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何可歌
初读太宰治的《御伽草纸》,心里颇有些惶恐,因为此前连他最富盛名的《人间失格》都没有读过。我虽然不乐被人称为文艺青年,但也常为自己提到太宰治只知道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感到抱歉。
对于19岁就已经公开发表文章此后常年不间断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来说,初看《御伽草纸》的文学体裁不免有些令人惊讶。写童话的作家似乎是一直都在写童话的,间或写些别的。而太宰治却早已是“无赖派”的代表,在读者的眼中,他似乎就是“孱弱”、“私”、“颓废”等词的最好说明,冷不丁的创作出一部童话且不同于自己的其他作品那样褒贬不一,这部草子收到的几乎都是好评,不免令人好奇,太宰治在里面述说了些什么。
在这部仅有六个中篇的童话集里,有三篇的素材是日本传统的民间故事,最后两篇则来自于广为人知的聊斋志异(为啥《竹青 新曲聊斋志异》总给我来自于《太平广记》的感觉),总体来说,这类改写的故事都被作者加以展开,成为作者对内心的解析,《御伽草纸》也不例外。
尽管这本书中,反映对太宰治对生与死的选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却因为作者自身对生命思考的生髓,使其影响性未受到丝毫的影响。
《竹青》中的鱼容,《清贫谈》中的才之助,《喀嗤喀嗤山》中的狸猫,不论死亡成功与否,选择的原因如何,甚而死亡是否为他们自己的主观选择,作者都不动声色的拣择一番后,细细的将“鸡头米”剥与读者:感觉自己的才能不受尊重,或者说是怀才不遇、认为世风日下,又羞愧于育菊技术不及汲汲营利的“小人”、喜爱薄情的美丽处女的痴汉狸猫,其实只是被杀,直至最后一刻都不想死
《肉瘤公公》中愁闷的老公公被虽然年事已长但仍旧很漂亮的妻子和被称为“阿波圣人”的儿子处处若有似无的嫌弃,《浦岛太郎》中自认为高雅无俦不被理解的太郎,《舌切雀》里的原本是有钱人家三男的老爷爷,和最后因贪心被活活冻死的老奶奶……六个原本被称为童话的故事,背离了童话应当欢乐团圆完满的“潜规则”,无一处不暗潜悲辛。自杀过四次的太宰治想借由这些故事来讲述什么呢?
今世的人在经历过启蒙思潮与世局的变换后,形成了统一的“死是最容易最简单的事”的说法。作为一介俗人,不免胡思乱想,一来冷兵器时代早已结束,人丁多少,不再像过去一样能成为左右国家兴亡的准绳,再者,科技导致的物化也使人们无暇去感知和讨论生命这样缺乏经济利益的问题,人文关怀早已沦为文人怀着各种目的的关注,何况死亡本身也并非关怀领域的全部。因此,在经济几乎要取代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为社会的时代里。人们鄙弃追索死亡的意义,以及探讨个人为什么要选择将呼吸剥离于自己的躯体,前往未知的世界这样沉重的命题。
倘若要反驳这种自以为代表着乐观上进积极,所以鄙弃一切选择结束生命的人的选择的话,我们不妨说说最被视为虚无的道家,老子便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既然死亡是最容易也最简单的,那以此为开头又有何不可?
你十有八九会义正词严或结结巴巴的说:可是世间又那么多值得眷恋的人与事,轻易便要放弃生命永诀人世难道不薄情么?
答:因何你敢这样简单而粗暴的判断选择离去之人放弃生命便是毫无留恋,固然有因无牵无挂而去,但更多的人毅然赴死时心中有诸多不舍,只不过你未曾看到而已……
(以下省略若干对答)
太宰治曾自杀过四次,到第四次终于成功,使得他不必再听到人们对于他的选择的议论与责难。他被称为“无赖派”恐怕也不仅是因为作品流露出的厌世,而更多源于他本人数次自杀,这种“轻易放弃宝贵生命”的无赖行径,便是写出再多优秀的作品亦于“世”无补,对应被时时灌输以“生命美好”观念的青年,他的文字似乎理应被划归到毫无裨益那一块去。
对于齐生死为虚妄之流,太宰治早已无意申辩,但我等读者不免为那些因荒谬原因赴死的青年并被称为是对太宰治“理解”或为太宰治诱导的人们感到无话可说。
或许有一天,物化的人类忽然领悟到自己对死亡如此缺乏了解,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粗暴狂悖。我在此做出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的猜想,人们或许也会发现太宰治的这部童话的受众根本不仅限于孩子(这也是近期很流行的一个俗套,要称赞某位童话作家很伟大时便嚎叫他的故事压根就不是写给小朋友看的,这种赞颂不论对于已经故去还是仍然健在的童话作家都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好在太宰治,他本身就未曾把自己定位为说儿童故事的人,但生与死这样的话题不应对孩子讳言,他也了然。
我对太宰治这本书里“本来几乎于无”的“对死亡(选择死亡)”仅仅理解为“最简单最容易”以及“赴死之人最懦弱”的人们要说的就是:你认为简单,大多只是因为你自己是头脑简单而心性粗暴的人。很高兴这是我个人的一隅之见,而非方家高论。
对于19岁就已经公开发表文章此后常年不间断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来说,初看《御伽草纸》的文学体裁不免有些令人惊讶。写童话的作家似乎是一直都在写童话的,间或写些别的。而太宰治却早已是“无赖派”的代表,在读者的眼中,他似乎就是“孱弱”、“私”、“颓废”等词的最好说明,冷不丁的创作出一部童话且不同于自己的其他作品那样褒贬不一,这部草子收到的几乎都是好评,不免令人好奇,太宰治在里面述说了些什么。
在这部仅有六个中篇的童话集里,有三篇的素材是日本传统的民间故事,最后两篇则来自于广为人知的聊斋志异(为啥《竹青 新曲聊斋志异》总给我来自于《太平广记》的感觉),总体来说,这类改写的故事都被作者加以展开,成为作者对内心的解析,《御伽草纸》也不例外。
尽管这本书中,反映对太宰治对生与死的选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却因为作者自身对生命思考的生髓,使其影响性未受到丝毫的影响。
《竹青》中的鱼容,《清贫谈》中的才之助,《喀嗤喀嗤山》中的狸猫,不论死亡成功与否,选择的原因如何,甚而死亡是否为他们自己的主观选择,作者都不动声色的拣择一番后,细细的将“鸡头米”剥与读者:感觉自己的才能不受尊重,或者说是怀才不遇、认为世风日下,又羞愧于育菊技术不及汲汲营利的“小人”、喜爱薄情的美丽处女的痴汉狸猫,其实只是被杀,直至最后一刻都不想死
《肉瘤公公》中愁闷的老公公被虽然年事已长但仍旧很漂亮的妻子和被称为“阿波圣人”的儿子处处若有似无的嫌弃,《浦岛太郎》中自认为高雅无俦不被理解的太郎,《舌切雀》里的原本是有钱人家三男的老爷爷,和最后因贪心被活活冻死的老奶奶……六个原本被称为童话的故事,背离了童话应当欢乐团圆完满的“潜规则”,无一处不暗潜悲辛。自杀过四次的太宰治想借由这些故事来讲述什么呢?
今世的人在经历过启蒙思潮与世局的变换后,形成了统一的“死是最容易最简单的事”的说法。作为一介俗人,不免胡思乱想,一来冷兵器时代早已结束,人丁多少,不再像过去一样能成为左右国家兴亡的准绳,再者,科技导致的物化也使人们无暇去感知和讨论生命这样缺乏经济利益的问题,人文关怀早已沦为文人怀着各种目的的关注,何况死亡本身也并非关怀领域的全部。因此,在经济几乎要取代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为社会的时代里。人们鄙弃追索死亡的意义,以及探讨个人为什么要选择将呼吸剥离于自己的躯体,前往未知的世界这样沉重的命题。
倘若要反驳这种自以为代表着乐观上进积极,所以鄙弃一切选择结束生命的人的选择的话,我们不妨说说最被视为虚无的道家,老子便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既然死亡是最容易也最简单的,那以此为开头又有何不可?
你十有八九会义正词严或结结巴巴的说:可是世间又那么多值得眷恋的人与事,轻易便要放弃生命永诀人世难道不薄情么?
答:因何你敢这样简单而粗暴的判断选择离去之人放弃生命便是毫无留恋,固然有因无牵无挂而去,但更多的人毅然赴死时心中有诸多不舍,只不过你未曾看到而已……
(以下省略若干对答)
太宰治曾自杀过四次,到第四次终于成功,使得他不必再听到人们对于他的选择的议论与责难。他被称为“无赖派”恐怕也不仅是因为作品流露出的厌世,而更多源于他本人数次自杀,这种“轻易放弃宝贵生命”的无赖行径,便是写出再多优秀的作品亦于“世”无补,对应被时时灌输以“生命美好”观念的青年,他的文字似乎理应被划归到毫无裨益那一块去。
对于齐生死为虚妄之流,太宰治早已无意申辩,但我等读者不免为那些因荒谬原因赴死的青年并被称为是对太宰治“理解”或为太宰治诱导的人们感到无话可说。
或许有一天,物化的人类忽然领悟到自己对死亡如此缺乏了解,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粗暴狂悖。我在此做出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的猜想,人们或许也会发现太宰治的这部童话的受众根本不仅限于孩子(这也是近期很流行的一个俗套,要称赞某位童话作家很伟大时便嚎叫他的故事压根就不是写给小朋友看的,这种赞颂不论对于已经故去还是仍然健在的童话作家都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好在太宰治,他本身就未曾把自己定位为说儿童故事的人,但生与死这样的话题不应对孩子讳言,他也了然。
我对太宰治这本书里“本来几乎于无”的“对死亡(选择死亡)”仅仅理解为“最简单最容易”以及“赴死之人最懦弱”的人们要说的就是:你认为简单,大多只是因为你自己是头脑简单而心性粗暴的人。很高兴这是我个人的一隅之见,而非方家高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