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之感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代表之作,读完之后,收获良多。
"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分封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
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冰火战乱之年,在祖国遭受巨大创伤之年,蒋先生依然对我们的民族抱有强烈的信心。这种信心,同今日如郎咸平者宣扬的“中国文化的劣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早在八十年前,蒋先生就已经再考虑国家的近代化(即现代化)的问题了。并以此作为国家前途是否光明的判断标准。而直到现在,我们的回答依然是:NO
蒋先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全面的。在评价林则徐时,既看到了其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一面,也提到到了其把个人的声誉看得比国家利益更重的保守一面。提到梁启超时,即反对他所坚持的君主立宪思想,又承认其对时局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种包容的态度,要胜过当代某些历史书籍很多。
蒋先生坚持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国家的近代化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在军事思想上是保守的。在完成近代化之前,绝对不主动挑起战争;宁可不战而签订条约,不可战败而签订条约。这种思想虽有待商榷,然而其出发点要比很多政治家争夺政权的出发点要高的多。
文中提到孙中山先生“军政、训政、宪政”的步骤自己是第一次听到,也是怪自己孤陋寡闻了,这样好的思想竟然没有更早一步的发现。悔恨之余又不得不赞叹孙中山先生的高瞻远瞩了。最感兴趣的“训政”一个阶段,尤为重要。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期,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于是第一流弊在旧污末由荡涤,新治末由进行;第二流弊在粉饰旧污以为新治;第三流弊在发扬旧民,压抑新治。更端言之,即第一,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矣。此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者。”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在百年前,孙先生对于民主和现代化国家的理解要比国人深得多。现在想想很多的错误,都是没有进行训政的结果。
最后一节是删节的,大概是因为赞扬了蒋介石的缘故。不仅在大陆被删节,在台湾也被删节。然而从通篇对人物的评价来看,我们会发现蒋先生还是比较客观的,并无太多的偏颇之处。读完之处,除了叹息前人之高瞻远瞩,品性高洁之外,也叹息之后的历史并未按照蒋先生规划的轨迹走,因而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还在弯路上。不知若蒋先生在天有灵,是悲还是愤呢?
由此而观之,我们需要大量阅读民国时期学者的著作,因为很多问题他们已经给出了答案,而我们却依然在苦苦摸索。
"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分封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
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冰火战乱之年,在祖国遭受巨大创伤之年,蒋先生依然对我们的民族抱有强烈的信心。这种信心,同今日如郎咸平者宣扬的“中国文化的劣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早在八十年前,蒋先生就已经再考虑国家的近代化(即现代化)的问题了。并以此作为国家前途是否光明的判断标准。而直到现在,我们的回答依然是:NO
蒋先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全面的。在评价林则徐时,既看到了其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一面,也提到到了其把个人的声誉看得比国家利益更重的保守一面。提到梁启超时,即反对他所坚持的君主立宪思想,又承认其对时局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种包容的态度,要胜过当代某些历史书籍很多。
蒋先生坚持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国家的近代化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在军事思想上是保守的。在完成近代化之前,绝对不主动挑起战争;宁可不战而签订条约,不可战败而签订条约。这种思想虽有待商榷,然而其出发点要比很多政治家争夺政权的出发点要高的多。
文中提到孙中山先生“军政、训政、宪政”的步骤自己是第一次听到,也是怪自己孤陋寡闻了,这样好的思想竟然没有更早一步的发现。悔恨之余又不得不赞叹孙中山先生的高瞻远瞩了。最感兴趣的“训政”一个阶段,尤为重要。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期,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于是第一流弊在旧污末由荡涤,新治末由进行;第二流弊在粉饰旧污以为新治;第三流弊在发扬旧民,压抑新治。更端言之,即第一,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矣。此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者。”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在百年前,孙先生对于民主和现代化国家的理解要比国人深得多。现在想想很多的错误,都是没有进行训政的结果。
最后一节是删节的,大概是因为赞扬了蒋介石的缘故。不仅在大陆被删节,在台湾也被删节。然而从通篇对人物的评价来看,我们会发现蒋先生还是比较客观的,并无太多的偏颇之处。读完之处,除了叹息前人之高瞻远瞩,品性高洁之外,也叹息之后的历史并未按照蒋先生规划的轨迹走,因而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还在弯路上。不知若蒋先生在天有灵,是悲还是愤呢?
由此而观之,我们需要大量阅读民国时期学者的著作,因为很多问题他们已经给出了答案,而我们却依然在苦苦摸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