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长廊的明朗挂图
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情是,这是一本“不动声色”的资料书,从中几乎找不出比教科书尺度更大的感情表达段落,其内容大致是自日本国内收藏文献中梳理出的与甲午战争前后历史有关的文字、图像与表格。不过正因此种异于往常的角度,它的面世也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也许能够挤进研究者的案头书堆。
与众多海战史和清日战争(这个名称虽然古怪,但接受起来也还容易)研究的大牛比起来,我对这段历史基本上处于无知状态。当然这种无知仅限于缺乏遍览枯燥史料的动力和逮住一只牛角穷钻不舍的毅力,对于基本史实和结果还是了解一些,因为这实在是场并不复杂的战争。然而与战争流程的简单粗暴和莫名其妙相比,似乎有一条主线操纵着结果,又似乎是看不见的国家气运作祟,而最终落实到亲历者全部作古的今日,就只能从纸面上寻找答案的蛛丝马迹。
其实即使制度腐朽内忧外患,细节的打磨和微力的结合也并非不能令车轮沿着既定方向前进,然而意外频发的路段,一旦转向,便再无挽回之巨力,所留下的扭曲的车辙就是历史。
说到细节,不得不承认,拿到书便开始翻找那段无法忘记的情节,最终仅得一行:“生死的最后关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似欲与敌舰冲撞,追敌途中舰体中部爆炸沉没,240余名官兵阵亡。”无论对于这段史实有着多少争议或者后世对其评价是否客观,这始终是甲午战争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倾斜中的巨舰在有心杀贼无力纠偏的船长的操纵下欲与强敌同毁而不可得。时至今日,每见有弱国或组织被清剿,或是草民暴起被捏毙之新闻,当年电视剧中那个把“邓、世、昌”三个字喊得铿锵有力的意气少年便会猛地出现。小时候一次次地盯着电视屏幕,希望那段海面能被愤怒烧干,总是失望。
索性再离题远一些……书中涉及的关键地点有的甚熟,旅顺和刘公岛都已去过不止一次,感觉国耻国难无非都是旅游的幌子,默然地看,黯然地离开,难以想象一战而朝野家国俱丧的景象。观罢此书,重游时当能摆脱茫然与激愤,留心拣拾细节。
书内亦有令人动容之处,尸横舰覆之图片且不论,单举一例:日方审讯曾留美九年的福龙号管带蔡廷干笔录中之一句问答,其一直以被俘上等军官之身份配合讯问,有问必答,然被问及“倘若将汝释放,还有再上鱼雷艇与我舰队对抗的考虑吗”之时,仅答一字“有”,《读卖新闻》亦赞其为有血有骨的硬汉。
其实书中日方史料显示出对于全揽败责服毒自尽的丁汝昌和带伤保持强硬姿态却最终不得不背负天下骂名的李鸿章颇多赞许,与国内多年来官方态度大为不同。此种情况有如曹汝霖等自言为国人难容之举多为形势所迫,群狼环伺国无强兵,上命难违无从选择,非难个人实属冤屈,然而无可否认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永远不会被排除在此种政治家的考虑之外,当然从史料看,丁李二人终究算得上在举步维艰之际气节不失,无奈为堕落的国家买单也只得百年蒙羞。当然日方的好感更多的可能源于武士道和物哀这些土产,不过这些记录倒是值得怀揣“敌国首肯之物皆恶”念头的人好好研究利用。
写至此处已经寻不到主题,只觉本无喜怒之心忽觉阴冷,也明白了几百页看似笨拙的直接对比之意义所在。正如足球比赛过后的数据统计,败者不但要痛苦地回顾,还要找出差距,力求败得明白。这对于球赛和战争这些概率事件的失败方来说的确残忍,然而长期和全面的数据会使腐坏者、投机者和“屌丝”无所遁形。李鸿章不是救世主,邓世昌也不是妖人,通往历史G点的路很长,一生难得一次,但若是在潮吹前没有做好准备,就会被无情地喷出历史幽暗的长廊之外,失去生的机会。(小米后半段你这是变身了吗?)
这个比喻太过色情,但客观的数据对比总是带来一种沦丧感,不像阅读轻薄的课本,后面几页就有光明的前程等待。
P.S. 也许此卷一出,会激起些浪花,也许会有一部不一样的电视剧出现在将来,于是还是四星吧。
与众多海战史和清日战争(这个名称虽然古怪,但接受起来也还容易)研究的大牛比起来,我对这段历史基本上处于无知状态。当然这种无知仅限于缺乏遍览枯燥史料的动力和逮住一只牛角穷钻不舍的毅力,对于基本史实和结果还是了解一些,因为这实在是场并不复杂的战争。然而与战争流程的简单粗暴和莫名其妙相比,似乎有一条主线操纵着结果,又似乎是看不见的国家气运作祟,而最终落实到亲历者全部作古的今日,就只能从纸面上寻找答案的蛛丝马迹。
其实即使制度腐朽内忧外患,细节的打磨和微力的结合也并非不能令车轮沿着既定方向前进,然而意外频发的路段,一旦转向,便再无挽回之巨力,所留下的扭曲的车辙就是历史。
说到细节,不得不承认,拿到书便开始翻找那段无法忘记的情节,最终仅得一行:“生死的最后关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似欲与敌舰冲撞,追敌途中舰体中部爆炸沉没,240余名官兵阵亡。”无论对于这段史实有着多少争议或者后世对其评价是否客观,这始终是甲午战争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倾斜中的巨舰在有心杀贼无力纠偏的船长的操纵下欲与强敌同毁而不可得。时至今日,每见有弱国或组织被清剿,或是草民暴起被捏毙之新闻,当年电视剧中那个把“邓、世、昌”三个字喊得铿锵有力的意气少年便会猛地出现。小时候一次次地盯着电视屏幕,希望那段海面能被愤怒烧干,总是失望。
索性再离题远一些……书中涉及的关键地点有的甚熟,旅顺和刘公岛都已去过不止一次,感觉国耻国难无非都是旅游的幌子,默然地看,黯然地离开,难以想象一战而朝野家国俱丧的景象。观罢此书,重游时当能摆脱茫然与激愤,留心拣拾细节。
书内亦有令人动容之处,尸横舰覆之图片且不论,单举一例:日方审讯曾留美九年的福龙号管带蔡廷干笔录中之一句问答,其一直以被俘上等军官之身份配合讯问,有问必答,然被问及“倘若将汝释放,还有再上鱼雷艇与我舰队对抗的考虑吗”之时,仅答一字“有”,《读卖新闻》亦赞其为有血有骨的硬汉。
其实书中日方史料显示出对于全揽败责服毒自尽的丁汝昌和带伤保持强硬姿态却最终不得不背负天下骂名的李鸿章颇多赞许,与国内多年来官方态度大为不同。此种情况有如曹汝霖等自言为国人难容之举多为形势所迫,群狼环伺国无强兵,上命难违无从选择,非难个人实属冤屈,然而无可否认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永远不会被排除在此种政治家的考虑之外,当然从史料看,丁李二人终究算得上在举步维艰之际气节不失,无奈为堕落的国家买单也只得百年蒙羞。当然日方的好感更多的可能源于武士道和物哀这些土产,不过这些记录倒是值得怀揣“敌国首肯之物皆恶”念头的人好好研究利用。
写至此处已经寻不到主题,只觉本无喜怒之心忽觉阴冷,也明白了几百页看似笨拙的直接对比之意义所在。正如足球比赛过后的数据统计,败者不但要痛苦地回顾,还要找出差距,力求败得明白。这对于球赛和战争这些概率事件的失败方来说的确残忍,然而长期和全面的数据会使腐坏者、投机者和“屌丝”无所遁形。李鸿章不是救世主,邓世昌也不是妖人,通往历史G点的路很长,一生难得一次,但若是在潮吹前没有做好准备,就会被无情地喷出历史幽暗的长廊之外,失去生的机会。(小米后半段你这是变身了吗?)
这个比喻太过色情,但客观的数据对比总是带来一种沦丧感,不像阅读轻薄的课本,后面几页就有光明的前程等待。
P.S. 也许此卷一出,会激起些浪花,也许会有一部不一样的电视剧出现在将来,于是还是四星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