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读过

上周给一群小朋友上课的时候,看着教室突然想到了《如果教室像游乐场》这篇文章,我都十多年没读了吧。这群五到八岁的小朋友,在成人的教室,从中午十一点多学到下午一点多。一个女孩面露忧伤,我问她怎么了,她忽然哭了,原来她太饿了。我拍拍她想要安慰她,发现她真的饿得身子在颤抖,赶快拿出了带的一块巧克力,让她去教室外吃了。一个有Autisme的小男孩一直趴在那里把课本从头到尾画上各种线条。我说新年刚过,每个人回答出问题老师给你们一块糖,那个男孩拉住我的手机械地重复出我刚刚上课的几句话。我的心里真的有点不好受,何必呢,家长们,这个年纪的孩子三十分钟脑子就不会再吸收了,就算他们真的在学,肚子也会越来越饿啊,可以学到什么呢。不过,教室只能这个时候借,家长们是付了培训费来的,更希望孩子学到点什么。那个小女孩出去吃东西,一个家长冲到教室门口,大声叫“你们是来学习的,玩的玩,上厕所的上厕所,吃东西的吃东西。你这个老师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孩子来上课,我们都是上好厕所,吃了饭来的。我的孩子都来告状了,我的孩子说后面的孩子戳她?”她的女儿哇得哭出来“妈妈,我没有,你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在做课堂活动,她们大概因为借笔起了争执。”‘孩子,别人打你你就要忍着,知道你是来学习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没有人打人啊。)
最后十分钟,大家都累了,孩子们也不想练习了。我说“爸爸妈妈辛苦送你们来上课,每个人都要学到点什么,好吗?” 还好他们也都照做了。
当然,我被家长投诉不会管理课堂,被换掉了。
教室真的可以像游乐场吗?这不会是三毛写下的一个美好的幻想吧。
——————————————————————————————————————————
上中学的时候,把三毛所有的作品都读了,也有逃课读的。当时语文老师说我中了这个作家的毒了。其实只是惯性读了一本后就把其他的都读了好了,当时读古龙金庸也是这样的,看连续剧想全部看完也是一个道理。 好多年没有翻看她的书。估计以后也不会打开看看。因为现在也生活在异乡,最近时不时想起她的书。 当时不明白的一些地方,现在反而有另一个角度了解:我想三毛当时一定挺想念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她的文笔那么清新流畅,所以就天天写了。当时的她家庭幸福,身在国外那种亚洲的异国风情让她很受欢迎,经济上又有菏西撑着,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写作。她也把那种自由自在的异国生活和喜怒哀乐传到了自己的故乡。如果没有她的文字,我怎么会知道欧洲的大学很便宜,旅行很方便,欧洲人的个性很自由自在,率性而为呢。 以后不会再重读的原因是现在觉得旅游的再多,异国的经历再多,没有好好思量和安排自己的需要和方向的生活,仿佛是没有沉淀的生活,生活不可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