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乡愁+维特根斯坦的结论

踏踏实实、不带装腔作势的为学态度在国内哲学学者之中已日渐稀罕,陈嘉映在这方面堪称楷模,本书便是一个极好的范本。
在穷尽了逻辑和经验证据之后,哲学的终极论争总会回归凝结到态度/意见之争,哲学-科学之予我们这个民族终究是舶来品,于是对于大部分文科出身的国内哲学学者而言,基于数学(人工)语言从而独立于常识、继而渐进蚕食了哲学的科学,总让他们心有不安。陈嘉映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也透露出类似的海德格尔式的“哲人之乡愁”。不过比起当下国内盛行的那帮犯了哲学乡愁病的家伙一味沉迷在“后库恩主义反攻”的颓废,他更愿意忍受哲学的任务仅在“以理性的态度从事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
可以看出陈嘉映对哲学归宿的定位有着浓厚的维特根斯坦色彩。然而仔细审视当下国外的研究进展,老维的哲学遗产早已并不像当今国内学人想象的那么厚重了。当我们在学术杂志上拿“自然主义”当作时髦的关键词时,人家早就已经借鉴和内化科学方法论生产出了一大批富有生机的哲学著述了。其中的某些成果已然成为当下讨论语言哲学、知识论、心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新常识”了,并且这些新思想的生产过程绝非只是借助了“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至少像J.Fodor,R.Millikan和T.Williamson这样的一线大牛是不会承认这点的。
此外,陈嘉映在阐释“哲学”、“科学”和“常识”的三个核心概念的关联问题上,并没有达到当代分析哲学所要求的那般清晰透彻。不过这也难怪,毕竟陈嘉映的行文宗旨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而这本书毕竟只是一个通俗的历史描述。
在穷尽了逻辑和经验证据之后,哲学的终极论争总会回归凝结到态度/意见之争,哲学-科学之予我们这个民族终究是舶来品,于是对于大部分文科出身的国内哲学学者而言,基于数学(人工)语言从而独立于常识、继而渐进蚕食了哲学的科学,总让他们心有不安。陈嘉映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也透露出类似的海德格尔式的“哲人之乡愁”。不过比起当下国内盛行的那帮犯了哲学乡愁病的家伙一味沉迷在“后库恩主义反攻”的颓废,他更愿意忍受哲学的任务仅在“以理性的态度从事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
可以看出陈嘉映对哲学归宿的定位有着浓厚的维特根斯坦色彩。然而仔细审视当下国外的研究进展,老维的哲学遗产早已并不像当今国内学人想象的那么厚重了。当我们在学术杂志上拿“自然主义”当作时髦的关键词时,人家早就已经借鉴和内化科学方法论生产出了一大批富有生机的哲学著述了。其中的某些成果已然成为当下讨论语言哲学、知识论、心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新常识”了,并且这些新思想的生产过程绝非只是借助了“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至少像J.Fodor,R.Millikan和T.Williamson这样的一线大牛是不会承认这点的。
此外,陈嘉映在阐释“哲学”、“科学”和“常识”的三个核心概念的关联问题上,并没有达到当代分析哲学所要求的那般清晰透彻。不过这也难怪,毕竟陈嘉映的行文宗旨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而这本书毕竟只是一个通俗的历史描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