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000,人艰不拆
本文转载自越女事务所,作者夏夏
原文链接:月薪2000,人艰不拆
失业,有时也会演变成一种黑色幽默。
最近和一些四十岁左右的朋友闲聊天,问起大伙收入多少。
好几位调侃说——
“我最近月薪2000多块”
“别误会,没正经上班,这2000多块都是失业金。”
一
我最近读了本书,叫《一人公司》。作者聊到,在21世纪初的美国正赶上互联网行业大裁员,一大批IT精英们失业了。里面有很多“求职经”,还有怎么度过失业难关,不乏启发。
有意思的是——
不少人被裁了之后,心态特别乐观。
完全没把自己当下岗员工。
而是很理解公司——
人这一辈子本来就不可能只在一家公司干嘛。
“任何工作都是基于需求和技能的。如果一家公司需要我的技能,我又可以提供给他们,他们就会聘我。等到这种需求没了,他们不再需要我了,那我当然就会被炒了”
这些“精英”失业者的态度是: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提升自己。
他们怎么做的呢?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员工,而是一直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一个公司去打造、改进和营销。
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有的人会坚持穿职业装,早九晚五保持作息;印上各种名片去跑会议跑活动,参加各种交际。
“整合人脉”,积极推销自己;
有人即使没有工作也要按时出门,泡泡图书馆咖啡馆。
或者做做无偿的志愿工作。
保持一种规律感。
有人在家时会在房间上挂块牌子:一面写着“爸爸在工作”,另一面写着“爸爸在家”牌子翻面,就不允许妻儿再来打扰。
“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更加专业。
”虽然我失业了,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一直是在成长的、一直是很优秀的。
在经济修复之后,我就能很快找到工作了。
或者——
我就靠自己,也能赚钱。
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
二
但作者挺辛辣的。
她不留情面。
她觉得,所谓“一人公司”,其实只是一个人设。
只是在做一种“文化表演”。
大伙在帮自己度过精神难关。
但实际上——
很多事情是大时代、大环境决定的。
“某些力量和事情是无法掌控的,优秀的人也难逃裁员厄运”
个人努力当然很有用,但有时不是光靠个人努力就可以。
她说——
虽然失业者们积极地做“一人公司”、打造个人品牌。要利用人脉、能力和资源挣钱。
但事实上:他们在很长时间里,只能打打零工,或者做做公司的外包活儿——灵活用工嘛。
收入降了很多。“甚至降了85%”
不少人靠领失业金过活。
就像我在文章开篇前提到的一样。
三
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失业潮终究过去了。
好几年后,就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很多人找到了工作。
稳定了下来。
但有人也没能恢复元气。
作者做了一次9人回访——
“有两人的收入明显高于以往。”
“其余7人中,1人赚得比裁员前稍多一点,另1人略少一点。”
“有3人的薪资大幅减少(相当于之前工资的三分之一到一半),1人失业,另1人自愿离开了职场”
收入下滑,各有各的原因。
有人是因为年龄大了——
度过了2001年的经济衰退期之后,45~54岁的再就业者的工资减少了23%,而更年轻的工作者的工资只减少了6%”
“统计显示,年龄较大的工作者在被裁员后会大幅降薪。”
有人是想平衡工作和家庭——
比如有一位未婚青年,九年后变成了二胎家长。
他找了一个收入低点,但压力更小的技术工种,好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处,
“有了一个家庭,我从老婆和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多快乐。所以这改变了我的追求……我不愿意再去一个天天都得加班的地方了”
也有人是没有收入压力,更在意精神追求——
比如有一位41岁的失业者,妻子做咨询行业赚得很多,夫妻二人又是丁克家庭。 自己完全不用付账单。
所以他失业之后,爱上了当家庭煮夫的生活。
烤烤饼干蛋糕,做做家务。
再做点自由职业。
生活很惬意。
后来也找了一份自己很热爱的工作,不惜降低了薪酬。
...
大多数人是怎么扛过经济艰难周期的呢?
依靠家人、彼此关爱。
配偶有收入,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很多人再就业之后,即使收入涨了也不再大手大脚。
开始有意多存钱,减少开支。
不再依赖物质刺激。
更愿意从家庭生活、彼此关爱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所以,这也算是经济艰难时期的正向作用吧?
PS.
这书虽然说的是20年前的美国失业,但现在看也不过时。
还更与时俱进了...
像20年前的“一人公司”,可以说是一种人设打造。
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但现在AI时代,已经很多“一人公司”的现象了:
比如律师、比如保险销售、比如房产中介。
很多工作没有底薪,要靠提成。
前段时间看到一张图,觉得很生动,又很辛酸。
在这儿也贴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