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第一次读韩寒的小说,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也是我的第一个本命年的时候。按韩寒的话说,那是一个正值校园小说泛滥,有些小孩连字都没认全就能操出十万多字的长篇来,那样一个年代。那个时候我也是一个字还没认多少的小p孩,手捧着一个仅比我大四岁的大p孩操写的《三重门》,如获至宝一般。只是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我甚至都不记得那本书的内容了。适逢今日,我的第二个本命年,也是我作为学生的最后一年,也是韩寒被评为年度人物的一年,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五年文集》,重温一下当年的躁动。
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排放的很有意思,韩寒的书被摆放在鲁迅、老舍、志摩等一系列已故名家的书架中,被翻得不是掉皮儿就是掉馅儿,呲牙咧嘴地揶揄着其他书籍的端庄一新。。。
带回寝室,一天看完。小的时候是看故事,只不过故事在今天看来的确也略显无奇,而笔锋幽默且犀利,倒是颇有钱老爷子的风格。文中生涩的英文,同样看了让人发笑,但的确是我们这些被教育出常用语惯性思维的人所无法强行编纂出来的。我想,也许正是韩寒这种犀利且从不妥协的叛逆与清醒深深刺动了迷茫、无主见的我们这一代。
比起小说,我更喜欢读韩寒的杂文时评。真实、简练、精辟的语言总会让人为之触动。《五年文集》里收录了韩寒的《通稿2003》等短文,值得一读。看小说便远不及短文这么酣畅了。小说要有故事性的,故事是要有一定虚构的成分的,这一虚构写起来就累了,要考虑人物,要考虑情节,还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对当时仅有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某些地方便显得刻意讨巧,处处闪光便反而看起来耀眼了。而小小的文章,鞭辟入里,对教育体制、专家的的评论,让人看了不免嫣然。
讲到怎么分辨“专家”时有这么一条:“看到这篇文章暴跳如雷,但是在公共场合的话会说:年轻人都这样,我们能体谅。”——哑然失笑。
不评过多,自己去读吧。
这块上海的大金子,一直如是闪光。
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排放的很有意思,韩寒的书被摆放在鲁迅、老舍、志摩等一系列已故名家的书架中,被翻得不是掉皮儿就是掉馅儿,呲牙咧嘴地揶揄着其他书籍的端庄一新。。。
带回寝室,一天看完。小的时候是看故事,只不过故事在今天看来的确也略显无奇,而笔锋幽默且犀利,倒是颇有钱老爷子的风格。文中生涩的英文,同样看了让人发笑,但的确是我们这些被教育出常用语惯性思维的人所无法强行编纂出来的。我想,也许正是韩寒这种犀利且从不妥协的叛逆与清醒深深刺动了迷茫、无主见的我们这一代。
比起小说,我更喜欢读韩寒的杂文时评。真实、简练、精辟的语言总会让人为之触动。《五年文集》里收录了韩寒的《通稿2003》等短文,值得一读。看小说便远不及短文这么酣畅了。小说要有故事性的,故事是要有一定虚构的成分的,这一虚构写起来就累了,要考虑人物,要考虑情节,还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对当时仅有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某些地方便显得刻意讨巧,处处闪光便反而看起来耀眼了。而小小的文章,鞭辟入里,对教育体制、专家的的评论,让人看了不免嫣然。
讲到怎么分辨“专家”时有这么一条:“看到这篇文章暴跳如雷,但是在公共场合的话会说:年轻人都这样,我们能体谅。”——哑然失笑。
不评过多,自己去读吧。
这块上海的大金子,一直如是闪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