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作者简介 · · · · · ·
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邵阳(今邵东)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9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目录 · · · · ·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兼论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 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 · · · · · (收起)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 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 甲午战争未起以前及既起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方法,想得西洋各国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国际的关系不比私人间的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国家都是自私自利的,利害相同就结合为友,为联盟;利害冲突就成为对敌。 各国的外交家都是精于打算盘的。西洋各国原想在远东大大的发展,但在甲午以前,没有积极推动,一则因为他们忙于瓜分非洲;二则因为他们互相牵制,各不相下;三则因为在远东尚有中国与日本两个独立国家,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在中、日战争进行的时候,李鸿章虽千方百计的请求他们的援助, 他们总是抱隔岸观火的态度,严守中立。他们觉得中国愈败,愈需要他们的 援助,而且愈愿意出代价。同时他们又觉得日本虽打胜仗,战争总要削减日 本的力量。在西洋人的眼光里,中、日战争无论谁败,实是两败俱伤的,他 们反可坐收渔人之利,所以他们不援助我们于未败之前。 等到《马关条约》一签字,俄、德、法三国就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 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在内。主动是俄国,德、法不过附和。当时俄国财 政部长威特(Witte)正赶修西比利亚铁路,他发现东边的一段,如绕黑龙江的北岸,路线太长,工程太困难;如横过我们的东三省,路线可缩短,工程 也容易的多。同时海参崴太偏北,冬季结冰,不便航行。如果俄国能得大连、旅顺,俄国在远东就能有完善的军港和商港。完成西比利亚铁路及得一个不冰冻的海口,这是威特想要乘机而达到的目的。法国当时联俄以对德,俄要法帮忙,法不敢拒绝,何况法国也有野心想乘机向远东发展呢?德国的算盘 打得更精,他想附和俄国,一则可以使俄国知道德国是俄国的朋友,俄国不必联络法国;二则俄国如向远东发展,在欧洲不会多事,德国正好顺风推舟;三则德国也可以向我们索取援助的代价。这是三国干涉《马关条约》实在的 动机。 俄、德、法三国的作法是十分冠冕堂皇的。《马关条约》发表以后,他们就向我们表示同情,说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5页 -
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第一,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第二,他想清廷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及文祥二人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道、咸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朝确有中兴的气象。第三,他怕满清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我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和平。在闭关自守,无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环绕着,长期的内乱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满清,最大的理由在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蓬莱阁丛书(共58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南洋交通史》《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书目答问补正》《中国思想小史》《国故论衡》
等
。
喜欢读"中国近代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国近代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近代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3 条 )


被删改的最后一节原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标红的为书里被删改的部分,其实改动并不大,主要是把对蒋介石“同志”的称呼和对他的赞美删掉了。 听说有删改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电子版看了一下对比了一下。 『九一八以来,国人有些为 感情所冲动要求中央早战,有些反动份子另怀阴谋,以为向日抗战,就能消灭中央势力,于是假... (展开)
论坛 · · · · · ·
哪里有完整版的? | 来自Zemminevos | 15 回应 | 2020-06-07 10:06:14 |
对林则徐的评价很有意思 | 来自理想国卫士他爹 | 2020-06-05 23:34:16 | |
技术处理 | 来自卫悲回 | 16 回应 | 2020-05-31 15:24:13 |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本淘宝没卖了,哪还有出售吗? | 来自司隶校尉 | 2019-08-25 15:01:24 | |
不同出版社的这本书有什么区别? | 来自晴朗 | 1 回应 | 2018-01-27 13:52:2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5 )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9.0分 9199人读过
-
武汉出版社 (2012)8.7分 442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6)9.1分 3362人读过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8.9分 222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值得看看的一些文史哲闲书 (froggy)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彼岸)
- 杨奎松的新生推荐书目 (范同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Fal Conde 2015-07-13 22:14:08
算得上是这类文人的天花板水准,除去莫名其妙吹捧大炮的句段外还是揭示了一些帝国法术。三星半
1 有用 然犀 2009-11-16 21:51:17
好看
6 有用 苏 2011-11-20 19:50:23
历史老师推荐的。跟课本的观点、语气几乎一致。不认为有什么新收获。
15 有用 洛梦蝶 2015-10-07 17:50:15
张鸣老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辛辣地形容我们的近现代史话语存在“怨妇、泼妇、情妇”的三妇心态,后又在阶级斗争史观下继续放大,流毒至今,为祸不浅。以蒋廷黻先生写作此书的时代背景(1938年),能够不局限于饱受屈辱的民族情绪、盲目排外的守旧思想、妄自菲薄的崇拜西方等倾向的制约,反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高屋建瓴的眼界、精炼深刻的文笔,指出百年阵痛的根本是传统中国社会在外部压力下转型并融入国际秩序所付出的代价,... 张鸣老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辛辣地形容我们的近现代史话语存在“怨妇、泼妇、情妇”的三妇心态,后又在阶级斗争史观下继续放大,流毒至今,为祸不浅。以蒋廷黻先生写作此书的时代背景(1938年),能够不局限于饱受屈辱的民族情绪、盲目排外的守旧思想、妄自菲薄的崇拜西方等倾向的制约,反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高屋建瓴的眼界、精炼深刻的文笔,指出百年阵痛的根本是传统中国社会在外部压力下转型并融入国际秩序所付出的代价,虽然列强带来的是侵略和掠夺,但于超稳态下的传统中国社会而言,同样是进步的契机,如此见识不仅难能可贵,而且超越时代。从促进社会进步的标准评价底层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以及上层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甚至于历次与日本的冲突斗争,其识见亦足以让今人汗颜。当然,受时代局限对孙文吹捧过甚乃其瑕疵,不然可称满分 (展开)
5 有用 锟斤拷 2016-02-05 12:15:02
史料的选择和考据似乎大有问题,逻辑也相当不严谨,典型的观念先行,为政治服务的一本历史书。不过念在其诞生的年代,还是有点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