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与爱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小书读完有一阵子了,一直没有写点什么,今天觉得似乎该写出来了。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水到渠成,不能强求。
初看这题目,令人费解,什么是反浪漫时代?但看完内容才知道,它其实说的是美国的现状,在作者看来,美国似乎处在一个反浪漫的时代。然而,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思考中国当前的浪漫爱情面临的挑战。
书中先是介绍了浪漫爱情产生的历史,人类并非有史以来就会追求浪漫爱情,经济反而是最初的结合原因。或许我们能想出这个道理,但看着作者对浪漫爱情之前的结合原因娓娓道来,还是能感受到原来人类浪漫爱情的产生是如此晚近的事,经济和繁衍在那么长的时间里都在主导着男男女女的选择。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可以更加理智和客观地看待现在社会在择偶上的物质筛选。
如果说美国已经走进了一个成熟的以浪漫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时代,已经开始反思浪漫爱情带来高离婚率等一系列问题的弊端,那么,在我看来,中国还正处在从经济婚姻向浪漫爱情过渡的阶段。就像西方国家已开始讨论后现代,而我们只是在走向现代的路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仍是蹒跚学步,过去集体主义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都留有痕迹。并非中国本土不存在浪漫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句流传至今,但爱情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如果以此衡量,浪漫爱情在中国的广泛出现并不久远,远未成熟。
正巧最近听到一些身边的故事,让我想到,或许现在这批正在寻找另一半的70后和80后,正巧夹在传统的爱情观即政治、经济婚姻和个体主义爱情观即浪漫爱情之间,正如美国当初的演变一样。所以,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四有新人”和爱情之间的挣扎,在现实和感觉之间的彷徨。有人在劝说自己要理性,有人在义无反顾地投身激情,更有人在电视上堂而皇之地宣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继而又引来一片热议,有人赞赏其真实,有人讨伐其功利。可见,经济婚姻与爱情婚姻之争,在中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身处其中的人们,也许会经历迷茫与困惑,但也不妨换个角度,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无论怎样,忠于自己就好。
这部分思考似乎有点沉重,不过,书中关于浪漫爱情的根源和选择或许可以让人更加轻松愉快。作者认为浪漫爱情的核心是心理可见性,为什么你会对某人有感觉,通俗地说,是因为大家能谈得来,能互相理解,而这种在他人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可见性。因此,在选择配偶上,他强调生活感觉的一致,强调价值观的相似。关于择偶标准有很多理论,有的认为人总是在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所以对方只是自己的投射;有的认为应该按照木桶原理,避免对方身上有自己不能容忍的部分;还有的认为双方差异互补会更和谐。我个人更加倾向于接受本书作者的观点,我愿意相信还是存在着“合适”的两个人,而不仅是自己的幻想,或者只要经营得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另一半,诸如此类。
如果说作者通过自己的婚姻,证明了合适的两个人在一起可以长时间的甜蜜,那么,他最后对爱情挑战的大量篇幅似乎在说,他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这是最值得心理学研究关注的一章。其中提到自尊与浪漫爱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自尊是建立健康爱情关系的前提条件,但自尊没有绝对的有或无,而是一个谱系,一般来讲,两个人的自尊水平相当,而且相对较高,关系会比较健康。对此,我深表赞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与个人自尊水平有很大关联,而作为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需要一定的自尊水平去维持双方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是相信爱情的,正如本书作者。美国社会中很多对于浪漫爱情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指责的不是真正的爱情,那是自尊水平不够的两个人建立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浪漫爱情的定义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那么,爱情将会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初看这题目,令人费解,什么是反浪漫时代?但看完内容才知道,它其实说的是美国的现状,在作者看来,美国似乎处在一个反浪漫的时代。然而,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思考中国当前的浪漫爱情面临的挑战。
书中先是介绍了浪漫爱情产生的历史,人类并非有史以来就会追求浪漫爱情,经济反而是最初的结合原因。或许我们能想出这个道理,但看着作者对浪漫爱情之前的结合原因娓娓道来,还是能感受到原来人类浪漫爱情的产生是如此晚近的事,经济和繁衍在那么长的时间里都在主导着男男女女的选择。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可以更加理智和客观地看待现在社会在择偶上的物质筛选。
如果说美国已经走进了一个成熟的以浪漫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时代,已经开始反思浪漫爱情带来高离婚率等一系列问题的弊端,那么,在我看来,中国还正处在从经济婚姻向浪漫爱情过渡的阶段。就像西方国家已开始讨论后现代,而我们只是在走向现代的路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仍是蹒跚学步,过去集体主义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都留有痕迹。并非中国本土不存在浪漫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句流传至今,但爱情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如果以此衡量,浪漫爱情在中国的广泛出现并不久远,远未成熟。
正巧最近听到一些身边的故事,让我想到,或许现在这批正在寻找另一半的70后和80后,正巧夹在传统的爱情观即政治、经济婚姻和个体主义爱情观即浪漫爱情之间,正如美国当初的演变一样。所以,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四有新人”和爱情之间的挣扎,在现实和感觉之间的彷徨。有人在劝说自己要理性,有人在义无反顾地投身激情,更有人在电视上堂而皇之地宣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继而又引来一片热议,有人赞赏其真实,有人讨伐其功利。可见,经济婚姻与爱情婚姻之争,在中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身处其中的人们,也许会经历迷茫与困惑,但也不妨换个角度,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无论怎样,忠于自己就好。
这部分思考似乎有点沉重,不过,书中关于浪漫爱情的根源和选择或许可以让人更加轻松愉快。作者认为浪漫爱情的核心是心理可见性,为什么你会对某人有感觉,通俗地说,是因为大家能谈得来,能互相理解,而这种在他人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可见性。因此,在选择配偶上,他强调生活感觉的一致,强调价值观的相似。关于择偶标准有很多理论,有的认为人总是在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所以对方只是自己的投射;有的认为应该按照木桶原理,避免对方身上有自己不能容忍的部分;还有的认为双方差异互补会更和谐。我个人更加倾向于接受本书作者的观点,我愿意相信还是存在着“合适”的两个人,而不仅是自己的幻想,或者只要经营得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另一半,诸如此类。
如果说作者通过自己的婚姻,证明了合适的两个人在一起可以长时间的甜蜜,那么,他最后对爱情挑战的大量篇幅似乎在说,他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这是最值得心理学研究关注的一章。其中提到自尊与浪漫爱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自尊是建立健康爱情关系的前提条件,但自尊没有绝对的有或无,而是一个谱系,一般来讲,两个人的自尊水平相当,而且相对较高,关系会比较健康。对此,我深表赞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与个人自尊水平有很大关联,而作为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需要一定的自尊水平去维持双方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是相信爱情的,正如本书作者。美国社会中很多对于浪漫爱情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指责的不是真正的爱情,那是自尊水平不够的两个人建立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浪漫爱情的定义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那么,爱情将会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