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快乐地活下去?先吃了再说
要快乐地活下去?先吃了再说
《孤独美食家》是村上龙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食故事集,三十二个小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从美食之都巴黎,到和“美食”二字搭不上边的、非洲马里无人知晓的城市通布图,从一票富有奢靡的大都市纽约摩纳哥香港,到彼时通货膨胀经济几乎崩溃的里约热内卢,村上龙对一道道食物在视觉观感、味觉体验上精准又充满想象力的描述,诱惑着我们的神经。
关于食物的文学作品很多,但基本上除了菜谱,大多数有理想有追求的作家都会在色香味的素描中灌注自己的思想以示内涵。这里并无任何褒贬之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过程往往把食物蜕变为陪衬,作用只是让读者循此去想象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村上龙的这部《孤独美食家》并没有跳出这个套路,只是他表达的是更加私人化、私密性更强的生命体验。
试想,有几多人会在小说开篇就写自己在纽约召妓时遇上牙医,进而引发出一番关于生命本能、人性欲望之味的感慨?而这开篇的《鳖肉》清晰地表现出村上龙作品的几个特征:强烈的自我代入感,毫无禁忌的性话题,以及最终如黑洞一般吞噬一切的空虚。
众所周知村上龙的艺术天分不仅仅限于写作,他玩过摇滚乐队,作过电影导演,妻子是音乐家,又与著名音乐创作人坂本龙一多次合作。所以,当小说中的“我”一次次介绍说“是拍录像带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轻易就被作家牵着鼻子游走在各种就餐场合,YY各种稀奇美食,和无数怪咖男女发生让人瞠目的灵肉接触。而最重要,无疑是后者:人。
比如用“烤牛排”比喻的、脸上的硅胶会随着触摸滑来滑去的整容过的女演员,以“发音清晰说话缓慢”为特征的同性恋设计师,甚至以有钱人为营业对象的SM酒吧妈妈桑,在录影带商店租A片的中年女人,以及仿若显摆一般的诸多老情人甲乙丙丁。
在《非洲美食》中村上龙特别提到了电影《畸形人》,他说电影里的畸形人们有一种奇怪而强烈的“纯洁”,而这种纯洁也弥漫在整部《孤独美食家》中。小说的大多数篇章都和情欲脱不开关系,读来却没有让人觉得有多少不适,就像是一个滑稽而有点自恋的大叔在哄骗我们这些天真的小萝莉:你看这样东西很好吃,吃完我们去房间,叔叔给你讲个这道美食背后的道理。
于是,“孤独”的美食家并不真正孤独,他的故事离不开和各色人等的相遇、交谈、盘盏交错。这样的写法剥离了食物成型被端上桌之后的高雅或俗恶,因为食物本身并无高下之分;也看不出作家对情爱欲望有加上任何掩饰或美化,他只是犀利地指向人之本欲。
毕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嬉皮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年轻时混迹于美军基地嗑药喝酒泡姑娘,“性”之于他早就已经是最能反映人之“真”的东西。中国人常说“食色性也”,村上龙则有自己的阐述:吃了这里的料理,能更让人了解快乐隐藏在禁忌中这个理所当然的道理。
所谓“作爱不是只出来就好了,否则用自己的手就够了”,“料理,每次吃相同的菜味道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来做,也会走味”,“热腾腾的汤会让人忘记朋友、亲人或者情人的烦恼”,“某些女人在某种状态时腋下会发出生命的原始味道”,“吃了罪恶的东西,我们就精神百倍”,种种由食物引伸出的略带哲学意味的语句,折射着村上龙对男女关系、对金钱和地位、对感官欲望的独特解析。
村上龙是善于把握类似题材的,冷硬、仿佛科幻小说一般的笔法常常被他用来描绘本该柔软的人情。《孤独美食家》绝大多数篇章都沿袭了这个基调,偶尔也会显现几分温情。纽约网球场上遇到的老人,因为儿子喜欢网球所以一定要来看看究竟网球是怎么回事;在伊瓜苏瀑布拍摄MV的少女明星,因为怀念和家人一起的小幸福而反反复复地去吃蛋包饭;吃了墨鱼汁意大利面拉出黑颜色的屎,这才能和儿子真正有交流的话题,为此抱头痛哭的父亲;还有在富家女赤裸裸诱惑面前败下阵来的自嘲。可在短短的温情背后,更强烈的情绪是孤独。从法国的松露,迈阿密的石蟹,香港的白灼响螺片,到印度的羊脑咖喱,马里的Couscous,里约热内卢的黑奴饭,村上龙写尽了人在各种高潮的欢欣愉悦之后留下的,无法隐藏又难以抗拒的空虚。
《石蟹》的“温暖刺激着饥饿的感觉”,但一口之后,“对温暖食物的渴望暂时消失,然后又再度苏醒”。《羊脑咖喱》更直接将其称之为富有刺激的徒劳。这样对空虚饮鸠止渴一般的填充方式,大概也只有村上龙才能精确又无情地描摹刻画在每个人的眼前。
世界上的美食何止百味,所以世人常用食之味来形容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此的感悟往往只是一种不明所以的“既视感”,而只有真正看到了,才会知道这感觉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想像那么美或丑。就像村上龙在《意大利面》中写的,性爱的快感,远远比“好像在吃大海”得西班牙海鲜意大利面更浓烈,但不尝试,你又怎么真正知道呢?
《孤独美食家》是村上龙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食故事集,三十二个小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从美食之都巴黎,到和“美食”二字搭不上边的、非洲马里无人知晓的城市通布图,从一票富有奢靡的大都市纽约摩纳哥香港,到彼时通货膨胀经济几乎崩溃的里约热内卢,村上龙对一道道食物在视觉观感、味觉体验上精准又充满想象力的描述,诱惑着我们的神经。
关于食物的文学作品很多,但基本上除了菜谱,大多数有理想有追求的作家都会在色香味的素描中灌注自己的思想以示内涵。这里并无任何褒贬之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过程往往把食物蜕变为陪衬,作用只是让读者循此去想象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村上龙的这部《孤独美食家》并没有跳出这个套路,只是他表达的是更加私人化、私密性更强的生命体验。
试想,有几多人会在小说开篇就写自己在纽约召妓时遇上牙医,进而引发出一番关于生命本能、人性欲望之味的感慨?而这开篇的《鳖肉》清晰地表现出村上龙作品的几个特征:强烈的自我代入感,毫无禁忌的性话题,以及最终如黑洞一般吞噬一切的空虚。
众所周知村上龙的艺术天分不仅仅限于写作,他玩过摇滚乐队,作过电影导演,妻子是音乐家,又与著名音乐创作人坂本龙一多次合作。所以,当小说中的“我”一次次介绍说“是拍录像带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轻易就被作家牵着鼻子游走在各种就餐场合,YY各种稀奇美食,和无数怪咖男女发生让人瞠目的灵肉接触。而最重要,无疑是后者:人。
比如用“烤牛排”比喻的、脸上的硅胶会随着触摸滑来滑去的整容过的女演员,以“发音清晰说话缓慢”为特征的同性恋设计师,甚至以有钱人为营业对象的SM酒吧妈妈桑,在录影带商店租A片的中年女人,以及仿若显摆一般的诸多老情人甲乙丙丁。
在《非洲美食》中村上龙特别提到了电影《畸形人》,他说电影里的畸形人们有一种奇怪而强烈的“纯洁”,而这种纯洁也弥漫在整部《孤独美食家》中。小说的大多数篇章都和情欲脱不开关系,读来却没有让人觉得有多少不适,就像是一个滑稽而有点自恋的大叔在哄骗我们这些天真的小萝莉:你看这样东西很好吃,吃完我们去房间,叔叔给你讲个这道美食背后的道理。
于是,“孤独”的美食家并不真正孤独,他的故事离不开和各色人等的相遇、交谈、盘盏交错。这样的写法剥离了食物成型被端上桌之后的高雅或俗恶,因为食物本身并无高下之分;也看不出作家对情爱欲望有加上任何掩饰或美化,他只是犀利地指向人之本欲。
毕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嬉皮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年轻时混迹于美军基地嗑药喝酒泡姑娘,“性”之于他早就已经是最能反映人之“真”的东西。中国人常说“食色性也”,村上龙则有自己的阐述:吃了这里的料理,能更让人了解快乐隐藏在禁忌中这个理所当然的道理。
所谓“作爱不是只出来就好了,否则用自己的手就够了”,“料理,每次吃相同的菜味道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来做,也会走味”,“热腾腾的汤会让人忘记朋友、亲人或者情人的烦恼”,“某些女人在某种状态时腋下会发出生命的原始味道”,“吃了罪恶的东西,我们就精神百倍”,种种由食物引伸出的略带哲学意味的语句,折射着村上龙对男女关系、对金钱和地位、对感官欲望的独特解析。
村上龙是善于把握类似题材的,冷硬、仿佛科幻小说一般的笔法常常被他用来描绘本该柔软的人情。《孤独美食家》绝大多数篇章都沿袭了这个基调,偶尔也会显现几分温情。纽约网球场上遇到的老人,因为儿子喜欢网球所以一定要来看看究竟网球是怎么回事;在伊瓜苏瀑布拍摄MV的少女明星,因为怀念和家人一起的小幸福而反反复复地去吃蛋包饭;吃了墨鱼汁意大利面拉出黑颜色的屎,这才能和儿子真正有交流的话题,为此抱头痛哭的父亲;还有在富家女赤裸裸诱惑面前败下阵来的自嘲。可在短短的温情背后,更强烈的情绪是孤独。从法国的松露,迈阿密的石蟹,香港的白灼响螺片,到印度的羊脑咖喱,马里的Couscous,里约热内卢的黑奴饭,村上龙写尽了人在各种高潮的欢欣愉悦之后留下的,无法隐藏又难以抗拒的空虚。
《石蟹》的“温暖刺激着饥饿的感觉”,但一口之后,“对温暖食物的渴望暂时消失,然后又再度苏醒”。《羊脑咖喱》更直接将其称之为富有刺激的徒劳。这样对空虚饮鸠止渴一般的填充方式,大概也只有村上龙才能精确又无情地描摹刻画在每个人的眼前。
世界上的美食何止百味,所以世人常用食之味来形容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此的感悟往往只是一种不明所以的“既视感”,而只有真正看到了,才会知道这感觉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想像那么美或丑。就像村上龙在《意大利面》中写的,性爱的快感,远远比“好像在吃大海”得西班牙海鲜意大利面更浓烈,但不尝试,你又怎么真正知道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