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将性格认知的革命推向了高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说马蒂·奥尔森·莱尼(Marti Olsen Laney)的《内向者优势》拉开了一场性格认知革命的序幕,那么苏珊·凯恩(Susan Cain)的这本新鲜出炉的《安静》则无疑是将这场革命推向了更高潮。为什么我们如今生存在一个外向理想型的文化中?社会对于内向性格的偏见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内向者与外向者会有如此巨大的性格差异?是天性决定还是后天环境的作用?内向者有没有可能成为成功的演说家、推销员或是领导者?内向者该如何认识自己,并在学习、工作、家庭以及社会中发挥出自己“安静”的力量呢?凯恩在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的探究。
这本书可谓是以内向为主题的心理学图书中的一个集大成者,在其中,你几乎可以找到一切迄今为止有关内向性格的可靠事实。作者凯恩以生动的语言引用大量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实验例证,从神经生理学到组织行为学,用事实告诉我们,内向不等于厌恶社交,不等于愚笨,不等于心理疾病,更不等于虚弱和失败;而外向、健谈也未必与聪明、创造力、领导力划等号。
其实,内向性格的存在是有其基因和生理根源的。凯恩同样用了大量的科学事实来说明这一点。内向者往往是高度敏感的人,他们具有与外向者不同的基因、神经系统和主导神经递质,而且他们敏感而警觉的个性早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显现,并会影响他们一生。然而,内向者不必为此感到不安,相反,他们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性格而庆祝,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所有这些特征都完全正常,而且因为他们的性格为人类生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身上其实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他们的内向性格,如果能够悉心呵护和培养,就能绽放出创造力、同情心、责任感、影响力和智慧的光芒。听一听那些我们多么熟悉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查尔斯·达尔文、莫扎特、德雷莎修女、居里夫人、莫汉达斯·甘地、沃伦·巴菲特… 他们都属于内向者的行列。
然而,在这个喋喋不休的外向世界里,内向者的优势被压抑住了,他们的声音被喧嚣淹没了,他们的才华被忽视了,他们变得焦虑、抑郁和自卑。更让人忧心的是,内向的孩子们正在被错误地看待和培养。这不仅仅是内向者自身的损失,更是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损失。因此,凯恩提醒内向者,他们可以通过做自己真正有热情的事情将自身的能量释放出来,但也要给自己留出充电的时间。她也告诉我们,内向与外向就像阴与阳,要彼此平衡,内向者与外向者本来就是工作和爱情上的黄金搭档。最后,她告诉有着内向孩子的父母,要呵护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成长环境。
对于像我这样的心理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而可信的学术参考,而对于广大内向读者来说,它更是一部期许已久的福音。说实话,在看到引起共鸣之处时,内心敏感的我几度有飙泪的冲动。这本书能够一经出版就如此风靡、位居各类排行榜前列,这与凯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它凝集了她7年的心血,从华尔街律师到心理畅销书作家,没有人比她更了解一个内向者对于真知的渴求和对于寻找自我的执着。也许惟有一个内向者才能做到如此吧!
当然,这本书毕竟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而写的。苏珊·凯恩非常细心周到地谈及了东西方在看待性格上的文化差异,但那并不足以呈现和针对中国社会在内向性格问题上的现状。依据凯恩,我们东方文化对于内向性格依然十分尊崇,那么事实怎样呢?我不禁想问,在中国,我们有多少内向者?他们的幸福感怎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向外向型理想发展的趋势呢?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心理学者亟待关注的问题。
这本书可谓是以内向为主题的心理学图书中的一个集大成者,在其中,你几乎可以找到一切迄今为止有关内向性格的可靠事实。作者凯恩以生动的语言引用大量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实验例证,从神经生理学到组织行为学,用事实告诉我们,内向不等于厌恶社交,不等于愚笨,不等于心理疾病,更不等于虚弱和失败;而外向、健谈也未必与聪明、创造力、领导力划等号。
其实,内向性格的存在是有其基因和生理根源的。凯恩同样用了大量的科学事实来说明这一点。内向者往往是高度敏感的人,他们具有与外向者不同的基因、神经系统和主导神经递质,而且他们敏感而警觉的个性早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显现,并会影响他们一生。然而,内向者不必为此感到不安,相反,他们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性格而庆祝,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所有这些特征都完全正常,而且因为他们的性格为人类生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身上其实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他们的内向性格,如果能够悉心呵护和培养,就能绽放出创造力、同情心、责任感、影响力和智慧的光芒。听一听那些我们多么熟悉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查尔斯·达尔文、莫扎特、德雷莎修女、居里夫人、莫汉达斯·甘地、沃伦·巴菲特… 他们都属于内向者的行列。
然而,在这个喋喋不休的外向世界里,内向者的优势被压抑住了,他们的声音被喧嚣淹没了,他们的才华被忽视了,他们变得焦虑、抑郁和自卑。更让人忧心的是,内向的孩子们正在被错误地看待和培养。这不仅仅是内向者自身的损失,更是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损失。因此,凯恩提醒内向者,他们可以通过做自己真正有热情的事情将自身的能量释放出来,但也要给自己留出充电的时间。她也告诉我们,内向与外向就像阴与阳,要彼此平衡,内向者与外向者本来就是工作和爱情上的黄金搭档。最后,她告诉有着内向孩子的父母,要呵护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成长环境。
对于像我这样的心理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而可信的学术参考,而对于广大内向读者来说,它更是一部期许已久的福音。说实话,在看到引起共鸣之处时,内心敏感的我几度有飙泪的冲动。这本书能够一经出版就如此风靡、位居各类排行榜前列,这与凯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它凝集了她7年的心血,从华尔街律师到心理畅销书作家,没有人比她更了解一个内向者对于真知的渴求和对于寻找自我的执着。也许惟有一个内向者才能做到如此吧!
当然,这本书毕竟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而写的。苏珊·凯恩非常细心周到地谈及了东西方在看待性格上的文化差异,但那并不足以呈现和针对中国社会在内向性格问题上的现状。依据凯恩,我们东方文化对于内向性格依然十分尊崇,那么事实怎样呢?我不禁想问,在中国,我们有多少内向者?他们的幸福感怎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向外向型理想发展的趋势呢?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心理学者亟待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