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伯伦遇见老子:伟大的先知

我读纪伯伦的作品总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到最近才发现,纪伯伦的《先知》和老子的《道德经》简直一模一样。 更有了一个猜想,纪伯伦是老子的学生。先不用着急否定,也不用盲目的肯定,让我们来看看纪伯伦的《先知》中流露出来的种种痕迹。 让我们先看看两部作品的内容: 老子的《道德经》也在讲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导我们应该如何过上中正平和的生活。 纪伯伦的《先知》反应了人生与死之间的事情,揭示出人做为人,可以拥有美丽、善良、高尚的人性。 再看看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老子的《道德经》是老子本人的语录,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可以在老子的年龄就达到老子的境界,然而我们把老子看做一个先知也是很正常的。 纪伯伦的《先知》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知晓一切的先知。这也是当今多少诗人、作家所无法奇迹的高度。可以说,纪伯伦本人就是一位先知。 再看看两部作品中隐藏的秘密: 老子的《道德经》中用了大量的故事、道理来描述一个“道”的境界,得“道”的人的生活、行为、言语、处世的方式,但是老子没有说什么是“道”,应该如何达到“道”。 纪伯伦的《先知》中也说到了这样的内容,只是只有几句话,所以容易被忽略。具体内容在《先知》的开篇——《船的到来》的最后2句话, “现在请把我们的“真我”披露给我们,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关于生和死中间的一切。 他回答说:阿法利斯的民众呵,除了那现时在你们灵魂里鼓荡的事物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虽然只有2句话,但是也能很明显的看出,纪伯伦的先知没有说出“真我”、“灵魂里鼓荡的事物”的事物是什么,应该如何达到。只是在这2句话之后,开始了先知整篇文章,对人们生活、谈话、工作、时间、房子、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描述。 《先知》和《道德经》中隐藏的秘密有异曲同工之妙。很显然,纪伯伦在《先知》中,老子在《道德经》的语录中,都选择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表达方式,从侧面说明“道”、“真我”、“灵魂”,或者说“永恒存在的整理”。这样易于让人们理解的、和人们生活接近的。而凌驾于人们生活层面之上的那个“道”、“真我”、“永恒存在的整理”显然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所以也有了《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那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真理”),也导致了纪伯伦《先知》中的主人公不知道自己要如何阐述那“灵魂里鼓荡的事物”。老子的“道”、纪伯伦的“真我”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或者说,是世间至高层面的、永恒存在的真理。 最后看看两部作品中的描述内容也是惊人的相似: 老子很多时候喜欢讲述长江,也会谈及大海,海纳百川,大海是河流最终的归属。 纪伯伦也经常把大海比作母亲,把自己比我一滴自由的水滴。 这很容易看出“小我”需要和“大我”融合,达到那最终的“道”。 纪伯伦的先知中,或者说纪伯伦的全部作品都有一个神秘的数字"7"。比如:论快乐中说到“快乐有七个姊妹,她们中最小的也比她还要柔美。”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中也说到“7善”,分别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可以说,在很多先知的遗留下来的哲言中都会有“7”这个神秘的数字。比如:佛家的七级浮屠、霎哈嘉瑜伽的三脉七轮…… 《先知》和《道德经》的其他内容相似的也是十分多的。 于是有了想法,纪伯伦应该是老子的学生,那种超越了时间、空间的学生,纪伯伦对于“道”的认知、犹如老子对于“真我”的认知。 那恒久不变的真理是永恒存在不,不管他是老子、纪伯伦、还是其他先知说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真理本质上是相同的。用纪伯伦《人之歌》的一段话来结尾。 “我受过孔子的教诲;听过梵天的哲理;也曾坐在菩提树下,伴随过佛祖释迦牟尼;可我现在仍是懵懵懂懂,信不信神明.我还在斗争。 我曾在西奈山上看到过耶和华面谕摩西:曾在约旦河边见到过基督显示的奇迹;还曾在麦地那听到过阿拉伯先知的教义;……” 我爱纪伯伦,爱他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一个桀骜不驯的反叛者,一个更诗意、更温和的尼采,一个更激烈、更年轻的泰戈尔。 来听听纪伯伦的音乐: “生活没有反叛,就像四季缺了春天。”──不过奴才们没长听这个的耳朵。 “在暴风雨说话时,我们谁还去听小溪的低吟呢?”──在暴风雨说话时,海鸭们都戴着隔音效果很好的耳机。 “若在两种恶之间选择,你就选择那个明显的,即使它较大;不要选那个遮掩的,即使它较小。”──能作商纣王的话,谁愿意去作因窃钩而被诛的小贼呢? “他们要求言论和出版自由,而他们却没有可说可写的东西。”──可说可写的东西会为自己赢得自由。 “强有力者带着孤独成长,软弱者则死去。”──哪个蠢货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除非通过黑夜的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所以在黑夜里,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没有,我们没有白活。他们不是把我们的骨头堆成堡垒了吗?”──战士的生命并不会因死亡而结束。 “我决不去听一个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说教。”──可惜小布什没听见。 “把蚂蚁的忙碌捧得高于蚱蜢的歌唱,是多么狭隘的眼光!”──蚂蚁们甚至以为,蚱蜢唱歌是为了给蚂蚁们提供娱乐。 “最可怜的人是把他的梦想变成金银的人。”──最可怜的世界是把它的梦想变成金银的世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相见恨晚,我爱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