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犧牲
書是本不錯的書,起碼出發點是好的,雖然有些“禦用”社會功能的樣子。講得差不多是一個烏托邦似的美好世界:敦親睦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各階級人民團結在一起,不分高低貴賤……對於啟蒙教育來說,這些是好的,如果希望給孩子一個不過於偏見的世界。但是,如果我有孩子,尤其是個男孩,我希望他在有自己真正的世界觀、人生觀之前不要看到這本書——因為這裏美化了犧牲。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也是受的美化犧牲的教育,甭管是被烈士鮮血染紅的紅領巾,還是那個上山救火的小英雄賴寧,哪個不是為了真理、為了正義拋頭顱灑熱血?哪一個少年又不曾發過誓:要向革命烈士學習、要勇於犧牲、在所不辭?
可是為什麼要讓孩子犧牲?為什麼要在幼小、不堅定、易於被煽動的心靈中埋下犧牲的種子?於是就有了賴寧那樣的孩子。記得小時候人手一本賴寧的故事那本書,學校統一發的。一個十幾歲的人生竟然能寫成那麼厚的一本故事,可歸根結底我只記住了那書中的一個情況:賴寧坐上了開往山上救火的車,跟旁邊的人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時候年紀小,不知道他說的那話是什麼意思,我想他可能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說的是什麼,或者再陰暗點兒他根本沒說這句話,只是情節需要安排給他的台詞。反正長大後當這個故事就只剩下這麼一句話的時候,我只能想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的山,就跟荊軻當年一樣,風蕭蕭兮易水寒。要是多情的人,恐怕都能把自己感動得哭出來。
可是即使再多情,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知道死是什麼嗎?當然,十幾歲的時候知道什麼是犧牲——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詞下,犧牲就是榮譽,就是永垂不朽,就是英雄。但是死,死是……?
有些東西不應該由孩子來承擔,別賴到大環境或者什麼別的原因上面,讓孩子承擔那只是大人們的殘忍。比如“每月故事”中那個為了送信而丟了一條腿的孩子,當下他感受到了榮耀,因為這種榮耀是發自他心底的,用心理學的詞說那是他的“投射”,他所有的常識都告訴他這是光榮的,但是沒有常識也沒有人告訴他,他未死的將來是怎樣。還有這個故事中的軍官,有著典型成人的殘忍,犧牲掉一個孩子之後偽善的流了幾滴眼淚便一切OK了,國家不會忘記你的,人民不會忘記你的。好吧,我只好說好吧。
美化犧牲有的時候就是在美化死亡,或者美化戰爭,當所有人,從老到幼,所有人都視死如歸,那就都是狂戰士了。
我並不是說要教育孩子自私,只是覺得不應該讓孩子做無謂的犧牲。賴寧於那場山火的撲滅並無太大的貢獻;搶險救災的隊伍中也不應該出現孩子的身影,那恐怕還會給專業人員帶來不必要的困擾。人的力量不應該被無限量的擴大,沒有人是超人,也沒有人能憑一己之力拯救地球,於是量力而為是應該告訴孩子們的,在一些時刻保護好自己才是應該被教導的。
想起王小波的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知青為了搶救一根掉到水裏的木頭之類的國家公物而犧牲的故事,王小波說搶救是一種本能的沖動,任何人都會這麼做,但是一根木頭就真比一個人的生命還寶貴嗎?大概是這麼個意思,記不清了。但這個故事也說明,在過分美化犧牲的教育下,一根公家的木頭往往比一個私人小我的生命要重要,教條到這樣問題嚴重了——當然,如果作為政工宣傳目的達到了。
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也是受的美化犧牲的教育,甭管是被烈士鮮血染紅的紅領巾,還是那個上山救火的小英雄賴寧,哪個不是為了真理、為了正義拋頭顱灑熱血?哪一個少年又不曾發過誓:要向革命烈士學習、要勇於犧牲、在所不辭?
可是為什麼要讓孩子犧牲?為什麼要在幼小、不堅定、易於被煽動的心靈中埋下犧牲的種子?於是就有了賴寧那樣的孩子。記得小時候人手一本賴寧的故事那本書,學校統一發的。一個十幾歲的人生竟然能寫成那麼厚的一本故事,可歸根結底我只記住了那書中的一個情況:賴寧坐上了開往山上救火的車,跟旁邊的人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時候年紀小,不知道他說的那話是什麼意思,我想他可能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說的是什麼,或者再陰暗點兒他根本沒說這句話,只是情節需要安排給他的台詞。反正長大後當這個故事就只剩下這麼一句話的時候,我只能想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的山,就跟荊軻當年一樣,風蕭蕭兮易水寒。要是多情的人,恐怕都能把自己感動得哭出來。
可是即使再多情,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知道死是什麼嗎?當然,十幾歲的時候知道什麼是犧牲——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詞下,犧牲就是榮譽,就是永垂不朽,就是英雄。但是死,死是……?
有些東西不應該由孩子來承擔,別賴到大環境或者什麼別的原因上面,讓孩子承擔那只是大人們的殘忍。比如“每月故事”中那個為了送信而丟了一條腿的孩子,當下他感受到了榮耀,因為這種榮耀是發自他心底的,用心理學的詞說那是他的“投射”,他所有的常識都告訴他這是光榮的,但是沒有常識也沒有人告訴他,他未死的將來是怎樣。還有這個故事中的軍官,有著典型成人的殘忍,犧牲掉一個孩子之後偽善的流了幾滴眼淚便一切OK了,國家不會忘記你的,人民不會忘記你的。好吧,我只好說好吧。
美化犧牲有的時候就是在美化死亡,或者美化戰爭,當所有人,從老到幼,所有人都視死如歸,那就都是狂戰士了。
我並不是說要教育孩子自私,只是覺得不應該讓孩子做無謂的犧牲。賴寧於那場山火的撲滅並無太大的貢獻;搶險救災的隊伍中也不應該出現孩子的身影,那恐怕還會給專業人員帶來不必要的困擾。人的力量不應該被無限量的擴大,沒有人是超人,也沒有人能憑一己之力拯救地球,於是量力而為是應該告訴孩子們的,在一些時刻保護好自己才是應該被教導的。
想起王小波的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知青為了搶救一根掉到水裏的木頭之類的國家公物而犧牲的故事,王小波說搶救是一種本能的沖動,任何人都會這麼做,但是一根木頭就真比一個人的生命還寶貴嗎?大概是這麼個意思,記不清了。但這個故事也說明,在過分美化犧牲的教育下,一根公家的木頭往往比一個私人小我的生命要重要,教條到這樣問題嚴重了——當然,如果作為政工宣傳目的達到了。
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 we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