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者》翻译指瑕

给这个水平非常有限且写的随便的帖子加一点补充说明:
本帖发于2013年8月11日,但第二天它就从豆瓣的《神经漫游者》图书条目下面消失了(即点开所有评论也找不到)。我进入自己的豆瓣页面,查看自己发过的评论,发现本帖得到0个回复、0个“有用”、16个“无用”。据说只要“无用”占据绝对优势时,该评论就会自动从豆瓣评论下消失(只能在自己的豆瓣页面看到)。我根据某些迹象,觉得直接导致本帖很快就消失的这16个“无用”应该不全是普通读者所为,便在图书讨论区留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一位在豆瓣广受关注的先生看到我的留言并经我的豆瓣主页推荐了本帖,使之得以逐渐有了一些“有用”,并在“有用”达到一定程度后使本帖隔了很多天以后又再次出现在了图书条目下面。我想,若不是他的推荐,本帖应该不会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
威廉·吉布森 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文新译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是近期较受瞩目的科幻小说。关于原著的地位和影响力相信很多人比我更清楚,在此不赘。我拿到书后稍微翻了翻,发现语感有些怪,以为原文风格如此就没多在意(我曾看到译者在一篇对话中说过在翻译的“信”和“雅”之间她会首先考虑“信”,这让我更确信应该是译者为了忠实原文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中文的表现力)。但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窃以为译者在中文的用词、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并非妥善,也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原作中长句较多、知识面涉及较广等问题增加了翻译难度)致使译文出现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错译、漏译、过(度翻)译、歧义、以及中文基本功问题导致的错误。此书翻译难度不低,认真从事过翻译的人也都知道翻译是一件非常费心的事情,虽然本书的译文有一些问题,但译者为之付出的心血也是可以读得到的。
【我只翻阅了中译本前69页,在一些感觉别扭的地方核对了一下原文,并未全盘仔细核对,我挑几个问题出来,很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望批评。本文前半部分我随便挑了几个问题分别说,后半部分选了69页的一个完整的小段落进行分析。没耐心看完的同学可以直接看一下后半部分的那个小段落。】
第16页,小说中的Case认为某人要杀他,Deane则对他说,"If it proves to be an unfounded rumor, old son, you come back in a week……"中译本译为“如果这是空穴来风,老小子,你过一周再来……”这一句的问题在于译者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误用成语“空穴来风”导致句子意思弄反。原文中unfounded在这里意为“无根无据的”,它与“空穴来风”的意思正好相反。“空穴来风”语出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词中的“空穴即孔穴”(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页),有“孔穴”才会“来风”,这恰恰是“有原因”而不是“无根据”。
第38页,Case的身体做完手术后,他感到有些不适,Molly告诉他,这次手术给他的身体换了“液体”,也换了血,换血是因为"you got a new pancreas thrown into the deal.”中译本是这么译的:“换血是因为他们免费赠送你一个新胰脏。”中文译出“他们”和“免费赠送”,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似乎都不合适,甚至不知所云。看不出这里的“他们”是指谁?也无法得到换血和赠送新胰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说Case自己没掏钱,所以是免费赠送给他,那Case其实不管换什么,他似乎都没掏过钱,突出新胰腺免费到底有什么意思?读起来令人费解。
第55页,有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人潮汹涌,作者是这么形容的:“the mall crowds swaying like wind-blown grass, a field of flesh shot through with sudden eddies of need and gratification.”中译本译为“商场里人潮汹涌,如风吹草动。那片肉身的流水里偶有购物需求激起的漩涡,又在满足后流去。”这句译文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前半句过于随意使用成语“风吹草动”,每个成语都有特定的意义,怎么能把这种特殊的词语当成字面意思来使用?更何况即使只取成语的字面意思用在这里也并不准确。其二是后半句过度翻译,不准确。这里存在着“信达雅”的问题。对文笔娴熟的大作家,“信”才能相对较好地保持作者的语言特点,而不是用译者自己的语言风格来代替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海明威面对群山会用“白象”一词,吉布森在这里并不选择使用“流水”。其次,“肉身的流水”在这里也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词组,我一开始还以为真的是指“身体里的什么液体”。
第55页,原文的“fresh summer sweat”在译文中成为“新鲜汗水”,漏译summer。漏译情况在本书中出现较多,不仅限于一两个词,还比如第68页“The counters that fronted the booths displayed hundreds of……”中译本译为“柜台上陈列着数百条……”漏译“that fronted the booths”。漏译情况就不一一举例了。第55页漏译summer我相信是译者出于想让中文更流畅的目的。但是这真的比忠实原文更重要吗?何况summer在原作中可能还是个比较特别的词,下文中(第57页)又很快提到一个“flesh of lost summers”(译文为“旧年夏日里的肉体”)。
第66页,译文是“望着头顶隔栅里透下来的稀疏阳光,里面飞舞的尘埃。显示器一角在倒计时。”这句中间的“里面飞舞的尘埃”跟前面半句是怎么关系?看了一下原文,才发现是“望着尘埃在稀疏的阳光下飞舞”。这里的问题应该是译者感觉较难完整而流畅地只用一个标点将原文整个句子(包括从句)翻译出来,所以用了逗号隔开,但是隔开后的效果如何?采用这种令读者无法准确理解原文的方式有点草率。类似的例子很多,虽然这可能不算太大的问题,但是直接导致整个译文风格看着都怪怪的。至于“显示器一角在倒计时”这句,虽然看着也没什么问题,但我是那种挑剔的读者,认为它还不够精确。因为显示器不等于屏幕,这里是指显示器的屏幕上某一角在倒计时。不是显示器这台机器的某一角,原文也明确写了是“monitor screen”(显示屏)。以下是两句的原文(Case)watching motes dance in the diluted sunlight that filtered through the grid overhead.A countdown was in progress in one corner of the monitor screen.
第68页,小问题,“your friends”译为“你的朋友”,单复数的区别没有体现出来。
第69页,中译本有一段译为“他们嗜好随机的超现实暴力行为,”一个声音说,“观众们可能难以理解,您为何坚持说这种现象不属于恐怖主义?”原文是"Given their penchant for these random acts of surreal violence," someone said, "it may be difficult for our viewers to understand why you continue to insist that this phenomenon isn't a form of terrorism."且不管这段译文的用词和语感问题,看看后面引号里的话,“观众们可能难以理解”?难以理解什么?难以理解的会不会是“随机的超现实暴力行为”呢?这种翻译方式就跟第66页提到的一样,让读者无法准确地从译文中明白原文的意思。
最后完整看一下第69页的一个小段落,中译本我就读到这里,暂时未打算继续读下去。
整段原文:The precis began with a long hold on a color still that Case at first assumed was a collage of some kind, a boy's face snipped from another image and glued to a photograph of a paint-scrawled wall. Dark eyes, epicanthic folds obviously the result of surgery, an angry dusting of acne across pale narrow cheeks. The Hosaka released the freeze; the boy moved, flowing with the sinister grace of a mime pretending to be a jungle predator. His body was nearly invisible, an abstract pattern approximating the scribbled brickwork sliding smoothly across his tight one piece. Mimetic polycarbon.
我把这段话分成6个部分,一个一个说。
1,
原文“The precis began with a long hold on a color still that Case at first assumed was a collage of some kind”
中译“简述从一张彩色照片开始。”
实际意思是:简介始于一副长时间不动的彩色静像,凯斯开始还以为是拼贴而成
主要问题:漏译“that Case at first assumed was a collage of some kind”;次要问题:前半句还可以更精确。
2,
原文“a boy's face snipped from another image and glued to a photograph of a paint-scrawled wall”
中译“一张男孩的脸,深色眼睛,人工双眼皮,苍白消瘦的脸颊上爆出众多粉刺,好像被人剪下来,贴在了一面墙的背景上。”
实际意思是:从另一副图像中裁剪下来的一个男孩的脸,贴在了一副涂鸦墙的照片上。
主要问题:译文直接把句号后面的下一句内容插入到这一句里翻译,原作者的行文节奏被打乱。
3,
原文"Dark eyes, epicanthic folds obviously the result of surgery, an angry dusting of acne across pale narrow cheeks. "
中译(也就是被译者拿去放在前一句中的译文)“深色眼睛,人工双眼皮,苍白消瘦的脸颊上爆出众多粉刺”
实际意思是:黑色双眼,内眼角的赘皮(或直接译为专业名词“内眦赘皮”)显然是手术所致,苍白消瘦的双颊布满发炎的粉刺。
主要问题:译者为何把“epicanthic folds”翻译成“人工双眼皮”?epicanthic fold=epicanthus,包括OED在内的词典都解释该词的意思是:内眼角(一般从上到下)遮盖了内眦的眼皮皱折,举例说,比如蒙古人以及很多东方人的小眼睛就是如此。虽然大部分可能都是单眼皮,但译者为何就认为这就得成为“人工双眼皮”?次要问题:angry在这里应该是指形容词“发炎的、肿痛的”,而不是“爆出”。
4,
原文“The Hosaka released the freeze; the boy moved, flowing with the sinister grace of a mime pretending to be a jungle predator.”
中译“画面冻结了许久才开始动,男孩的动作带着种优雅的邪恶,好似扮演捕猎者的哑剧演员。”
实际意思是:Hosaka电脑放松了凝固的画面;男孩动了,流露出一种邪恶的优雅,就如扮演着一只丛林食肉猛兽的哑剧演员一般。
主要问题:“sinister(邪恶的) grace(优雅)”在译文中为何就倒过来变成了“优雅的邪恶”?这种倒过来的情况我在中译本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虽然乍一看似乎和原文相差并不大,但仔细推敲的话,意思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5,
原文“ His body was nearly invisible, an abstract pattern approximating the scribbled brickwork sliding smoothly across his tight one piece.”
中译“他穿着紧身的连体衣,上面的抽象图案酷似背后的砖墙,身体几乎难以分辨。”
实际意思是:他的身体几乎看不见,一片与涂鸦墙面几乎相同的抽象图案柔顺地滑过他的连体紧身衣——我的理解,就是说他穿的衣服是某种隐身衣,人们只能透过他的衣服看到他背后墙面上的涂鸦(而不是指衣服上的图案),看不到他的身体和衣服本身。他在动,所以背后墙面上的图案就因为他的移动而“滑过”他的身体)。
问题:译者的意译太容易引起歧义。无法排除读者会认为这件紧身衣其实是可见的,只不过像保护色一样在衣服上有一种与背面墙壁相似的图案。这是错误的理解方式(如果不是我理解有误的话)。
6,
原文“Mimetic polycarbon.”
中译“仿生聚合碳”
这个词组应该就是指男孩的连体紧身衣的材料。不太容易翻译,我个人觉得译者所译的“仿生聚合碳”听起来还不错,但是觉得“仿生”中的“生”并不妥,因为仿的大概不是“生”。如果硬要我想出一个替代词,我可能会用“拟仿”,而“聚合碳”什么的我不懂,有机会我会好好请教一些师友。
暂且到此为止。草就,错漏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三星评价不代表我对该书的评分。
本帖发于2013年8月11日,但第二天它就从豆瓣的《神经漫游者》图书条目下面消失了(即点开所有评论也找不到)。我进入自己的豆瓣页面,查看自己发过的评论,发现本帖得到0个回复、0个“有用”、16个“无用”。据说只要“无用”占据绝对优势时,该评论就会自动从豆瓣评论下消失(只能在自己的豆瓣页面看到)。我根据某些迹象,觉得直接导致本帖很快就消失的这16个“无用”应该不全是普通读者所为,便在图书讨论区留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一位在豆瓣广受关注的先生看到我的留言并经我的豆瓣主页推荐了本帖,使之得以逐渐有了一些“有用”,并在“有用”达到一定程度后使本帖隔了很多天以后又再次出现在了图书条目下面。我想,若不是他的推荐,本帖应该不会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
威廉·吉布森 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文新译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是近期较受瞩目的科幻小说。关于原著的地位和影响力相信很多人比我更清楚,在此不赘。我拿到书后稍微翻了翻,发现语感有些怪,以为原文风格如此就没多在意(我曾看到译者在一篇对话中说过在翻译的“信”和“雅”之间她会首先考虑“信”,这让我更确信应该是译者为了忠实原文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中文的表现力)。但是后来发现并非如此。窃以为译者在中文的用词、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并非妥善,也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原作中长句较多、知识面涉及较广等问题增加了翻译难度)致使译文出现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包括错译、漏译、过(度翻)译、歧义、以及中文基本功问题导致的错误。此书翻译难度不低,认真从事过翻译的人也都知道翻译是一件非常费心的事情,虽然本书的译文有一些问题,但译者为之付出的心血也是可以读得到的。
【我只翻阅了中译本前69页,在一些感觉别扭的地方核对了一下原文,并未全盘仔细核对,我挑几个问题出来,很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望批评。本文前半部分我随便挑了几个问题分别说,后半部分选了69页的一个完整的小段落进行分析。没耐心看完的同学可以直接看一下后半部分的那个小段落。】
第16页,小说中的Case认为某人要杀他,Deane则对他说,"If it proves to be an unfounded rumor, old son, you come back in a week……"中译本译为“如果这是空穴来风,老小子,你过一周再来……”这一句的问题在于译者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误用成语“空穴来风”导致句子意思弄反。原文中unfounded在这里意为“无根无据的”,它与“空穴来风”的意思正好相反。“空穴来风”语出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词中的“空穴即孔穴”(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页),有“孔穴”才会“来风”,这恰恰是“有原因”而不是“无根据”。
第38页,Case的身体做完手术后,他感到有些不适,Molly告诉他,这次手术给他的身体换了“液体”,也换了血,换血是因为"you got a new pancreas thrown into the deal.”中译本是这么译的:“换血是因为他们免费赠送你一个新胰脏。”中文译出“他们”和“免费赠送”,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似乎都不合适,甚至不知所云。看不出这里的“他们”是指谁?也无法得到换血和赠送新胰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说Case自己没掏钱,所以是免费赠送给他,那Case其实不管换什么,他似乎都没掏过钱,突出新胰腺免费到底有什么意思?读起来令人费解。
第55页,有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人潮汹涌,作者是这么形容的:“the mall crowds swaying like wind-blown grass, a field of flesh shot through with sudden eddies of need and gratification.”中译本译为“商场里人潮汹涌,如风吹草动。那片肉身的流水里偶有购物需求激起的漩涡,又在满足后流去。”这句译文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前半句过于随意使用成语“风吹草动”,每个成语都有特定的意义,怎么能把这种特殊的词语当成字面意思来使用?更何况即使只取成语的字面意思用在这里也并不准确。其二是后半句过度翻译,不准确。这里存在着“信达雅”的问题。对文笔娴熟的大作家,“信”才能相对较好地保持作者的语言特点,而不是用译者自己的语言风格来代替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海明威面对群山会用“白象”一词,吉布森在这里并不选择使用“流水”。其次,“肉身的流水”在这里也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词组,我一开始还以为真的是指“身体里的什么液体”。
第55页,原文的“fresh summer sweat”在译文中成为“新鲜汗水”,漏译summer。漏译情况在本书中出现较多,不仅限于一两个词,还比如第68页“The counters that fronted the booths displayed hundreds of……”中译本译为“柜台上陈列着数百条……”漏译“that fronted the booths”。漏译情况就不一一举例了。第55页漏译summer我相信是译者出于想让中文更流畅的目的。但是这真的比忠实原文更重要吗?何况summer在原作中可能还是个比较特别的词,下文中(第57页)又很快提到一个“flesh of lost summers”(译文为“旧年夏日里的肉体”)。
第66页,译文是“望着头顶隔栅里透下来的稀疏阳光,里面飞舞的尘埃。显示器一角在倒计时。”这句中间的“里面飞舞的尘埃”跟前面半句是怎么关系?看了一下原文,才发现是“望着尘埃在稀疏的阳光下飞舞”。这里的问题应该是译者感觉较难完整而流畅地只用一个标点将原文整个句子(包括从句)翻译出来,所以用了逗号隔开,但是隔开后的效果如何?采用这种令读者无法准确理解原文的方式有点草率。类似的例子很多,虽然这可能不算太大的问题,但是直接导致整个译文风格看着都怪怪的。至于“显示器一角在倒计时”这句,虽然看着也没什么问题,但我是那种挑剔的读者,认为它还不够精确。因为显示器不等于屏幕,这里是指显示器的屏幕上某一角在倒计时。不是显示器这台机器的某一角,原文也明确写了是“monitor screen”(显示屏)。以下是两句的原文(Case)watching motes dance in the diluted sunlight that filtered through the grid overhead.A countdown was in progress in one corner of the monitor screen.
第68页,小问题,“your friends”译为“你的朋友”,单复数的区别没有体现出来。
第69页,中译本有一段译为“他们嗜好随机的超现实暴力行为,”一个声音说,“观众们可能难以理解,您为何坚持说这种现象不属于恐怖主义?”原文是"Given their penchant for these random acts of surreal violence," someone said, "it may be difficult for our viewers to understand why you continue to insist that this phenomenon isn't a form of terrorism."且不管这段译文的用词和语感问题,看看后面引号里的话,“观众们可能难以理解”?难以理解什么?难以理解的会不会是“随机的超现实暴力行为”呢?这种翻译方式就跟第66页提到的一样,让读者无法准确地从译文中明白原文的意思。
最后完整看一下第69页的一个小段落,中译本我就读到这里,暂时未打算继续读下去。
整段原文:The precis began with a long hold on a color still that Case at first assumed was a collage of some kind, a boy's face snipped from another image and glued to a photograph of a paint-scrawled wall. Dark eyes, epicanthic folds obviously the result of surgery, an angry dusting of acne across pale narrow cheeks. The Hosaka released the freeze; the boy moved, flowing with the sinister grace of a mime pretending to be a jungle predator. His body was nearly invisible, an abstract pattern approximating the scribbled brickwork sliding smoothly across his tight one piece. Mimetic polycarbon.
我把这段话分成6个部分,一个一个说。
1,
原文“The precis began with a long hold on a color still that Case at first assumed was a collage of some kind”
中译“简述从一张彩色照片开始。”
实际意思是:简介始于一副长时间不动的彩色静像,凯斯开始还以为是拼贴而成
主要问题:漏译“that Case at first assumed was a collage of some kind”;次要问题:前半句还可以更精确。
2,
原文“a boy's face snipped from another image and glued to a photograph of a paint-scrawled wall”
中译“一张男孩的脸,深色眼睛,人工双眼皮,苍白消瘦的脸颊上爆出众多粉刺,好像被人剪下来,贴在了一面墙的背景上。”
实际意思是:从另一副图像中裁剪下来的一个男孩的脸,贴在了一副涂鸦墙的照片上。
主要问题:译文直接把句号后面的下一句内容插入到这一句里翻译,原作者的行文节奏被打乱。
3,
原文"Dark eyes, epicanthic folds obviously the result of surgery, an angry dusting of acne across pale narrow cheeks. "
中译(也就是被译者拿去放在前一句中的译文)“深色眼睛,人工双眼皮,苍白消瘦的脸颊上爆出众多粉刺”
实际意思是:黑色双眼,内眼角的赘皮(或直接译为专业名词“内眦赘皮”)显然是手术所致,苍白消瘦的双颊布满发炎的粉刺。
主要问题:译者为何把“epicanthic folds”翻译成“人工双眼皮”?epicanthic fold=epicanthus,包括OED在内的词典都解释该词的意思是:内眼角(一般从上到下)遮盖了内眦的眼皮皱折,举例说,比如蒙古人以及很多东方人的小眼睛就是如此。虽然大部分可能都是单眼皮,但译者为何就认为这就得成为“人工双眼皮”?次要问题:angry在这里应该是指形容词“发炎的、肿痛的”,而不是“爆出”。
4,
原文“The Hosaka released the freeze; the boy moved, flowing with the sinister grace of a mime pretending to be a jungle predator.”
中译“画面冻结了许久才开始动,男孩的动作带着种优雅的邪恶,好似扮演捕猎者的哑剧演员。”
实际意思是:Hosaka电脑放松了凝固的画面;男孩动了,流露出一种邪恶的优雅,就如扮演着一只丛林食肉猛兽的哑剧演员一般。
主要问题:“sinister(邪恶的) grace(优雅)”在译文中为何就倒过来变成了“优雅的邪恶”?这种倒过来的情况我在中译本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虽然乍一看似乎和原文相差并不大,但仔细推敲的话,意思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5,
原文“ His body was nearly invisible, an abstract pattern approximating the scribbled brickwork sliding smoothly across his tight one piece.”
中译“他穿着紧身的连体衣,上面的抽象图案酷似背后的砖墙,身体几乎难以分辨。”
实际意思是:他的身体几乎看不见,一片与涂鸦墙面几乎相同的抽象图案柔顺地滑过他的连体紧身衣——我的理解,就是说他穿的衣服是某种隐身衣,人们只能透过他的衣服看到他背后墙面上的涂鸦(而不是指衣服上的图案),看不到他的身体和衣服本身。他在动,所以背后墙面上的图案就因为他的移动而“滑过”他的身体)。
问题:译者的意译太容易引起歧义。无法排除读者会认为这件紧身衣其实是可见的,只不过像保护色一样在衣服上有一种与背面墙壁相似的图案。这是错误的理解方式(如果不是我理解有误的话)。
6,
原文“Mimetic polycarbon.”
中译“仿生聚合碳”
这个词组应该就是指男孩的连体紧身衣的材料。不太容易翻译,我个人觉得译者所译的“仿生聚合碳”听起来还不错,但是觉得“仿生”中的“生”并不妥,因为仿的大概不是“生”。如果硬要我想出一个替代词,我可能会用“拟仿”,而“聚合碳”什么的我不懂,有机会我会好好请教一些师友。
暂且到此为止。草就,错漏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三星评价不代表我对该书的评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