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译与漏译的误导 ——评《白鲸》译事 --转载
错译与漏译的误导
——评《白鲸》译事
文舒
北京燕山出版社在1999年12月推出了其世界文学文库全译本《白鲸》(姬旭升译)的第二次印刷本。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再版的这部译作,是本怎样的书呢?
请读者诸君先仔细读一读《白鲸》译本的开头:
很多年以前,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得(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
这已是我唯一的去处了。
每当我心烦气躁、肝火直升脑门时;每当我心忧绪乱、眼前一片11月的愁云惨雾时;每当我身不由己,跟着不相干的送葬队伍走向墓地时;每当我忍无可忍,马上就要在街上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横冲直撞时,我都得赶紧去出海!
只有出海可以阻止我对自己举起枪!
我没有伽图那一边吟诵诗歌一边拔剑自刎的勇气,只能悄悄地走上船去。
怎么样,朋友,你有类似的感情经历吗?我始终相信,不论是谁,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他都会对海洋产生类似的情绪的。
这里稍作一下解释:引文是小说的开头,原著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名叫伊什梅尔。作者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 rm an M e lv ille,1819-1891)。他一向善于创造气氛、安排情节。他通过伊什梅尔之口,一上来就让读者陷于许多扑朔迷离、几近神秘的情节。凡是接触过原文的读者都知道,作品中的这位伊什梅尔其实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他不仅是故事的叙述人,而且还是参与这次航行的个中人物。原著开头二十三章都是写与他经历有关的人物和事件:他去听梅普尔牧师布道,在教堂里看墓碑,在客店里遇到了“生番”标枪手魁魁格,并与之结交为朋友,以及向读者介绍“裴廓德号”船的情形等。看了这段译文,不掌握原文资料的读者大概很难想象译者自己会编造故事。他们甚至还误以为译者文笔优美,想象丰富,任他牵着鼻子走。
其实,读者只要把它与小说的原文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许多纰漏,如漏译、误译、任意发挥等多种翻译问题。原著中有明显的故事开场白,交代了故事叙述者伊什梅尔的生活际遇及其对航海的向往。而这一切信息只能在原著中存在。请看原文:
Ca ll m e lshm ae l.Som e yea rs ago—n eve r m ind h ow lon g p rec ise ly—h av in g little o r n o m on ey in m y pu rse,and n o th in g p a r ticu la r to in te re s t m e on sh o re,I th ou gh t I w ou ld sa il ab ou t a little and see th e w a te ry p a r t o f th e w o r ld.It is a w ay I h ave o f d r iv in g o ff th e sp leen,and regu la tin g th e c ircu la tion.W h en eve r I find m y se lf g row in g g r im ab ou t th e m ou th;w h oeve r it is a d am p,d r iz z ly Novem b e r in m y sou l;w h en eve r I find m y se lf in vo lun ta r ily p au s in g b e fo re co ffin w a reh ou se s,and b r in g in g up th e rea r o f eve ry fun e ra l I m ee t;and e sp e-c ia lly w h en eve r m y h yp o s ge t su ch an upp e r h and o f m e,th a t it req u ire s a s tron g m o ra l p r in c ip le to p reven t m e from d e lib e ra te ly s tep-p in g in to th e s tree t,and m e th od ica lly kn ock in g p eop les h a ts o ff-th en,I accoun t it h igh tim e to ge t to sea
a s soon a s I can.Th is is m y sub s titu te fo r p is to l and b a ll.W ith a ph ilo-soph ica l flou r ish Ca to th row s h im se lf up on h is sw o rd;I q u ie tly tak e to th e sh ip.Th e re is n o th in g su rp r is in g in th is.If th ey bu t kn ew it,a lm o s t a ll m en in th e ir d eg ree,som e tim e o r o th e r,ch e r ish ve ry n ea r ly th e sam e fee lin g s to-w a rd s th e ocean w ith m e(He rm an M e lv ille,M ob y D ick,New Yo rk;A irm on t Pub lish in g Com p an y,In c.,1964,p.25).
如此丰富的文本内涵却被译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殊不知,这是麦尔维尔最有名的一句开场白“Ca ll m e Ishm ae l”,一直为文学爱好者所称道。然而,姬旭升先生无视原作者的这一艺术特征,不仅故意隐去故事的叙述者,而且还不加思考地将第一章的标题“Loom in g s”译作“海与鲸的诱惑”。如果姬先生出于文采的需要,对自己的译文稍作润饰、美化就不该加以指摘。但作为一名严肃的译者,姬先生应该知道过分任意发挥不仅不能传达原著的意义,反而会损坏原文的形象。再说,从第一章的整个叙述来看,“海与鲸的诱惑”也概述不了全章的内容。一般可以译作“海市蜃楼”。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谨举几例,愿与姬旭升先生商榷:
例1:
原文中的“Som e yea rs ago”似乎不该译作“很多年以前”。
例2:
把原文“n eve r m ind h ow lon g p rec ise ly—h av in g little o r n o m on ey in m y pu rse,and n o th in g p a r ticu-la r to in te re s t m e on sh o re,I th ou gh t I w ou ld sa il ab ou t a little and see th e w a te ry p a r t o f th e w o r ld”译作“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得(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也着实不妥,不仅不忠实原文,而且简直是在胡乱地发挥。我想姬先生在翻译、出版这部译著时不会不知道这会给读者带来不良后果。
例3:
译文“这已是我唯一的去处了”似乎很难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资讯,显然是由译者所加。
例4:
译文中那句“只有出海可以阻止我对自己举起枪!”又是明显的误译。
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是一部劣等译作。除了以上提到的这类翻译上的问题外,更有不可原谅的其他恶行。首先,译作并没有标出原著版本来源。这决不是一个严肃译者和诚实出版社所为。其次,明明是一本拙劣的删译本,却要把它说成是全译本,难免有以假乱真、鱼目混珠之嫌。
顺便再加一句,如果译者力不从心,译不好文学巨著,最好不要轻易涉足,以免贻笑大方。假如有人真想尝尝翻译的甜头,不妨可以先搞点编译之类的活做做。即便如此,他也应谨慎从事才是,从姬先生的这部译作来看,他还需要拜师学艺。因为至少目前他尚不具备最起码的译德,也没有能力翻译麦尔维尔的《白鲸》。建议他好好阅读这部旷世之作直到读懂为止。另外,也趁此机会向北京燕山出版社及其世界文学文库全译本的策划者进一言:不要受某种利益的驱使而损害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的利益。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评《白鲸》译事
文舒
北京燕山出版社在1999年12月推出了其世界文学文库全译本《白鲸》(姬旭升译)的第二次印刷本。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再版的这部译作,是本怎样的书呢?
请读者诸君先仔细读一读《白鲸》译本的开头:
很多年以前,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得(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
这已是我唯一的去处了。
每当我心烦气躁、肝火直升脑门时;每当我心忧绪乱、眼前一片11月的愁云惨雾时;每当我身不由己,跟着不相干的送葬队伍走向墓地时;每当我忍无可忍,马上就要在街上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横冲直撞时,我都得赶紧去出海!
只有出海可以阻止我对自己举起枪!
我没有伽图那一边吟诵诗歌一边拔剑自刎的勇气,只能悄悄地走上船去。
怎么样,朋友,你有类似的感情经历吗?我始终相信,不论是谁,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他都会对海洋产生类似的情绪的。
这里稍作一下解释:引文是小说的开头,原著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名叫伊什梅尔。作者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 rm an M e lv ille,1819-1891)。他一向善于创造气氛、安排情节。他通过伊什梅尔之口,一上来就让读者陷于许多扑朔迷离、几近神秘的情节。凡是接触过原文的读者都知道,作品中的这位伊什梅尔其实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他不仅是故事的叙述人,而且还是参与这次航行的个中人物。原著开头二十三章都是写与他经历有关的人物和事件:他去听梅普尔牧师布道,在教堂里看墓碑,在客店里遇到了“生番”标枪手魁魁格,并与之结交为朋友,以及向读者介绍“裴廓德号”船的情形等。看了这段译文,不掌握原文资料的读者大概很难想象译者自己会编造故事。他们甚至还误以为译者文笔优美,想象丰富,任他牵着鼻子走。
其实,读者只要把它与小说的原文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许多纰漏,如漏译、误译、任意发挥等多种翻译问题。原著中有明显的故事开场白,交代了故事叙述者伊什梅尔的生活际遇及其对航海的向往。而这一切信息只能在原著中存在。请看原文:
Ca ll m e lshm ae l.Som e yea rs ago—n eve r m ind h ow lon g p rec ise ly—h av in g little o r n o m on ey in m y pu rse,and n o th in g p a r ticu la r to in te re s t m e on sh o re,I th ou gh t I w ou ld sa il ab ou t a little and see th e w a te ry p a r t o f th e w o r ld.It is a w ay I h ave o f d r iv in g o ff th e sp leen,and regu la tin g th e c ircu la tion.W h en eve r I find m y se lf g row in g g r im ab ou t th e m ou th;w h oeve r it is a d am p,d r iz z ly Novem b e r in m y sou l;w h en eve r I find m y se lf in vo lun ta r ily p au s in g b e fo re co ffin w a reh ou se s,and b r in g in g up th e rea r o f eve ry fun e ra l I m ee t;and e sp e-c ia lly w h en eve r m y h yp o s ge t su ch an upp e r h and o f m e,th a t it req u ire s a s tron g m o ra l p r in c ip le to p reven t m e from d e lib e ra te ly s tep-p in g in to th e s tree t,and m e th od ica lly kn ock in g p eop les h a ts o ff-th en,I accoun t it h igh tim e to ge t to sea
a s soon a s I can.Th is is m y sub s titu te fo r p is to l and b a ll.W ith a ph ilo-soph ica l flou r ish Ca to th row s h im se lf up on h is sw o rd;I q u ie tly tak e to th e sh ip.Th e re is n o th in g su rp r is in g in th is.If th ey bu t kn ew it,a lm o s t a ll m en in th e ir d eg ree,som e tim e o r o th e r,ch e r ish ve ry n ea r ly th e sam e fee lin g s to-w a rd s th e ocean w ith m e(He rm an M e lv ille,M ob y D ick,New Yo rk;A irm on t Pub lish in g Com p an y,In c.,1964,p.25).
如此丰富的文本内涵却被译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殊不知,这是麦尔维尔最有名的一句开场白“Ca ll m e Ishm ae l”,一直为文学爱好者所称道。然而,姬旭升先生无视原作者的这一艺术特征,不仅故意隐去故事的叙述者,而且还不加思考地将第一章的标题“Loom in g s”译作“海与鲸的诱惑”。如果姬先生出于文采的需要,对自己的译文稍作润饰、美化就不该加以指摘。但作为一名严肃的译者,姬先生应该知道过分任意发挥不仅不能传达原著的意义,反而会损坏原文的形象。再说,从第一章的整个叙述来看,“海与鲸的诱惑”也概述不了全章的内容。一般可以译作“海市蜃楼”。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谨举几例,愿与姬旭升先生商榷:
例1:
原文中的“Som e yea rs ago”似乎不该译作“很多年以前”。
例2:
把原文“n eve r m ind h ow lon g p rec ise ly—h av in g little o r n o m on ey in m y pu rse,and n o th in g p a r ticu-la r to in te re s t m e on sh o re,I th ou gh t I w ou ld sa il ab ou t a little and see th e w a te ry p a r t o f th e w o r ld”译作“那时我的钱包瘪瘪的,陆地上看来没什么好混得(的)了,干脆下海吧,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占绝对面积的大海里逛逛吧”也着实不妥,不仅不忠实原文,而且简直是在胡乱地发挥。我想姬先生在翻译、出版这部译著时不会不知道这会给读者带来不良后果。
例3:
译文“这已是我唯一的去处了”似乎很难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资讯,显然是由译者所加。
例4:
译文中那句“只有出海可以阻止我对自己举起枪!”又是明显的误译。
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可以说,这是一部劣等译作。除了以上提到的这类翻译上的问题外,更有不可原谅的其他恶行。首先,译作并没有标出原著版本来源。这决不是一个严肃译者和诚实出版社所为。其次,明明是一本拙劣的删译本,却要把它说成是全译本,难免有以假乱真、鱼目混珠之嫌。
顺便再加一句,如果译者力不从心,译不好文学巨著,最好不要轻易涉足,以免贻笑大方。假如有人真想尝尝翻译的甜头,不妨可以先搞点编译之类的活做做。即便如此,他也应谨慎从事才是,从姬先生的这部译作来看,他还需要拜师学艺。因为至少目前他尚不具备最起码的译德,也没有能力翻译麦尔维尔的《白鲸》。建议他好好阅读这部旷世之作直到读懂为止。另外,也趁此机会向北京燕山出版社及其世界文学文库全译本的策划者进一言:不要受某种利益的驱使而损害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的利益。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