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遗失的“常识”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次,终于把这一本薄薄的本子看完。本是旧时儿童启蒙时用的教材,故曰“幼学”,可是在读了十四年的书后,依旧不知道其中的诸多典故。原来古人认为泰阶星平是天下安然无事的象征,因此称“天下泰平”;原来称亡母曰妣,是同比,即比得上父亲的德馨;原来笔也称管城子中书君......因为是启蒙教材,所以语言力求通俗,但是我依旧不得不对照着注释才勉强看懂。是不是杞人忧天呢,我一直害怕先人们传下来的,如明珠般照耀了千年历史的宝藏,渐渐渐渐就被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所丢弃了。有多少人还能写一手好书法,有多少人知道诗的格律词的曲调,有多少人听得懂管弦呕哑余韵悠扬......记得季大师逝世的时候,在凤凰网上看到一个调查“你认为在现今还能培养出大师吗?”,八成的人选择了不能。是,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在如今的社会价值观下,怎么还可能出现,如季大师般让人高山仰止的学者。越来越多的人奔去学英语了,补习班培训班的宣传单总是铺天盖地,我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花十多年的时间去学别人的语言,而且,是在我们甚至连自己的文化都还不了解的时候。与国际接轨,可是我们拼命去接,却忘了自己的轨。我并没有说,我们都应该逆流而行,回到过去的四书五经八股取士,可是,起码先人所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去欣赏如何去传承,在练习ABC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能吟诵诗经离骚。几千年源远流长,若流失在我们手中,便真正是上愧先人,下惭后世。
一直对民国十分神往,即便时局动荡民生多艰,却出现了诸多的大学者。梁实秋汪曾祺胡适林语堂丰子恺......一袭长袍,儒雅如玉,才富五车,学贯中西。那是一个文人的时代,是中西方的文化所碰撞出来的最璀璨的火花。
而在彼之后,何时何时,方能再有,唱诵千百年的,青青子衿......
一直对民国十分神往,即便时局动荡民生多艰,却出现了诸多的大学者。梁实秋汪曾祺胡适林语堂丰子恺......一袭长袍,儒雅如玉,才富五车,学贯中西。那是一个文人的时代,是中西方的文化所碰撞出来的最璀璨的火花。
而在彼之后,何时何时,方能再有,唱诵千百年的,青青子衿......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