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本关于媒体的书。书名叫《不分东西》,大意是抛却一切左右、敌我等偏见,不加预设,一心求真。具体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多为故宫星巴克风波、哈佛女孩、抵制家乐福等近年热门事件。——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有了一种“这本书我好像读过”的错觉?不错,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曾是喧嚣一时的热门事件,每个事件都曾经过连篇累牍的媒体报道,有错漏,有误会,有断章取义。我们关注过,评议过,争论过:既包括事件本身,也包括媒体在其中的表现。我们受过偏见的蒙蔽,讨论过怎样避免偏见,更曾经思考过面对偏见如何应对。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里有什么东西可令人耳目一新,那么答案是:没有。
但这依然是一本好书。
首先,因为这是一本系统的书。闾丘露薇自05年在新浪开博客以来,已经写了近千篇博文,此书却并非博文汇编。书中案例亦非简单堆砌。刚又翻了一下目录,章节脉络清晰可辨:偏见的主要成因 – 摒除偏见的总原则 – 结合不同案例分别具体分析 – 如何应对偏见……这样经过系统组织的材料,价值远大于每一部分之和。即便你对书中的每个案例都已足够熟稔,跟着闾丘露薇重新梳理一趟,亦能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其次,闾丘露薇身为名记,或曾直接参与事件,或能获取更全面的咨询,更能从新闻从业者角度感同身受。做惯了新闻媒体受众的我们,难免好奇:同一件事,在媒体从业者角度看来是什么样子?这本书多少能满足我们“用闾丘露薇的眼睛看新闻”这一好奇心。即便看完之后发现并无太大不同,这一“发现”本身也是收获。就好比,能发现“山那边也没什么不同”,也并不枉这一趟爬山的辛苦。
以上绝非空话。既然在态度、认识上“并无太大不同”,那么我们与一位高水平新闻从业者的不同之处在哪呢?倘不能问出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未免白看了。许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关乎毅力,更关乎能力。我们都知道偏见从哪里来,但在生活中却总是放松警惕,以好恶代替真伪。即便提高警惕,但世事复杂难辨,个人亦难免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回头看书中案例,当然清清楚楚,昭然若揭。但在当时,我们当中又有几人能灵台清澈,全身而退?今后若能加倍反省自觉,知难而进,就正是读完此书后的大收获。
“反省自觉,知难而进”更不是一句空话。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世界已成一块奶酪,偏见谣言的陷阱遍布其间。闾丘露薇在书中特意提到了微博,固然大力赞扬了其积极作用,也对其散布不实信息的情况表示了担忧。而后者正是我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网络时代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以往我们往往致力于积极传播各种信息,但今天看来,“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成问题,反倒是“核实”显得尤为稀缺,因而也尤为重要。前几天我还在【我说】里提及,是否可以组一个“谣言揭穿社”这样的社团?
今时今日,用新浪微博者众,却估计没几个人留心过其右下角的“不实信息曝光”链接吧?那么现在来看一看吧:http://t.sina.com.cn/pub/i/zt/wbpy ,对新浪微博此举,我十分赞赏,但同时也深感不足。1.0的辟谣怎敌得过2.0的传谣?谣言自民间起,也该由民间止。任重道远,各位公民,不妨把“传播”的热情稍微分一点给“核实”吧。以我的经验:很多时候,识破谣言,只需要百度一下,半分钟的事情而已。
半年前,一位学新闻出身的朋友曾向我分享了“如何与记者打交道”的诸多经验,大部分记者在其口中都不可信、需提防,但她又说:“有一类记者,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极高,对他们就可以完全信任。比如说,闾丘露薇。”——这番话给我留下印象极深。如今想来,要是闾丘露薇自己听到这番话,只怕也要冷汗涔涔。任何人或实体都会犯错,世上并无绝对公正中立的媒体,——即便CNN,08年的时候不也闹过断章取义的丑闻么。就好比这本书封面上的视力表:你知道,那些东倒西歪的E,一行小过一行,无穷无尽,总有一行你看不清。偏见无止境,对真相的寻求亦无止境。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里有什么东西可令人耳目一新,那么答案是:没有。
但这依然是一本好书。
首先,因为这是一本系统的书。闾丘露薇自05年在新浪开博客以来,已经写了近千篇博文,此书却并非博文汇编。书中案例亦非简单堆砌。刚又翻了一下目录,章节脉络清晰可辨:偏见的主要成因 – 摒除偏见的总原则 – 结合不同案例分别具体分析 – 如何应对偏见……这样经过系统组织的材料,价值远大于每一部分之和。即便你对书中的每个案例都已足够熟稔,跟着闾丘露薇重新梳理一趟,亦能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其次,闾丘露薇身为名记,或曾直接参与事件,或能获取更全面的咨询,更能从新闻从业者角度感同身受。做惯了新闻媒体受众的我们,难免好奇:同一件事,在媒体从业者角度看来是什么样子?这本书多少能满足我们“用闾丘露薇的眼睛看新闻”这一好奇心。即便看完之后发现并无太大不同,这一“发现”本身也是收获。就好比,能发现“山那边也没什么不同”,也并不枉这一趟爬山的辛苦。
以上绝非空话。既然在态度、认识上“并无太大不同”,那么我们与一位高水平新闻从业者的不同之处在哪呢?倘不能问出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未免白看了。许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关乎毅力,更关乎能力。我们都知道偏见从哪里来,但在生活中却总是放松警惕,以好恶代替真伪。即便提高警惕,但世事复杂难辨,个人亦难免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回头看书中案例,当然清清楚楚,昭然若揭。但在当时,我们当中又有几人能灵台清澈,全身而退?今后若能加倍反省自觉,知难而进,就正是读完此书后的大收获。
“反省自觉,知难而进”更不是一句空话。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世界已成一块奶酪,偏见谣言的陷阱遍布其间。闾丘露薇在书中特意提到了微博,固然大力赞扬了其积极作用,也对其散布不实信息的情况表示了担忧。而后者正是我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网络时代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以往我们往往致力于积极传播各种信息,但今天看来,“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成问题,反倒是“核实”显得尤为稀缺,因而也尤为重要。前几天我还在【我说】里提及,是否可以组一个“谣言揭穿社”这样的社团?
今时今日,用新浪微博者众,却估计没几个人留心过其右下角的“不实信息曝光”链接吧?那么现在来看一看吧:http://t.sina.com.cn/pub/i/zt/wbpy ,对新浪微博此举,我十分赞赏,但同时也深感不足。1.0的辟谣怎敌得过2.0的传谣?谣言自民间起,也该由民间止。任重道远,各位公民,不妨把“传播”的热情稍微分一点给“核实”吧。以我的经验:很多时候,识破谣言,只需要百度一下,半分钟的事情而已。
半年前,一位学新闻出身的朋友曾向我分享了“如何与记者打交道”的诸多经验,大部分记者在其口中都不可信、需提防,但她又说:“有一类记者,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极高,对他们就可以完全信任。比如说,闾丘露薇。”——这番话给我留下印象极深。如今想来,要是闾丘露薇自己听到这番话,只怕也要冷汗涔涔。任何人或实体都会犯错,世上并无绝对公正中立的媒体,——即便CNN,08年的时候不也闹过断章取义的丑闻么。就好比这本书封面上的视力表:你知道,那些东倒西歪的E,一行小过一行,无穷无尽,总有一行你看不清。偏见无止境,对真相的寻求亦无止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