘩的感觉。至于南张北溥类的,就更是模糊得面目不可窥了。
荣宝斋的卖点应该是文房四宝,里面也提及不少,但是如果做为主打的内容,含量还实在有些欠缺,看着并不过瘾。拿个不那么合适的比喻,早几年陈重远出过系列关于老北京古玩珠宝骨董的书,用故事穿插鉴宝知识,虽然不是小说,但也是有情节的,读起来比《荣宝斋》有趣得多。其实荣宝斋并不是没有故事可讲,但是不知为什么到了要渲染的时候,就那么简单一带而过,可惜了。
用了两个晚上把它读完,读完后脑子空空,如果拍成电视剧,倒也能顺其自然的就拍下去,赶上演员对了胃口,老北京味道浓点,未必看不下去。不过就小说来说,写成这样真是太无味了。
可是人的心理也是很有意思的,我对《荣宝斋》失望的后果是什么呢?——订了本《狼烟北平》。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