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旅:关于传记三篇中的一篇《忏悔长老》

——关于黑塞《玻璃球游戏》中传记三篇中的忏悔长老
忏悔长老属于黑塞晚年的著作《玻璃球游戏》传记三篇的其中一篇。这本书是黑塞晚年的最后一部小说。从构思到成书12年,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忏悔长老》成书比较早,是一个单独的篇章。黑塞原本打算写一系列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克乃西特传,而《忏悔长老》就是其中的一篇。之后却只有玻璃球游戏这个故事被扩展成一个庞大的故事,其他的部分就变成了附录1。本文将把《忏悔长老》当作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而不打算涉及《玻璃球游戏》的内容。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具有默默倾听忏悔者能力,能凭此为人减轻痛苦的隐修士,年复一年地做着倾听工作,终于有一天感到厌倦和空虚,失去了方向和心灵的平静,从自己隐居地地方逃开,在绝望和困顿中寻求心灵指引的过程。
虽然是第三人称视角,作品中的情节变化却是以独白和问答的形式展现的。文中所呈现的,就是心中的困惑慢慢地消逝,心灵一步步地得到安慰和释放,一次次领悟的过程。尽管内容涉及的是一个不熟悉的职业,基督教的隐修士,但作品叙述的氛围却很吸引人,而且文中细腻真实的内心活动也使人很有亲近感,让人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走下去。
约瑟普斯是一个倾听者,他用包容和缄默平复了很多人心中的痛苦。他年事已高,对于人,对于世界,对于人的痛苦和罪恶有了很深的了解和领悟,他为那些来求助他的人所作的,也是很多人一辈子所不能达到的。这样的一个人,心中居然藏有比常人更大的绝望和困惑,甚至有那么一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震惊。这也是故事一开始吸引人的地方。
约瑟普斯的困惑在于,一方面,他作为倾听者,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心灵以指引和解脱,他所做的,在很多人的一生当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值得一辈子记住。在那些人看来,这件事也是神奇、值得尊敬和不可逾越的。然而别人看来举足轻重的,在他看来却索然无味,甚至提不起任何兴致。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一件事,没有变化,没有进步。那些充满感激离去的求助者不再是个体,而只是一串数字,一个符号。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苦修者,他知晓真理和善恶,他时时审视自己,与心中的欲望和罪恶作战,甚至会对倾听后的满足感感到不安。那种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自我挣扎也是在很多常人身上可以看到的,可以想见这对于人的精神是一种多么大的消耗。他一方面不断地鞭笞自己,一方面感到身体的能量和热情正在渐渐的枯竭。所以有一天,尽管他认为逃跑是罪恶的行为,却发觉自己一刻也不能呆下去,什么也不想地逃跑了。
他逃跑了,从此踏上了心灵探索的旅程,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绝望是可以想象的。他是离上帝最近的人,在从事很多人尊敬的事业,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苦痛,也没有任何先行者能告诉他该往何处去。他甚至想要结果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他听到了另一位伟大的隐修士狄昂长老的事迹。
约瑟普斯的心灵变化经历了三次过渡。每一次过渡出现的情节转折都让读者感到一点点意外,而这样的变化并不存在任何外在的冲突,所有现实本身在这里都失去了意义,它只有放在人物心灵的坐标上才具有价值。最开始,约瑟普斯准备去找狄昂长老寻求答案,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并发现这个老人正是他要找的狄昂长老,准备向他忏悔。狄昂长老被称为可以透视人类灵魂的大师,他通过鞭笞,训诫的方式指导着来向他忏悔的人,然而面对约瑟普斯,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像约瑟普斯对待自己的来访者那样,静静地倾听完他的忏悔,友好地望着他,吻了他的前额并划了十字。“他原本期待忍受一场训斥和惩罚,结果却没有,然则他并不感到失望,也并无不安感。狄昂长老的目光和关怀的亲吻大大安慰了他,他觉得心里平静了”……从这以后,他开始和狄昂长老一起工作。在这里,从约瑟普斯一开始听说了狄昂长老的事迹,准备去找他,并把这当作心灵最后的出路,可以想象他当时是多么的孤注一掷。而他去寻找,却最终找到了,虽然对方回应他的方式和之前期待的不同,却终于满足了;他的忏悔被报以温和的目光,庄重的吻和划十字,他心中那种的痛苦,困顿,没有方向和绝望从此也就被人接纳了。而这样的接纳他原本以为要等死了以后从上帝那里才能得到。他从此不再孤独,找到了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寻找并最终得到接纳,这是他心灵的第一次过渡,也是一次重生。
第二次,在听完一个忏悔者叙述自己杀人和通奸的罪行后,狄昂长老为当年为何没有鞭笞教训约瑟普斯却默默地倾听并亲吻他的额头,揭开了答案。照狄昂长老所说:世人像孩童,他们凭着一己之气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却并不了解这罪恶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正如杀人者杀人的时候仅仅是把自己的恐惧除掉,他们并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明白罪恶使如何作用在自己身上的,从这点来看,他们其实是更天真无辜的。而他们两个作为圣人和隐修士,是知晓善恶,探寻真理的人,他们与真理越接近,对于善与恶越了然于心,就离罪恶越近。他们总是自己身上的恶作战,终身居住在自己的罪恶感当中。他们在做着神圣的事,同时,他们内心的私欲又在亵渎这种神圣。这样的人,并不能用简单的鞭笞,吓唬和教育就能治愈的,而是用相互敬爱的方式回答他。狄昂长老这里所讲的,一方面,是向对方阐释着自己所理解的基督教理念,所谓身居高位的人比平民要更加罪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表示对约瑟普斯更深一层的理解。他理解他作为一个隐修士的艰难与不易,理解他时时与自己内心的欲望作斗争的脆弱与罪孽深重。这是对上一次接纳的解释,也便比简单的接纳更进了一步,这是对约瑟普斯作为苦修士和忏悔者的认同和肯定。
第三次是在狄昂长老临死之前,他告诉对方当初两人会在路上邂逅的真正原因。那时,狄昂长老正跟他当年一样,苦修多年,听过无数人忏悔,被人当成圣贤,却觉得自己工作内容空虚,自己所做的一切毫无意义。他也听说了约瑟普斯的事迹,尽管对方比自己年轻,但和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同,便想让对方给自己指点迷津。狄昂长老在路上遇到约瑟普斯,发现他和自己一样,不但没有任何办法,却比自己更狼狈更困惑,他犹豫了很久终于接纳了对方,并隐瞒了这个事实,而他自己也突然感到,他将在了解、治愈对方的过程中,也在同时认识和治愈自己。
这番临死前最后的表白包含着三层意义。首先,从此,原本的偶像和长者的形象被彻底地颠覆了,他们实实在在的成为同路人,那个自己一直敬仰和追随的人,其实和自己一样的无助,有过和自己一样的疑惑和困顿,——这是较前两次相比,更加彻底的一次理解,没有比找到同路人更加令人安慰的了。其次,尽管狄昂长老当时知道这个事实后感到失望,但是他却通过治愈他人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拯救,他们对彼此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从此,狄昂长老也不再孤独,他找到了自己的继承者,也同样地得到了接纳,理解和认同。最后,这整件事本身,也是真理的一次彻底的揭示:狄昂长老作为他的前辈,没有人比他知道的更多了,却也经历了这样的绝望和困惑,他所走过的路,也是约瑟普斯未来将要走上的路,他要让对方知道,即使自己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除了上帝以外掌握着最高智慧的人,他也不会孤独,他也会找到一个自己的继承者并从引导治愈对方的同时重新认识和治愈着自己,并幸福地死去。狄昂长老最后说道:“上帝把绝望送给我们,并不是想杀死我们,上帝送来绝望时要唤醒我们内心的新生命。”在最后这一刻,在狄昂长老临死前对他说的话,照亮了他以后要走的路。而他当年在绝望和困顿中踏入心灵之旅,在此时此刻,尽管长老要离他而去,到最后,答案却终于交到了他的手中。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心灵的过渡。
作品中有很强烈的宗教意味,但因为其中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使人并不感到隔膜和陌生。这里所描述的这种丧失信念,寻找,领悟,并最终得到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要多次面对的:在面临选择的时刻,在处于困境当中,在不得不承受人的生老病死的时候。
故事里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其实是一个人。是问与答,也是自问自答。每一次变化都没有一般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回应,因此每一次的过渡都是毫无挡隔地作用在读者心中的。他们两个人,做着同样的事,经历着同样的困境。对约瑟普斯来说,狄昂长老是那个扶着他走出困境的长者,又是他自己的未来,他也要通过把自己毕生的知识奉献给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解救对方,也得到解救。生命就以这种方式循环往复地运动着,不断地向下传递。
在这个故事里,估计也有很多黑塞本人的很多心灵体会。这篇文写于《玻璃球游戏》构思的早期,1936年。那年黑塞59岁,也是同小说中人物约瑟普斯差不多的年纪。抛开作者的宗教的家庭背景不提,作家也是一个与隐修士相同的工作,写作必须离开外界的干扰,独自一人探索人类的心灵。当年黑塞也已赫赫有名,他的文字中所展现的灵魂的深度和哲学内涵也是被很多人仰视着的,人们只是阅读着他的作品,受他感染,甚至终身受益,却只有很少人能够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理解他,内心非常孤独。他也是富有知识的人,在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领域哪怕不是进展的很深入,也是有所涉猎的,那种知识积累得很高,无所不至无所不晓,仿佛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超越,于是最终却丧失了一个无知的普通人的乐趣,也正如文中所写的约瑟普斯的那种感到倾听和苦修事业毫无意义的心情,想必黑塞在一个人生活,阅读着大量内容相同的读者来信,并日复一日地发表着各种新的作品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空虚和绝望。而同时,在别人眼中,他是如此的完美,几乎圣人,至少在他的字句和他的小说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可以给人们这样的感觉。但黑塞本人其实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中途辍学,违背父母使他成为神学家的期望,自杀的念头,受神经衰弱之苦,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而前一次婚姻给了他很大的折磨。对于所有人世间的选择,他似乎以中途退出告终。以他这样的性格,并不能在家庭里得到真正的归属感和满足,他只能躲在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里寻找出口2。这样一个人,可以想象他在面临公众目光和私人生活强烈反差的窘困与孤独。尽管如此,尽管曲折,小说却以平静、积极的方式落幕了。无从推测这是否暗示着真实生活中黑塞和罗曼罗兰的关系,还是黑塞自己在心灵的探索中得到的答案,并在此程度上一次艺术的塑造。无论现实怎样,这篇小说如当初射入作者心灵的一道光一般,一如既往地温暖着人心。
2008-6-9
注:
1. 见《玻璃球游戏》译后记。
2. 见黑塞年谱。
――――
附录,根据黑塞年谱整理的黑塞简要生平
祖父是医生,父亲生于爱沙尼亚,年轻时前往瑞士,加入教会。曾在印度传教三年。后来在卡尔夫做黑塞外祖父的助手,做新教传教和出版事业。母亲生于印度,其后去了瑞士。黑塞的母亲在遇到黑塞父亲之前还有一段婚姻,丈夫在她二十八岁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四年后与黑塞的父亲约翰结婚,当时他仍是她父亲的助手。母亲比父亲年长五岁。
黑塞在1877年生于德国。黑塞的兄弟姐妹顺序: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之后就再没有被提到)。长姐阿德蕾、自己、妹玛尔拉,弟汉斯。兄弟姐妹的工作未知。
黑塞从小就读拉丁文学校和不错的毛尔布隆神学院。一年后,15岁的他逃离了神学院。“其后,他被带到牧师布鲁姆哈鲁特的身边,因神经衰弱自杀未遂。在哥宾根的巴奥教育、谢尔牧师的指导下逐渐恢复。”
16岁进入巴特坎施塔特高等学校,同年又退学。在埃斯林根当书店店员,三日后又逃出。最后担任父亲的助手,借读书消磨忧郁的日子。其后几年在钟楼大钟工场当过学徒工,跟姐姐学过英语,又辗转在几家书店做过学徒,在书店期间开始研究文学、读书、写诗。
之后自费出版过诗集,并因为《赫尔曼•劳歇尔》卖得不错,又出版过一些别的书,于26岁辞掉书店工作,专心写书、旅行。
书店工作期间,25岁时,母亲逝世。
27岁凭《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当年与比自己大9岁的肖邦演奏家玛丽•贝尔奴依结婚,此人是巴塞尔有名数学家之女。婚后隐居于博登湖与莱茵河之间的渔村加恩贺芬。其后一直写书。其后于1907年30岁时还曾在凯思赫芬另筑新家。
他与对方生了三个孩子。28岁生长子布鲁诺,长大成为画家;32岁次子出生,以后成为室内装饰家;34岁三子马丁出生,以后成为摄影家;
马丁出生后同年与一名画家做了一次亚洲旅行。“旅行的动机是想逃避欧洲、对东方的憧憬、打开家庭生活的僵局等”。
1914年37岁,7月一战爆发。开始介入政治:“9月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分子的《朋友们,别唱这种调子!》,反对极端的爱国主义,受到德国文坛和出版界攻击。” 1916年参加德意志扣留者新闻的编辑。
同年3月父亲逝世,末子马丁重病,妻子精神病恶化入院。自己身受神经衰弱之苦。于是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并开始研究弗洛伊德。那年他39岁。
其后一直仍有短篇小说,评论,感想问世。42岁还曾用辛克莱的笔名发表小说《德米安》,获得热烈回应,并得奖。很少人知道是黑塞的作品,直到第九版才改为黑塞的名字。
同年,他与妻子分居,孩子寄居别处。开始作画。
再过了4年,在他46岁的时候和分居的太太正式离婚。从本年起,因治疗坐骨神经痛及风湿病常去苏黎世附近的巴登温泉度过晚秋。在那城的维莱纳贺夫旅馆写出很多作品。并在这年放弃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
47岁和女作家利查•维恩佳的女儿鲁特•维恩佳结婚。三年后离婚,没有孩子。在此期间写了《荒原狼》。
此后独居,仍出版很多小说和诗集。4年后,他45岁,与犹太裔的艺术史家妮侬•多宾结婚。并开始构思《玻璃球游戏》。开头,序言和后来说的传记三篇先于出版。
56岁。“希特勒政权成立。纳粹开始焚书、迫害犹太人。尽力于帮助逃亡者和筹措救济资金。”
58岁。他的弟弟汉斯自杀。
1939年。 “纳粹德国发动闪电站,吞并捷克,侵入波兰。到1945年为止,被列入德国不受欢迎的作家名单,断了出版作品用纸的配给。”这年黑塞62岁。
65岁完成《玻璃球游戏》的创作。
其后一直在瑞士生活。写散文、小说、回忆录。并得诺贝尔文学奖及其他荣誉。健康状态不很好。长姐和妹妹分别在他72和76岁的时候先后去世。
1962年85岁。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
(根据黑塞年谱整理:http://www.hesse-cn.com/hesse/liftstory.htm)
忏悔长老属于黑塞晚年的著作《玻璃球游戏》传记三篇的其中一篇。这本书是黑塞晚年的最后一部小说。从构思到成书12年,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忏悔长老》成书比较早,是一个单独的篇章。黑塞原本打算写一系列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克乃西特传,而《忏悔长老》就是其中的一篇。之后却只有玻璃球游戏这个故事被扩展成一个庞大的故事,其他的部分就变成了附录1。本文将把《忏悔长老》当作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而不打算涉及《玻璃球游戏》的内容。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具有默默倾听忏悔者能力,能凭此为人减轻痛苦的隐修士,年复一年地做着倾听工作,终于有一天感到厌倦和空虚,失去了方向和心灵的平静,从自己隐居地地方逃开,在绝望和困顿中寻求心灵指引的过程。
虽然是第三人称视角,作品中的情节变化却是以独白和问答的形式展现的。文中所呈现的,就是心中的困惑慢慢地消逝,心灵一步步地得到安慰和释放,一次次领悟的过程。尽管内容涉及的是一个不熟悉的职业,基督教的隐修士,但作品叙述的氛围却很吸引人,而且文中细腻真实的内心活动也使人很有亲近感,让人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走下去。
约瑟普斯是一个倾听者,他用包容和缄默平复了很多人心中的痛苦。他年事已高,对于人,对于世界,对于人的痛苦和罪恶有了很深的了解和领悟,他为那些来求助他的人所作的,也是很多人一辈子所不能达到的。这样的一个人,心中居然藏有比常人更大的绝望和困惑,甚至有那么一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震惊。这也是故事一开始吸引人的地方。
约瑟普斯的困惑在于,一方面,他作为倾听者,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心灵以指引和解脱,他所做的,在很多人的一生当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值得一辈子记住。在那些人看来,这件事也是神奇、值得尊敬和不可逾越的。然而别人看来举足轻重的,在他看来却索然无味,甚至提不起任何兴致。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一件事,没有变化,没有进步。那些充满感激离去的求助者不再是个体,而只是一串数字,一个符号。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苦修者,他知晓真理和善恶,他时时审视自己,与心中的欲望和罪恶作战,甚至会对倾听后的满足感感到不安。那种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自我挣扎也是在很多常人身上可以看到的,可以想见这对于人的精神是一种多么大的消耗。他一方面不断地鞭笞自己,一方面感到身体的能量和热情正在渐渐的枯竭。所以有一天,尽管他认为逃跑是罪恶的行为,却发觉自己一刻也不能呆下去,什么也不想地逃跑了。
他逃跑了,从此踏上了心灵探索的旅程,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绝望是可以想象的。他是离上帝最近的人,在从事很多人尊敬的事业,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苦痛,也没有任何先行者能告诉他该往何处去。他甚至想要结果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他听到了另一位伟大的隐修士狄昂长老的事迹。
约瑟普斯的心灵变化经历了三次过渡。每一次过渡出现的情节转折都让读者感到一点点意外,而这样的变化并不存在任何外在的冲突,所有现实本身在这里都失去了意义,它只有放在人物心灵的坐标上才具有价值。最开始,约瑟普斯准备去找狄昂长老寻求答案,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并发现这个老人正是他要找的狄昂长老,准备向他忏悔。狄昂长老被称为可以透视人类灵魂的大师,他通过鞭笞,训诫的方式指导着来向他忏悔的人,然而面对约瑟普斯,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像约瑟普斯对待自己的来访者那样,静静地倾听完他的忏悔,友好地望着他,吻了他的前额并划了十字。“他原本期待忍受一场训斥和惩罚,结果却没有,然则他并不感到失望,也并无不安感。狄昂长老的目光和关怀的亲吻大大安慰了他,他觉得心里平静了”……从这以后,他开始和狄昂长老一起工作。在这里,从约瑟普斯一开始听说了狄昂长老的事迹,准备去找他,并把这当作心灵最后的出路,可以想象他当时是多么的孤注一掷。而他去寻找,却最终找到了,虽然对方回应他的方式和之前期待的不同,却终于满足了;他的忏悔被报以温和的目光,庄重的吻和划十字,他心中那种的痛苦,困顿,没有方向和绝望从此也就被人接纳了。而这样的接纳他原本以为要等死了以后从上帝那里才能得到。他从此不再孤独,找到了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寻找并最终得到接纳,这是他心灵的第一次过渡,也是一次重生。
第二次,在听完一个忏悔者叙述自己杀人和通奸的罪行后,狄昂长老为当年为何没有鞭笞教训约瑟普斯却默默地倾听并亲吻他的额头,揭开了答案。照狄昂长老所说:世人像孩童,他们凭着一己之气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却并不了解这罪恶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正如杀人者杀人的时候仅仅是把自己的恐惧除掉,他们并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明白罪恶使如何作用在自己身上的,从这点来看,他们其实是更天真无辜的。而他们两个作为圣人和隐修士,是知晓善恶,探寻真理的人,他们与真理越接近,对于善与恶越了然于心,就离罪恶越近。他们总是自己身上的恶作战,终身居住在自己的罪恶感当中。他们在做着神圣的事,同时,他们内心的私欲又在亵渎这种神圣。这样的人,并不能用简单的鞭笞,吓唬和教育就能治愈的,而是用相互敬爱的方式回答他。狄昂长老这里所讲的,一方面,是向对方阐释着自己所理解的基督教理念,所谓身居高位的人比平民要更加罪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表示对约瑟普斯更深一层的理解。他理解他作为一个隐修士的艰难与不易,理解他时时与自己内心的欲望作斗争的脆弱与罪孽深重。这是对上一次接纳的解释,也便比简单的接纳更进了一步,这是对约瑟普斯作为苦修士和忏悔者的认同和肯定。
第三次是在狄昂长老临死之前,他告诉对方当初两人会在路上邂逅的真正原因。那时,狄昂长老正跟他当年一样,苦修多年,听过无数人忏悔,被人当成圣贤,却觉得自己工作内容空虚,自己所做的一切毫无意义。他也听说了约瑟普斯的事迹,尽管对方比自己年轻,但和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同,便想让对方给自己指点迷津。狄昂长老在路上遇到约瑟普斯,发现他和自己一样,不但没有任何办法,却比自己更狼狈更困惑,他犹豫了很久终于接纳了对方,并隐瞒了这个事实,而他自己也突然感到,他将在了解、治愈对方的过程中,也在同时认识和治愈自己。
这番临死前最后的表白包含着三层意义。首先,从此,原本的偶像和长者的形象被彻底地颠覆了,他们实实在在的成为同路人,那个自己一直敬仰和追随的人,其实和自己一样的无助,有过和自己一样的疑惑和困顿,——这是较前两次相比,更加彻底的一次理解,没有比找到同路人更加令人安慰的了。其次,尽管狄昂长老当时知道这个事实后感到失望,但是他却通过治愈他人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拯救,他们对彼此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从此,狄昂长老也不再孤独,他找到了自己的继承者,也同样地得到了接纳,理解和认同。最后,这整件事本身,也是真理的一次彻底的揭示:狄昂长老作为他的前辈,没有人比他知道的更多了,却也经历了这样的绝望和困惑,他所走过的路,也是约瑟普斯未来将要走上的路,他要让对方知道,即使自己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除了上帝以外掌握着最高智慧的人,他也不会孤独,他也会找到一个自己的继承者并从引导治愈对方的同时重新认识和治愈着自己,并幸福地死去。狄昂长老最后说道:“上帝把绝望送给我们,并不是想杀死我们,上帝送来绝望时要唤醒我们内心的新生命。”在最后这一刻,在狄昂长老临死前对他说的话,照亮了他以后要走的路。而他当年在绝望和困顿中踏入心灵之旅,在此时此刻,尽管长老要离他而去,到最后,答案却终于交到了他的手中。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心灵的过渡。
作品中有很强烈的宗教意味,但因为其中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使人并不感到隔膜和陌生。这里所描述的这种丧失信念,寻找,领悟,并最终得到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要多次面对的:在面临选择的时刻,在处于困境当中,在不得不承受人的生老病死的时候。
故事里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其实是一个人。是问与答,也是自问自答。每一次变化都没有一般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回应,因此每一次的过渡都是毫无挡隔地作用在读者心中的。他们两个人,做着同样的事,经历着同样的困境。对约瑟普斯来说,狄昂长老是那个扶着他走出困境的长者,又是他自己的未来,他也要通过把自己毕生的知识奉献给一个值得托付的人,解救对方,也得到解救。生命就以这种方式循环往复地运动着,不断地向下传递。
在这个故事里,估计也有很多黑塞本人的很多心灵体会。这篇文写于《玻璃球游戏》构思的早期,1936年。那年黑塞59岁,也是同小说中人物约瑟普斯差不多的年纪。抛开作者的宗教的家庭背景不提,作家也是一个与隐修士相同的工作,写作必须离开外界的干扰,独自一人探索人类的心灵。当年黑塞也已赫赫有名,他的文字中所展现的灵魂的深度和哲学内涵也是被很多人仰视着的,人们只是阅读着他的作品,受他感染,甚至终身受益,却只有很少人能够和他站在同样的高度理解他,内心非常孤独。他也是富有知识的人,在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领域哪怕不是进展的很深入,也是有所涉猎的,那种知识积累得很高,无所不至无所不晓,仿佛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超越,于是最终却丧失了一个无知的普通人的乐趣,也正如文中所写的约瑟普斯的那种感到倾听和苦修事业毫无意义的心情,想必黑塞在一个人生活,阅读着大量内容相同的读者来信,并日复一日地发表着各种新的作品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空虚和绝望。而同时,在别人眼中,他是如此的完美,几乎圣人,至少在他的字句和他的小说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可以给人们这样的感觉。但黑塞本人其实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中途辍学,违背父母使他成为神学家的期望,自杀的念头,受神经衰弱之苦,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而前一次婚姻给了他很大的折磨。对于所有人世间的选择,他似乎以中途退出告终。以他这样的性格,并不能在家庭里得到真正的归属感和满足,他只能躲在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里寻找出口2。这样一个人,可以想象他在面临公众目光和私人生活强烈反差的窘困与孤独。尽管如此,尽管曲折,小说却以平静、积极的方式落幕了。无从推测这是否暗示着真实生活中黑塞和罗曼罗兰的关系,还是黑塞自己在心灵的探索中得到的答案,并在此程度上一次艺术的塑造。无论现实怎样,这篇小说如当初射入作者心灵的一道光一般,一如既往地温暖着人心。
2008-6-9
注:
1. 见《玻璃球游戏》译后记。
2. 见黑塞年谱。
――――
附录,根据黑塞年谱整理的黑塞简要生平
祖父是医生,父亲生于爱沙尼亚,年轻时前往瑞士,加入教会。曾在印度传教三年。后来在卡尔夫做黑塞外祖父的助手,做新教传教和出版事业。母亲生于印度,其后去了瑞士。黑塞的母亲在遇到黑塞父亲之前还有一段婚姻,丈夫在她二十八岁去世,留下两个儿子。四年后与黑塞的父亲约翰结婚,当时他仍是她父亲的助手。母亲比父亲年长五岁。
黑塞在1877年生于德国。黑塞的兄弟姐妹顺序: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之后就再没有被提到)。长姐阿德蕾、自己、妹玛尔拉,弟汉斯。兄弟姐妹的工作未知。
黑塞从小就读拉丁文学校和不错的毛尔布隆神学院。一年后,15岁的他逃离了神学院。“其后,他被带到牧师布鲁姆哈鲁特的身边,因神经衰弱自杀未遂。在哥宾根的巴奥教育、谢尔牧师的指导下逐渐恢复。”
16岁进入巴特坎施塔特高等学校,同年又退学。在埃斯林根当书店店员,三日后又逃出。最后担任父亲的助手,借读书消磨忧郁的日子。其后几年在钟楼大钟工场当过学徒工,跟姐姐学过英语,又辗转在几家书店做过学徒,在书店期间开始研究文学、读书、写诗。
之后自费出版过诗集,并因为《赫尔曼•劳歇尔》卖得不错,又出版过一些别的书,于26岁辞掉书店工作,专心写书、旅行。
书店工作期间,25岁时,母亲逝世。
27岁凭《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当年与比自己大9岁的肖邦演奏家玛丽•贝尔奴依结婚,此人是巴塞尔有名数学家之女。婚后隐居于博登湖与莱茵河之间的渔村加恩贺芬。其后一直写书。其后于1907年30岁时还曾在凯思赫芬另筑新家。
他与对方生了三个孩子。28岁生长子布鲁诺,长大成为画家;32岁次子出生,以后成为室内装饰家;34岁三子马丁出生,以后成为摄影家;
马丁出生后同年与一名画家做了一次亚洲旅行。“旅行的动机是想逃避欧洲、对东方的憧憬、打开家庭生活的僵局等”。
1914年37岁,7月一战爆发。开始介入政治:“9月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分子的《朋友们,别唱这种调子!》,反对极端的爱国主义,受到德国文坛和出版界攻击。” 1916年参加德意志扣留者新闻的编辑。
同年3月父亲逝世,末子马丁重病,妻子精神病恶化入院。自己身受神经衰弱之苦。于是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并开始研究弗洛伊德。那年他39岁。
其后一直仍有短篇小说,评论,感想问世。42岁还曾用辛克莱的笔名发表小说《德米安》,获得热烈回应,并得奖。很少人知道是黑塞的作品,直到第九版才改为黑塞的名字。
同年,他与妻子分居,孩子寄居别处。开始作画。
再过了4年,在他46岁的时候和分居的太太正式离婚。从本年起,因治疗坐骨神经痛及风湿病常去苏黎世附近的巴登温泉度过晚秋。在那城的维莱纳贺夫旅馆写出很多作品。并在这年放弃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
47岁和女作家利查•维恩佳的女儿鲁特•维恩佳结婚。三年后离婚,没有孩子。在此期间写了《荒原狼》。
此后独居,仍出版很多小说和诗集。4年后,他45岁,与犹太裔的艺术史家妮侬•多宾结婚。并开始构思《玻璃球游戏》。开头,序言和后来说的传记三篇先于出版。
56岁。“希特勒政权成立。纳粹开始焚书、迫害犹太人。尽力于帮助逃亡者和筹措救济资金。”
58岁。他的弟弟汉斯自杀。
1939年。 “纳粹德国发动闪电站,吞并捷克,侵入波兰。到1945年为止,被列入德国不受欢迎的作家名单,断了出版作品用纸的配给。”这年黑塞62岁。
65岁完成《玻璃球游戏》的创作。
其后一直在瑞士生活。写散文、小说、回忆录。并得诺贝尔文学奖及其他荣誉。健康状态不很好。长姐和妹妹分别在他72和76岁的时候先后去世。
1962年85岁。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
(根据黑塞年谱整理:http://www.hesse-cn.com/hesse/liftstory.htm)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