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调》书评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History in Three Keys:The Boxer as Event,Experience,and Myth)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柯文(Paul A. Cohen)先生的代表作。柯文先生曾经师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和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蜚声海内外,其一系列著作业已成为历史研究者的必读书目。说来惭愧,作为一名中国近现代史的硕士研究生,直到最近在老师布置了讨论任务后我才硬着头皮看完了《历史三调》这本书。我一向比较排斥阅读国外学者的著作,一是因为译者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译文佶屈聱牙,不知所云。二是因为国外学者往往采用跨学科的论证方法,并且文章中充斥着太多的纯理论分析和学理性很强的专业名词,使读者既枯燥乏味,又难于理解。三是因为国外学者和中国读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行文习惯有所差异,有些论证的事例更是闻所未闻。这次阅读《历史三调》,我同样遇到了上述问题,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阅读、认真笔记、仔细琢磨的基础上,不说完全看懂了这本书,起码我理清了全书的脉络,搞清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个人关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一句话,《历史三调》这本书引导我思考了许多看似毫无用处,实则意义非凡的基本历史问题,使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历史三调》这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个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分别详细论述了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运动。第一个部分和第五个部分是“序言”和“结论”,分别对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可能会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历史三调》虽然通篇都在讲述义和团运动,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准确点说,它更像是一本通俗的史学理论专著。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而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作者旁征博引、论证得力,在准确表达自身史学思想的同时,作者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并将义和团运动鲜为人知的一面,甚至是丑陋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长期深受历史教材“毒害”的中国读者而言,实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何谓“历史三调”?作者在全书末尾的结论里交代得很清楚,“历史三调”就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意义、探寻并最终认识历史真相”的三个途径,即事件、经历和神话。通过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对事件、经历和神话做如下理解。事件、经历和神话是人们认识和塑造历史的三个途径。事件的主体是历史学家,其塑造历史的方式是通过梳理历史事实,进而理解和解释过去发生之事,并赋予其相应的历史意义。经历的主体是历史的亲历者,其塑造历史的方式是“直接创造过去”并在事后将自身的经历公诸于众。神话的主体是神话创造者,其塑造历史的方式是出于特定的目的而对历史事实中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信息加以特殊解读。在书中作者将音乐领悟里“曲调”的概念引入到史学研究中,认为正如不同的乐器能够演奏出旋律各异的曲调,由于持有不同的原则、尺度和目的,历史学家、历史的亲历者和神话的创造者在塑造同一历史事实时也会反映出完全不同的音调或“调子”。
看完《历史三调》后,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给我们布置阅读任务的良苦用心——《历史三调》确实是一本值得历史初学者认真咀嚼、细细品位的好书。历史是什么?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历史?我们怎么才能正确认识历史?这些看似空泛而又平淡无奇的基本问题,往往正是我们初学者所忽视,但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看来,历史研究好比砌楼房,历史的基本问题是房基,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是砖块。而历史初学者往往本末倒置,或者干脆忽视“本”的作用,房基还没打好就直接给房子添砖加瓦,试问这样没有根基的研究如何能出成果?《历史三调》正如一盏指路明灯,在它的引导下,相信每一位读者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都会有所启迪,并对历史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对于刚刚走进历史殿堂的初学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是什么?古今中外,无数先贤哲人都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日看到陈谦平教授为某书所写序言一篇,其中正有关于此问题的论述,文章说道:历史既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发生或经历事情的记载,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笔者颇为赞同上述观点,遂取之与我所用。翻开字典,“历史”的基本释义是“已过去的事实”和“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对于这个解释,无需赘言,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提出异议。但如果把历史的定义局限于此,未免过于片面与狭隘,难以突出历史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借鉴作用。如果从历史的借鉴功能出发,历史被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同样恰当。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追求历史真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通过认识过去来让自己明白现在,从而改变未来。所以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史实的记载与考证只是一个部分,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才是重中之重。历史学家更应该做的是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理清头绪,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渐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此借鉴今人活在当下,赢在未来。这,其实也正是研究历史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历史?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由于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人们通常只能通过前人的记载或是考古发掘来了解那个真实和客观存在的历史。那么,后人仅凭考古和文献资料就能够还原出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全过程?谁能确定我们对过去事情的记载或叙述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历史,所有历史都是主观构造的历史。历史真相无法寻找,更不可能完全复原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三调》中,作者亦持有相似的观点,认为事件、经历和神话在历史认知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完全还原客观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历史信息纷繁杂乱,千丝万缕,随着时间的消逝,必然会有部分内容被有意或无意地从历史的长河中抹去,这对于宏观的历史研究来说或许无关宏旨,但是对于微观世界,对于与此息息相关的个人和群体而言,这样的损失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一些真相就此会成为千古之谜,永远找不到答案。而且,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历史的亲历者和神话的制造者,他们在塑造历史的时候都会将一些个人的、主观的思想和意愿夹杂其中,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认识来还原历史。或许有人会以历史学家“去伪存真”、“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加以反驳,但事实上,再优秀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持有中立的笔触来书写历史,因为他们也同样受到自身思想认识的限制,他们永远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思想之上和感受能力之外去理解历史和书写历史。
建构主义历史观认为:任何历史资料对历史面貌的反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把历史的本来面貌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历史研究可以不断地接近真实,但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原貌。笔者虽然承认历史学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出客观的历史,但并不据此认为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历史学家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神话在历史领域的泛滥。相反,历史学家应该,也有可能有所作为,历史学家应该发扬“求真”的治史传统,不断追寻历史真相,努力将神话驱逐出历史研究领域。正如田径场上的百米赛跑,虽然人类永远不可能用零秒跑完百米冲刺,但无数运动员仍然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激励下不断超越自我,刷新纪录。其实历史研究亦是如此,虽然无法完完全全还原出客观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也要向着这个目标走下去,擦去历史的尘埃,打破历史的神话,无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历史学家的天职和永恒的追求。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正确认识历史?亦或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学家、历史的亲历者和神话制造者重新塑造的历史?作者在成长为历史学家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历史亲历者复述的历史、历史学家书写的历史以及神话制造者炮制的历史在真实性方面是依次递减的。换句话说,作为了解历史的不同途径,作者认为经历优于事件而又优于神话。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作者逐渐修正了自己的看法——“上述三种途径之间虽有明显的矛盾,但在其各自领域内,都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其实,就真实性而言,事件、经历和神话并无优劣之分,他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历史认知方面都不可能达到纯洁无暇的真实,而且没有任何一条路径可以达到绝对的历史真相。仅仅希望凭借一种途径来认识历史、还原真相是不可能的,这个命题本来就是一个神话。因此,在认知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三种路径同时并用,在“同”中印证真实,从“异”中发现虚假。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静止地站在某个角度看问题,往往视野过于狭隘,甚至会出现偏差。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亦是如此,偏听一家之言只会堵塞耳目,影响试听。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历史?笔者认为唯有将事件、经历和神话兼容并包,择善而从,以三维之相对真实,来追寻绝对之客观历史。即使我们不能完全还原客观的历史,但通过多方比对,我们亦能描绘出一幅相对清晰与完整的历史画卷。
《历史三调》这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个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分别详细论述了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运动。第一个部分和第五个部分是“序言”和“结论”,分别对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可能会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历史三调》虽然通篇都在讲述义和团运动,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准确点说,它更像是一本通俗的史学理论专著。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而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陪衬。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作者旁征博引、论证得力,在准确表达自身史学思想的同时,作者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并将义和团运动鲜为人知的一面,甚至是丑陋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长期深受历史教材“毒害”的中国读者而言,实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何谓“历史三调”?作者在全书末尾的结论里交代得很清楚,“历史三调”就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意义、探寻并最终认识历史真相”的三个途径,即事件、经历和神话。通过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对事件、经历和神话做如下理解。事件、经历和神话是人们认识和塑造历史的三个途径。事件的主体是历史学家,其塑造历史的方式是通过梳理历史事实,进而理解和解释过去发生之事,并赋予其相应的历史意义。经历的主体是历史的亲历者,其塑造历史的方式是“直接创造过去”并在事后将自身的经历公诸于众。神话的主体是神话创造者,其塑造历史的方式是出于特定的目的而对历史事实中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信息加以特殊解读。在书中作者将音乐领悟里“曲调”的概念引入到史学研究中,认为正如不同的乐器能够演奏出旋律各异的曲调,由于持有不同的原则、尺度和目的,历史学家、历史的亲历者和神话的创造者在塑造同一历史事实时也会反映出完全不同的音调或“调子”。
看完《历史三调》后,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给我们布置阅读任务的良苦用心——《历史三调》确实是一本值得历史初学者认真咀嚼、细细品位的好书。历史是什么?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历史?我们怎么才能正确认识历史?这些看似空泛而又平淡无奇的基本问题,往往正是我们初学者所忽视,但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看来,历史研究好比砌楼房,历史的基本问题是房基,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是砖块。而历史初学者往往本末倒置,或者干脆忽视“本”的作用,房基还没打好就直接给房子添砖加瓦,试问这样没有根基的研究如何能出成果?《历史三调》正如一盏指路明灯,在它的引导下,相信每一位读者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都会有所启迪,并对历史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对于刚刚走进历史殿堂的初学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是什么?古今中外,无数先贤哲人都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日看到陈谦平教授为某书所写序言一篇,其中正有关于此问题的论述,文章说道:历史既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发生或经历事情的记载,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笔者颇为赞同上述观点,遂取之与我所用。翻开字典,“历史”的基本释义是“已过去的事实”和“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对于这个解释,无需赘言,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提出异议。但如果把历史的定义局限于此,未免过于片面与狭隘,难以突出历史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借鉴作用。如果从历史的借鉴功能出发,历史被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同样恰当。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追求历史真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通过认识过去来让自己明白现在,从而改变未来。所以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史实的记载与考证只是一个部分,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才是重中之重。历史学家更应该做的是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理清头绪,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渐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此借鉴今人活在当下,赢在未来。这,其实也正是研究历史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历史?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由于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人们通常只能通过前人的记载或是考古发掘来了解那个真实和客观存在的历史。那么,后人仅凭考古和文献资料就能够还原出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全过程?谁能确定我们对过去事情的记载或叙述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历史,所有历史都是主观构造的历史。历史真相无法寻找,更不可能完全复原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三调》中,作者亦持有相似的观点,认为事件、经历和神话在历史认知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完全还原客观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历史信息纷繁杂乱,千丝万缕,随着时间的消逝,必然会有部分内容被有意或无意地从历史的长河中抹去,这对于宏观的历史研究来说或许无关宏旨,但是对于微观世界,对于与此息息相关的个人和群体而言,这样的损失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一些真相就此会成为千古之谜,永远找不到答案。而且,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历史的亲历者和神话的制造者,他们在塑造历史的时候都会将一些个人的、主观的思想和意愿夹杂其中,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认识来还原历史。或许有人会以历史学家“去伪存真”、“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加以反驳,但事实上,再优秀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持有中立的笔触来书写历史,因为他们也同样受到自身思想认识的限制,他们永远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思想之上和感受能力之外去理解历史和书写历史。
建构主义历史观认为:任何历史资料对历史面貌的反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把历史的本来面貌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历史研究可以不断地接近真实,但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原貌。笔者虽然承认历史学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出客观的历史,但并不据此认为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历史学家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神话在历史领域的泛滥。相反,历史学家应该,也有可能有所作为,历史学家应该发扬“求真”的治史传统,不断追寻历史真相,努力将神话驱逐出历史研究领域。正如田径场上的百米赛跑,虽然人类永远不可能用零秒跑完百米冲刺,但无数运动员仍然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激励下不断超越自我,刷新纪录。其实历史研究亦是如此,虽然无法完完全全还原出客观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也要向着这个目标走下去,擦去历史的尘埃,打破历史的神话,无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历史学家的天职和永恒的追求。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正确认识历史?亦或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学家、历史的亲历者和神话制造者重新塑造的历史?作者在成长为历史学家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历史亲历者复述的历史、历史学家书写的历史以及神话制造者炮制的历史在真实性方面是依次递减的。换句话说,作为了解历史的不同途径,作者认为经历优于事件而又优于神话。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作者逐渐修正了自己的看法——“上述三种途径之间虽有明显的矛盾,但在其各自领域内,都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其实,就真实性而言,事件、经历和神话并无优劣之分,他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历史认知方面都不可能达到纯洁无暇的真实,而且没有任何一条路径可以达到绝对的历史真相。仅仅希望凭借一种途径来认识历史、还原真相是不可能的,这个命题本来就是一个神话。因此,在认知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三种路径同时并用,在“同”中印证真实,从“异”中发现虚假。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静止地站在某个角度看问题,往往视野过于狭隘,甚至会出现偏差。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亦是如此,偏听一家之言只会堵塞耳目,影响试听。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历史?笔者认为唯有将事件、经历和神话兼容并包,择善而从,以三维之相对真实,来追寻绝对之客观历史。即使我们不能完全还原客观的历史,但通过多方比对,我们亦能描绘出一幅相对清晰与完整的历史画卷。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