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博尔赫斯之七《死亡与指南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把品读博尔赫斯所感写成文字,是我多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可惜因为懒散和拖延,到现在连其中的十分之一还没有完成。
近日观看大卫·芬奇执导,摩根·弗里曼、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七宗罪》,我突然感觉到它与博尔赫斯的小说《死亡与指南针》许多的相似性,或者干脆说《七宗罪》从《死亡与指南针》处获得了灵感,我刚好可以借机解读一下《死亡与指南针》。
博尔赫斯的小说“高大上”,但其实他并不排斥通俗文学,他很推崇爱伦·坡,称其为侦探小说的鼻祖。
他是个狂热的侦探小说热爱者,有时不免手痒,曾与卡萨雷斯合著侦探小说《伊西德罗·帕罗迪的六个谜题》(1942)《死亡的样板》(1942)等。
他的名篇《小径分岔的花园》(1944)也披了一件侦探(间谍)小说的外衣,他的《死亡与指南针》(1944)只是他单枪匹马的小试牛刀。
先来看一下《七宗罪》,以下为豆瓣的剧情简介: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城市中发生的连坏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饰)和血气方刚的新晋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饰)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但丁的“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人……
博尔赫斯《死亡与指南针》情节大概如下:
犹太博士马塞洛·雅莫林斯基在旅馆被杀,在死者的打字机上发现一张纸,上面有一句没完的句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已经念出。”侦探伦罗特由死者身份、他遗留下来的书籍、此纸条综合判断,凶杀案与犹太教神的名字有关,接下来两个月于发生首次凶杀案同一日,分别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起绑架案,在案发现场分别发现“名字的第二个字母已经念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母已经念出”字样,侦探伦罗特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第四次杀案的时间和地点……
为什么我说《七宗罪》与《死亡与指南针》有许多的相似性,《七宗罪》从《死亡与指南针》处获得了灵感?
表面看,《七宗罪》与《死亡与指南针》凶杀的作案动机都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结尾都是警察(侦探)落入了罪犯的圈套。
在《七宗罪》中,老侦探沙摩塞苦苦钻研《神曲》,我认为这是在向博尔赫斯致敬的,博尔赫斯曾作《但丁九篇》,并这样评价《神曲》:“我认为文学及一切书籍的顶峰就是《神曲》。《神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不读这本书就是剥夺了我们享用文学所能给予我们的最高礼物的权利。”
在博尔赫斯的《阿莱夫》中,贝雅特丽齐是“我”忘以忘怀的曾经的恋人,而贝雅特丽齐也是但丁的难以忘怀的恋人,是《神曲》中但丁的灵魂引导者。
在《死亡与指南针》中,侦探伦罗特苦苦钻研被害者马塞洛·雅莫林斯基遗留下来的《神秘哲学辩》《罗伯特·费勒德哲学探讨》《哈西德教派史》……
但《七宗罪》与《死亡与指南针》的相似只是表面,《死亡与指南针》罪犯的犯罪动机与宗教无关,只与复仇有关,侦探伦罗特最后落入罪犯的圈套也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罪犯夏拉赫发现侦探伦罗特推断第一起凶杀案与犹太教神的名字扯上了关系,因势利导制造了接下来的两起案件,终于把侦探伦罗特引到了第四起案件的现场。
侦探伦罗特去犯罪现场做什么?
自然是抓捕罪犯,但他竟然只身前往,一点防范都没有,轻易被罪犯夏拉赫手下制服并最终被夏拉赫杀害,是不是有点奇怪?
一个智力超群、头脑冷静的侦探竟然没有想到保护自己,还谈什么抓捕罪犯?
我觉得博尔赫斯不可能把一部侦探小说写得这么不合逻辑。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我觉得事实的真相是侦探伦罗特主动自投罗网,自寻死路,而博尔赫斯用一系烈的假相掩盖了真相。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到底是谁中了谁的圈套,是侦探伦罗特中了罪犯夏拉赫的圈套,还是相反?
无论如何,都是我们中了博尔赫斯的圈套。
至于侦探伦罗特为什么要寻死,聪明如博尔赫斯者自然是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的。
《死亡与指南针》的开始,博尔赫斯说侦探伦罗特“有冒险家、甚至赌徒的性格”,我认为这是博尔赫斯制造的假相之一。
从接下来伦罗特对案件的推理看,他冷静、理智、推理严密,完全不是博尔赫斯说的那样。
在小说的结尾,当伦罗特已经被罪犯夏拉赫的手下制服,听完夏拉赫对作案过程的设计之后,“他感到有点冷,还有一种客观的、几乎无名的悲哀”,我觉得这是博尔赫斯制造的另外一个假相。
一切都在伦罗特的预料(设计)之中,他真正感到的是放松,一种彻底的解脱。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并不是所有人的都想长命百岁。
罪犯夏拉赫说“我厌恶自己的身躯”,我觉得这正是侦探伦罗特心中想说的话。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南方》的结尾,博尔赫斯写道“达尔曼紧握他不善于使用的匕首,向平原走去。”
这是一次毫无胜算的决斗,也是一次主动找死。
那些主动求死者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想应该是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酒前说的那句话:“让我去死,你们去活,到底哪样更好,只有天知道。”
博尔赫斯年轻时曾有过企图自杀的经历,多年后,一位记者很不礼貌地问:“那为什么没有自杀呢?”博尔赫斯羞愧地说:“因为怯懦。”
博尔赫斯说过,一个作家,无论他多少隐晦,他最终想完成的也不过是自己一幅自画像而已。
品读博尔赫斯之七《死亡与指南针》,之七?前面的在这里(点击打开):
品读博尔赫斯之六《环形废墟》 2021年07月10日
品读博尔赫斯之五《玫瑰角的汉子》 2019年11月17日
品读博尔赫斯之四《南方》 2019年10月04日
品读博尔赫斯之三《阿莱夫》 2019年08月28日
品读博尔赫斯之二《小径分岔的花园》 2019年08月20日
品读博尔赫斯之一《永生》2019年04月16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