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辨”史料
“商业到底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众和个人生活的行为方式呢?是不是这些改变引起了明后期中国所面临的明显的危机?或许恰是流动和商业,通过扩展社会生活的范围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构造,保证了由士绅控制的世界能够团结一致,即使在王朝分崩离析的时候。”
Timothy Brook最后很好地化解了自己提出的“纵乐的困惑”(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书的副题是“明代的商业与文化”(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但实际上这个“文化”是紧紧包覆着其“商业”内核的,并非大而无当。作者让张涛这位生活在明末的“道德复归主义者”充当导游,带读者渐渐领略了明王朝由洪武初创的“冬季”至满人篡汉的“秋季”这一路似乎不断循环往下的经济、道德图景。也许因为我不再是学生,也许因为人为规范出来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本就沉闷乏味,致使这一次的阅读竟断断续续地拖拉了近半年时光。所幸记性尚好,否则只怕永远进不得书中,绕过这片有史趣的林子,最后都不知该抱憾什么了。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为本书说过一段颇富文采的溢美之辞:“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充满了动感和细节。卜正民把明朝迷人和易变的世界镶嵌在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编年框架上,使每位专家以外的人都可以领会。本书是一个有关明人及其所遇问题和所处世界的基本情况的宝库:砖块、桥梁、集市、寺院、邮件、饥馑、时尚、印刷、激情和凶兆。它是第一部描述沸腾而复杂的明代生活全景的英文著作。”——我想,如果我们赞同Nieh经常教导我的这句“生活永远比电视剧还要电视剧”的话,应该就不难由上述的大段褒辞联想到本书的精彩:正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细密的生活,并且永远不会板着脸孔用张涛们的口吻,痛心疾首地训斥比如那位在战乱时领着老父卖野炊的读书人李挺生道:“斯文安在哉!”
然而,研究历史不能满足于收集甚至占有瑰丽的史料,它紧接着就对研究者提出了“辨析”的要求,再以后是什么,是建立一个相对整全的体系吗?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也答不上来。但起码我知道,如果连辨析史料的能力都不具备,肯定是行之不远的。最近听过两场讲座,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租界”问题。第一位讲者扔给我们看好多租界变迁的珍贵地图,在享受完无数闪光灯的礼赞后,用了相当具有民族自尊的疑问句式反诘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形容词说:租界是洋人向清廷花钱“租”来的,怎么就被扣上了“半殖民地”的帽子呢?可是第二位讲者却教我们耐着性子辨析一下英美settlement与法国concession的不同:前者可被译作“永租地”,跟后面这个一般意义上的“租界”是有显著区别的……废话不必多说,至于你如何使用资料、愿意执说辞的哪端、得出或是或否的结论,期望收获什么利益(学术的、政治的etc.),根本就不是旁人可以关心到的,我只祈求,神呐,可别再拿什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来折磨我脆弱的听觉神经了~
言归正传,看完本书,我觉得作者至少有两处辨析堪称绝对精彩。其一,他分析了欧洲的“包买商制度”,得出“他是通过提供生产原料和确定生产速度购买劳动力,从内部控制生产过程”的结论,这就区别于明后期商人们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方式垄断纺织市场并利用高利贷将生产者与他们结合的外部手段。而且“资本主义是在建立于市场经济之上的社会阶级制度内形成的”,既然明代后期的中国与近代初期的欧洲“所处的环境在精英阶层构成、国家权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就不可以武断地说“明代后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实际上,只有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被创造了出来;其二,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句话,要具有“辩证”的眼光。“辩证法”这个词我们不陌生,它是中学政治课本就刻板化了的doctrine。但其实它易说难为,尤其当我们试图冷静地分析历史时。而外国人Brook却应用得收发自如,他不认为张涛所见只是明末道德崩坏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佣人僭越了主人的座位还很随便地与主人顶嘴,这只是暂时的时刻,它更加强调和重申了他的低贱社会地位”……“如果墓志铭的要价越涨越高的话,这只不过是在提醒购买者:是卖方在确定交易条款和游戏规则”。
虽然我的专业不在此道,甚至我已经离专业远了,但读有些书确实是触类旁通、获益良多的。最后,依例要向Nieh与十文字君致谢,感谢N的推荐与十的借阅,感谢让我有了一些美好的早晨、班车与夜晚读书的回忆(PS:Nieh评论说英文原版还要精彩)。
Timothy Brook最后很好地化解了自己提出的“纵乐的困惑”(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书的副题是“明代的商业与文化”(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但实际上这个“文化”是紧紧包覆着其“商业”内核的,并非大而无当。作者让张涛这位生活在明末的“道德复归主义者”充当导游,带读者渐渐领略了明王朝由洪武初创的“冬季”至满人篡汉的“秋季”这一路似乎不断循环往下的经济、道德图景。也许因为我不再是学生,也许因为人为规范出来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本就沉闷乏味,致使这一次的阅读竟断断续续地拖拉了近半年时光。所幸记性尚好,否则只怕永远进不得书中,绕过这片有史趣的林子,最后都不知该抱憾什么了。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为本书说过一段颇富文采的溢美之辞:“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充满了动感和细节。卜正民把明朝迷人和易变的世界镶嵌在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编年框架上,使每位专家以外的人都可以领会。本书是一个有关明人及其所遇问题和所处世界的基本情况的宝库:砖块、桥梁、集市、寺院、邮件、饥馑、时尚、印刷、激情和凶兆。它是第一部描述沸腾而复杂的明代生活全景的英文著作。”——我想,如果我们赞同Nieh经常教导我的这句“生活永远比电视剧还要电视剧”的话,应该就不难由上述的大段褒辞联想到本书的精彩:正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细密的生活,并且永远不会板着脸孔用张涛们的口吻,痛心疾首地训斥比如那位在战乱时领着老父卖野炊的读书人李挺生道:“斯文安在哉!”
然而,研究历史不能满足于收集甚至占有瑰丽的史料,它紧接着就对研究者提出了“辨析”的要求,再以后是什么,是建立一个相对整全的体系吗?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也答不上来。但起码我知道,如果连辨析史料的能力都不具备,肯定是行之不远的。最近听过两场讲座,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租界”问题。第一位讲者扔给我们看好多租界变迁的珍贵地图,在享受完无数闪光灯的礼赞后,用了相当具有民族自尊的疑问句式反诘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形容词说:租界是洋人向清廷花钱“租”来的,怎么就被扣上了“半殖民地”的帽子呢?可是第二位讲者却教我们耐着性子辨析一下英美settlement与法国concession的不同:前者可被译作“永租地”,跟后面这个一般意义上的“租界”是有显著区别的……废话不必多说,至于你如何使用资料、愿意执说辞的哪端、得出或是或否的结论,期望收获什么利益(学术的、政治的etc.),根本就不是旁人可以关心到的,我只祈求,神呐,可别再拿什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来折磨我脆弱的听觉神经了~
言归正传,看完本书,我觉得作者至少有两处辨析堪称绝对精彩。其一,他分析了欧洲的“包买商制度”,得出“他是通过提供生产原料和确定生产速度购买劳动力,从内部控制生产过程”的结论,这就区别于明后期商人们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方式垄断纺织市场并利用高利贷将生产者与他们结合的外部手段。而且“资本主义是在建立于市场经济之上的社会阶级制度内形成的”,既然明代后期的中国与近代初期的欧洲“所处的环境在精英阶层构成、国家权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就不可以武断地说“明代后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实际上,只有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被创造了出来;其二,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句话,要具有“辩证”的眼光。“辩证法”这个词我们不陌生,它是中学政治课本就刻板化了的doctrine。但其实它易说难为,尤其当我们试图冷静地分析历史时。而外国人Brook却应用得收发自如,他不认为张涛所见只是明末道德崩坏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佣人僭越了主人的座位还很随便地与主人顶嘴,这只是暂时的时刻,它更加强调和重申了他的低贱社会地位”……“如果墓志铭的要价越涨越高的话,这只不过是在提醒购买者:是卖方在确定交易条款和游戏规则”。
虽然我的专业不在此道,甚至我已经离专业远了,但读有些书确实是触类旁通、获益良多的。最后,依例要向Nieh与十文字君致谢,感谢N的推荐与十的借阅,感谢让我有了一些美好的早晨、班车与夜晚读书的回忆(PS:Nieh评论说英文原版还要精彩)。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