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应得”的名校生:精英教育之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正是为了批判常春藤院校等名校的精英教育系统而写,因而比较有话题度。顶尖高校培育了学生一种“理所应得”的特权感,而非责任感。这在文中很多地方得到呼应:名校生认为自己是通过努力上好学校的,殊不知一些人连努力的机会也被剥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得到校方明里暗里的赞扬、恭维,让他们觉得自己这一切“理所应得”,实则校方想要拉拢未来的捐款者;学生精英的志愿服务很可能是居高临下的一种“施舍”,只是一种不平等结果之后的微弱补偿,这么做只是为了自身简历好看,却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生活,恐怕也不愿了解;而毕业之后,相当一部分名校毕业生空有野心、信仰技术治理,却很少明晰自己这样做的真正目的。
这一话题和相关案例老生常谈,但文中也有一些亮点之处。例如,作者对美国精英教育系统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让我们知道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两种育儿方式(直升飞机式父母与溺爱式父母),以此为基础批判“虎妈”的教育观;借着对《米德尔马契》主人公多萝西娅努力摆脱世俗成见、构想自己生活的刻画,指出精英学子应有的“道德想象力”与“道德勇气”;强调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允许自己在最亲密的氛围下体验他人,明白自身非世界中心,从而提高情商与同理心;当然,还有对博雅教育的推崇。
书中很多内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与反思,好像自己在作者的显微镜下皮都展开,被一一分解研究。通过此书,作者与其说想提供改变整个精英教育系统的思路,还不如说是希望能够让名校生、家长、学校与更多的大众意识到这一系统的问题所在,且意识到教育问题背后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产与心理因素。也就是说,作者无法提供根本的、基于物质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及实践,因此只能从心态、价值层面去“劝诫”精英学生,能“唤醒”一个是一个。
© 本文版权归作者 kurt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