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的情境和中文就是无法统一
我不读文科,只是兴趣所致,海明威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是也就看过中学课本里的老人与海,而且还是我最讨厌的篇目,虽然这人传奇热血的如此,也使我难以翻看他的任何一篇文章。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世界名著终究是要看原版的,只有原版才能展现他们无穷的魅力。
比如说这段
Now in his mind he saw a railway station at Karagatch and he was standing with his pack and that was the headlight of the Simplon-Orient cutting the dark
原文的感觉是多么有画面感,我觉得画面感是海明威的一大特色,他就像一个镜头师一样,缓缓道来,把每一个环境,每一种情绪都推到了极致
这短短一段话中,你能感到静静的夜间镜头从高处徐徐向下,也许透过树枝的缝隙,你渐渐看到火车站台的全貌,作者正站在火车站的站牌面前,背着他的行囊,细细端详着站牌,镜头也许会进行一个旋转,让人有不真实的感觉,远处传来汽笛的身影,转身间,远处亮起灯光,一辆火车驶来,打破了原有的寂静。而海明威的文字短短2行,也许就写尽了所有的镜头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不像有些英文小说,恨不得什么东西都给你介绍一遍,无限的繁琐。
但是来看看我们的译文怎么翻译这段
“现在,在他的脑海里,他看见的卡拉加奇④的一座火车站,他正背着背包站在那里,现在正是辛普伦—奥连特列车的前灯划破了黑暗。”
我可以说这段话虽然翻译的非常精确,但是失去了原文所有的美感吗?当然我不学文学,我也琢磨不出为什么会有这么悬殊的效果,也许是断句,英文中拖长的now 给人无限的叹息,而中文的一个现在,还加一个逗号,就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与那种悠悠的回忆完全不能搭调,接着“一座”火车站,那种熟悉的感觉立刻拉远,一座,翻译的多精确啊,但是给人感觉作者根本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一样,后来我们看原文,明明是强调作者站在火车站前,而翻译用“正背着背包站在那里” 所有的情境都被破坏了,原文,作者强调的是环境,而译文强调的作者本身了,又一个“现在”,简直让人吐血了,还有“前灯”这么学术的词汇完全破坏了原文的意境,原文读上去是悠悠的雾蒙蒙的,连语调都是模糊的。而中文读起来是如此是生硬,没有美感。
我还是禁不住要问自己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于是我试着自己翻译一下,我从来没有翻译过任何东西,即使在中学,我也是英语老师憎恶的对象
“此时此地他的脑海里浮现了出一幅景象,他背着背包正站在卡拉加奇的火车站面前,一道亮光划破了夜晚的黑暗,那是辛普伦—奥连特方向的火车”
我个人感觉这样比较好,但是我知道这是不符合英文翻译的规范的。又加词,又调语序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中文去描述的习惯,要缓和语调,所以用此时此地缓和了现在的紧张感,用景象来强调非真实性,英文中先讲了站台,表示对地点的强调,而相应的中文先写人物再写重要的内容。把意境的内容写在前面,把相应的说明写在后面,我觉得也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所以这就是外国小说,如果不是以情节见长的小说,用译文去读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这种意识流,寄情于景,或是有点卖弄文字的,去用译文读,会破坏所有的感觉。
比如说这段
Now in his mind he saw a railway station at Karagatch and he was standing with his pack and that was the headlight of the Simplon-Orient cutting the dark
原文的感觉是多么有画面感,我觉得画面感是海明威的一大特色,他就像一个镜头师一样,缓缓道来,把每一个环境,每一种情绪都推到了极致
这短短一段话中,你能感到静静的夜间镜头从高处徐徐向下,也许透过树枝的缝隙,你渐渐看到火车站台的全貌,作者正站在火车站的站牌面前,背着他的行囊,细细端详着站牌,镜头也许会进行一个旋转,让人有不真实的感觉,远处传来汽笛的身影,转身间,远处亮起灯光,一辆火车驶来,打破了原有的寂静。而海明威的文字短短2行,也许就写尽了所有的镜头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不像有些英文小说,恨不得什么东西都给你介绍一遍,无限的繁琐。
但是来看看我们的译文怎么翻译这段
“现在,在他的脑海里,他看见的卡拉加奇④的一座火车站,他正背着背包站在那里,现在正是辛普伦—奥连特列车的前灯划破了黑暗。”
我可以说这段话虽然翻译的非常精确,但是失去了原文所有的美感吗?当然我不学文学,我也琢磨不出为什么会有这么悬殊的效果,也许是断句,英文中拖长的now 给人无限的叹息,而中文的一个现在,还加一个逗号,就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与那种悠悠的回忆完全不能搭调,接着“一座”火车站,那种熟悉的感觉立刻拉远,一座,翻译的多精确啊,但是给人感觉作者根本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一样,后来我们看原文,明明是强调作者站在火车站前,而翻译用“正背着背包站在那里” 所有的情境都被破坏了,原文,作者强调的是环境,而译文强调的作者本身了,又一个“现在”,简直让人吐血了,还有“前灯”这么学术的词汇完全破坏了原文的意境,原文读上去是悠悠的雾蒙蒙的,连语调都是模糊的。而中文读起来是如此是生硬,没有美感。
我还是禁不住要问自己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于是我试着自己翻译一下,我从来没有翻译过任何东西,即使在中学,我也是英语老师憎恶的对象
“此时此地他的脑海里浮现了出一幅景象,他背着背包正站在卡拉加奇的火车站面前,一道亮光划破了夜晚的黑暗,那是辛普伦—奥连特方向的火车”
我个人感觉这样比较好,但是我知道这是不符合英文翻译的规范的。又加词,又调语序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中文去描述的习惯,要缓和语调,所以用此时此地缓和了现在的紧张感,用景象来强调非真实性,英文中先讲了站台,表示对地点的强调,而相应的中文先写人物再写重要的内容。把意境的内容写在前面,把相应的说明写在后面,我觉得也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所以这就是外国小说,如果不是以情节见长的小说,用译文去读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这种意识流,寄情于景,或是有点卖弄文字的,去用译文读,会破坏所有的感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