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的好奇心之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哪一个小孩子不曾相信世上真的有魔法,在我们软弱无助的时候拯救我们?可是当我们长大了,却沉痛的知道,世上并没有魔法”。对于孩子来说魔法和童话一样,因为纯真,因为相信,因为好奇心,一度成为我们不可替代的信仰。看着童话,相信魔法而长大的我们,却渐渐发现,那些精美的图书,甜美的童话,美好的梦想都在渴望长大的同时,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成长必然会以失去一些美妙而无形的东西作为代价。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此时此刻,你的“Believe”,你的好奇心,还剩下多少?我们来看看淘气而可爱的小女孩爱丽丝,因为好奇心而展开的奇境之旅吧!
故事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和姐姐在户外看书,因为书本没有插图和对话感到无聊而睡着。在梦中,她因为追逐一只穿着背心会看怀表的兔子掉进了兔子洞从而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她忽大忽小,以至于有一次还掉进了因为自己眼泪而形成的池塘之中。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她遇到了会说话的老鼠,鸟儿,毛毛虫。以及爱说教的公爵夫人、神秘莫测的柴郡猫、神话中的格里芬和假海龟,总是叫喊着要砍别人头的扑克牌女王和一群扑克牌士兵,莫名其妙的参加了一个为了庆祝“非生日”的疯狂茶会,一场古怪的槌球赛和一场审判,直到最后与女王发生冲突而醒来。发现自己依然躺在河边,姐姐正轻轻地拂去落在她脸上的几片树叶——也许梦里的扑克牌女王和士兵就是那几片树叶。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使很多大人爱不释手,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在全世界风行不衰。
书中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游戏、双关语、谜语、俚语,充满了机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家和小说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故事的主角爱丽丝是一个纯真可爱,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女孩子。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只属于儿童的纯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儿童的纯真常常会遭到侵蚀。也许,爱丽丝所让人着迷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特质。儿童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共鸣,而成人因为已经失去而感到弥足珍贵。
在当时的西欧,儿童故事都充满了说教色彩,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否则你会受到怎样的教训,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的公式。比如说,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人就会说:好好的,不然博亚姆就要来抓你了(一种躲在床下或者任何黑暗、恐怖的地方的神奇精灵)。所谓的童话故事,只是要告诉孩子们,你们要听话否则那些精灵和怪兽会把你抓走的。这样的童话,是哪一个孩子真正想要看的。也许吸引他们的只是:我一定得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我得弄清楚了,我怎么做才不会被抓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原有的,已经令孩子失去了趣味的童话书模板。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者是有“汉语言学之父”之称的赵元任先生,他对这本书极度推崇,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部纯艺术的妙在“不通”的“笑话书”,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参考书”。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的扉页上有两段题词,一是抄录孟子的名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二是译者自己的一段话:“我译这书,‘致献’给一个鼓励我译它和鼓励我做无论什么书的人Y.R.”(Y.R.是指译者自己,赵元任先生)。
爱因斯坦说过:宁愿要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大脑,也不能要一个充满了垃圾的大脑。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而大人们的大脑,因为塞进去了太多的所谓知识,疲惫不堪,以至于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牵制。我们总是在合上书或者离开电影院的时候,会说:“大人们看懂了吗?他们是无法理解的。”“这怎么会是给小孩子的呢,他们怎么看得懂?”。孩子们怀疑的只是大人们的多疑,他们是什么都不会相信的。而大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用已经习惯理智思考的头脑去寻找现实的踪迹。
好奇心和相信在成长中,大多数的我们都会将它们兑换出去,好让我们变得理智且成熟。当某一天,你看到了一只穿着背心的兔子,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说:“哦,亲爱的,哦,亲爱的,我太迟了。”还掏出了怀表。你会怎样?是愣在那里,用手擦半天眼睛,然后看着那片空地说:“哦,亲爱的,我说的什么废话呀!”还是一直看着那里,与可爱的爱丽丝一样追上前去?
或许,兔子先生,只是卡罗尔让我们这些已经逐渐长大,开始思量着手上的筹码是否值得去换取那些我们未知的,存有好奇心的成人世界的门票。对于不知道的,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充满了好奇。
她发现桌上有一只小瓶。爱丽丝说:“这小瓶刚才确实不在这里。”瓶口上系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两个很漂亮的大字:“喝我”。
……
然而瓶子上没有“毒药”字样,所以爱丽丝冒险地尝了尝,感到非常好吃,它混合着樱桃馅饼、奶油蛋糕、菠萝、烤火鸡、牛奶糖、热奶油面包的味道。爱丽丝一口气就把一瓶喝光了。
爱丽丝的好奇和冒险也是与理智并存的,这是一种境界。就像电影《极地快车》里的男孩一样,在经历那次北极探险之后,他因为“Believe”在长大成年后依旧可以听到铃铛的声音。很多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的不相信而不存在,只能说我们有没有看到,或是我们愿不愿选择相信。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如果按照严格的逻辑,这根本就是乱七八糟。可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并且是一个梦境,你能要求一个童话故事现实吗?就像你能要求你的梦境是合理的一样。余华说,我们现在唯一的现实,就是超现实。好了,这只是一个故事。童话故事。
“要喝酒吗?”三月兔热情地问。
爱丽丝扫视了一下桌上,除了茶,什么也没有。“我没看见酒啊!”她回答。
“根本就没酒嘛!”三月兔说。
“那你说喝酒就不太礼貌了。”爱丽丝气愤地说。
“你没收到邀请就坐下来,也是不太礼貌的。”三月兔回敬她。
“我不知道这是你的桌子,”爱丽丝说,“这可以坐下好多人呢?还不止三个!”
似乎,只有爱丽丝一个人是有逻辑的。就像一个清醒而理智的人闯进了一个人人虚伪带着面具而自得其乐的世界,说着揭穿他们面具的话刺痛了他们。可是这些已经麻木了的虚伪面具已经长在脸上的人却浑然不知。这样的人是不具备危害的,比起《镜花缘》中,被林之洋揭开面具的双面国的人安全系数多太多,不会在你掀开面具的那一刻张开血盆大口吓晕你。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复杂的书,但凡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被誉为经典的作品,都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当它是一本好看的历险童话,也可以是一本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还可以是一本我们对自身的反问。
兔子先生就像是《小王子》里面,只关心重要事情的大人,永远的匆匆忙忙;三月兔用自己麻木的方式狂欢般的永远过着“非生日”;柴郡猫大概是唯一一个能和爱丽丝正常对话的,看起来理智的家伙;扑克牌和国王在王后的胁迫之下粉饰太平。我们可以看到身边人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在嘲笑他们的同时,也在自嘲。
柴郡猫说:当我们不知道要走哪一条路的时候,可以去选择任何一条路。只要走的很远,就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当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信仰,我们又能走多远?当我们不记的我们记得的事情,相信的事情,当世界忽然在我们懂得了一些,放弃了一些的时候变得荒唐可笑,我们本身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是现实之中还是梦中奇境?
故事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和姐姐在户外看书,因为书本没有插图和对话感到无聊而睡着。在梦中,她因为追逐一只穿着背心会看怀表的兔子掉进了兔子洞从而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她忽大忽小,以至于有一次还掉进了因为自己眼泪而形成的池塘之中。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她遇到了会说话的老鼠,鸟儿,毛毛虫。以及爱说教的公爵夫人、神秘莫测的柴郡猫、神话中的格里芬和假海龟,总是叫喊着要砍别人头的扑克牌女王和一群扑克牌士兵,莫名其妙的参加了一个为了庆祝“非生日”的疯狂茶会,一场古怪的槌球赛和一场审判,直到最后与女王发生冲突而醒来。发现自己依然躺在河边,姐姐正轻轻地拂去落在她脸上的几片树叶——也许梦里的扑克牌女王和士兵就是那几片树叶。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使很多大人爱不释手,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至少125种语言,在全世界风行不衰。
书中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游戏、双关语、谜语、俚语,充满了机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家和小说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故事的主角爱丽丝是一个纯真可爱,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女孩子。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只属于儿童的纯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儿童的纯真常常会遭到侵蚀。也许,爱丽丝所让人着迷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特质。儿童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共鸣,而成人因为已经失去而感到弥足珍贵。
在当时的西欧,儿童故事都充满了说教色彩,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否则你会受到怎样的教训,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的公式。比如说,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人就会说:好好的,不然博亚姆就要来抓你了(一种躲在床下或者任何黑暗、恐怖的地方的神奇精灵)。所谓的童话故事,只是要告诉孩子们,你们要听话否则那些精灵和怪兽会把你抓走的。这样的童话,是哪一个孩子真正想要看的。也许吸引他们的只是:我一定得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我得弄清楚了,我怎么做才不会被抓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原有的,已经令孩子失去了趣味的童话书模板。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中译者是有“汉语言学之父”之称的赵元任先生,他对这本书极度推崇,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部纯艺术的妙在“不通”的“笑话书”,是一部“哲学的和伦理学的参考书”。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的扉页上有两段题词,一是抄录孟子的名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二是译者自己的一段话:“我译这书,‘致献’给一个鼓励我译它和鼓励我做无论什么书的人Y.R.”(Y.R.是指译者自己,赵元任先生)。
爱因斯坦说过:宁愿要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大脑,也不能要一个充满了垃圾的大脑。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而大人们的大脑,因为塞进去了太多的所谓知识,疲惫不堪,以至于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牵制。我们总是在合上书或者离开电影院的时候,会说:“大人们看懂了吗?他们是无法理解的。”“这怎么会是给小孩子的呢,他们怎么看得懂?”。孩子们怀疑的只是大人们的多疑,他们是什么都不会相信的。而大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用已经习惯理智思考的头脑去寻找现实的踪迹。
好奇心和相信在成长中,大多数的我们都会将它们兑换出去,好让我们变得理智且成熟。当某一天,你看到了一只穿着背心的兔子,边走边自言自语地说:“哦,亲爱的,哦,亲爱的,我太迟了。”还掏出了怀表。你会怎样?是愣在那里,用手擦半天眼睛,然后看着那片空地说:“哦,亲爱的,我说的什么废话呀!”还是一直看着那里,与可爱的爱丽丝一样追上前去?
或许,兔子先生,只是卡罗尔让我们这些已经逐渐长大,开始思量着手上的筹码是否值得去换取那些我们未知的,存有好奇心的成人世界的门票。对于不知道的,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充满了好奇。
她发现桌上有一只小瓶。爱丽丝说:“这小瓶刚才确实不在这里。”瓶口上系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印着两个很漂亮的大字:“喝我”。
……
然而瓶子上没有“毒药”字样,所以爱丽丝冒险地尝了尝,感到非常好吃,它混合着樱桃馅饼、奶油蛋糕、菠萝、烤火鸡、牛奶糖、热奶油面包的味道。爱丽丝一口气就把一瓶喝光了。
爱丽丝的好奇和冒险也是与理智并存的,这是一种境界。就像电影《极地快车》里的男孩一样,在经历那次北极探险之后,他因为“Believe”在长大成年后依旧可以听到铃铛的声音。很多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的不相信而不存在,只能说我们有没有看到,或是我们愿不愿选择相信。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如果按照严格的逻辑,这根本就是乱七八糟。可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并且是一个梦境,你能要求一个童话故事现实吗?就像你能要求你的梦境是合理的一样。余华说,我们现在唯一的现实,就是超现实。好了,这只是一个故事。童话故事。
“要喝酒吗?”三月兔热情地问。
爱丽丝扫视了一下桌上,除了茶,什么也没有。“我没看见酒啊!”她回答。
“根本就没酒嘛!”三月兔说。
“那你说喝酒就不太礼貌了。”爱丽丝气愤地说。
“你没收到邀请就坐下来,也是不太礼貌的。”三月兔回敬她。
“我不知道这是你的桌子,”爱丽丝说,“这可以坐下好多人呢?还不止三个!”
似乎,只有爱丽丝一个人是有逻辑的。就像一个清醒而理智的人闯进了一个人人虚伪带着面具而自得其乐的世界,说着揭穿他们面具的话刺痛了他们。可是这些已经麻木了的虚伪面具已经长在脸上的人却浑然不知。这样的人是不具备危害的,比起《镜花缘》中,被林之洋揭开面具的双面国的人安全系数多太多,不会在你掀开面具的那一刻张开血盆大口吓晕你。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本复杂的书,但凡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被誉为经典的作品,都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当它是一本好看的历险童话,也可以是一本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还可以是一本我们对自身的反问。
兔子先生就像是《小王子》里面,只关心重要事情的大人,永远的匆匆忙忙;三月兔用自己麻木的方式狂欢般的永远过着“非生日”;柴郡猫大概是唯一一个能和爱丽丝正常对话的,看起来理智的家伙;扑克牌和国王在王后的胁迫之下粉饰太平。我们可以看到身边人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在嘲笑他们的同时,也在自嘲。
柴郡猫说:当我们不知道要走哪一条路的时候,可以去选择任何一条路。只要走的很远,就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当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信仰,我们又能走多远?当我们不记的我们记得的事情,相信的事情,当世界忽然在我们懂得了一些,放弃了一些的时候变得荒唐可笑,我们本身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是现实之中还是梦中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