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领袖

特里尔的这本《毛泽东传》,全面的介绍了毛泽东的一生,他参考了大量的史诗,论据论证清晰,严肃,他的观点不那么片面,他把毛泽东的形象真实的刻画出来,毛主席不仅仅是那么神一般要不可望的人,也不是那个大家曾经一度因为文化大革命而认为的独断专横的人,这是一个饱满的人物,这只是一个和所有人一样从叛逆少年走向固执老年,回归传统的求索者。就像周恩来总理说的那样,“我们都会犯错。”这是我们崇敬爱戴的主席,尽管他犯过错,他的一生跟这个世纪中国发生的事情密不可分,他代表了这个时代。
是人造就了一个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一个人?于毛泽东,我认为这两点是并存的。首先在党内的斗争中,在前期,无论如何让都是轮不到毛泽东的,但是在他前面的李立三,王明等人他们都没有看清中国当时所处的现状,他们只是在照搬苏联的模式,而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任何没有加入自己的本土特色的,照搬别人的东西的是在当地不适用的。而当时毛泽东就是恰恰看到了农民这一特殊阶级的存在,这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阶级,终会在革命的道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正是体现了毛泽东的远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第五次反围剿运动的失败,进行了长征。我认为长征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但又是另一场战争开始的胜利的标志。长征是毛泽东掌握政权的重要事件,扫清了张国焘这个障碍,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最高地位。
我觉得那后来的三年内战是毛泽东掌握最后的政权的一个时代机遇。如果说那八年的抗日是毛泽东逐步积累人心的话,那我认为最后三年的内战就是人心达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尽管外界都在支持蒋介石着一派,连苏联都倒戈了。对于毛泽东的形势是不利的,内战必不可少,调节是没有用的,就像毛泽东说的“两个想不开,合在一块,就要打仗。”但也就是因为这场内战,蒋介石的失败,退出这场争权的“游戏”,成就了我们的毛泽东。
可见失败不全是不好的,失败能成就那些能在失败中找到出路的人,挫折中成就了一些能克服挫折的人。只有失败,才能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我们缺少的,我们需用从哪些方面得到改进。这种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可缺失, 我们要学会在失败中找寻出路。
除了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毛泽东,毛泽东自身的品质更造就了不一样的毛泽东。
一个人的一生在年幼时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虽然说毛泽东自己认为他唯一敬爱的是他的母亲,但是在各种小细节中无不透露出他从他父亲那里得来的影子,那是存在于潜意识。在他的童年中,他的父亲虽然支持他去学习,但仅仅只是为了让他回家更好的继承家里的事业,并不支持他进一步的读书。前期的毛泽东进行过反抗,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他嘲笑着读书。他的潜意识里是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虽然他不承认。
一个人最幸运的事能遇到一位可以影响终身的恩师。杨昌济教授,在思想上,他在渴求生命意义的一代人的心灵中播下了会结出激进果果实的种子。在生活上,他的热衷体育运动更是带动着毛泽东的强大斗志。是啊,只有拥有的强大的体魄,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斗争中占有更好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后来在延安的艰苦生活,长征都没有打垮毛泽东(虽然,会有疾病困恼过他)。他相信的是有时人们不需任何药物单靠极大的希望也能生存下去。
他是一个深谙历史的人,《水浒传》是他随身携带的一本书。他汲取了《水浒传》中绿林好汉的那种在战争的进行之中展开道德斗争,他们常和敌人展开论战。我一直感到遗憾虽然我读过《水浒传》,但仅仅只是读过,其中的战略政策却从未深刻的理解过。大渡河上《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再次丧生,伟大的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19世纪60年代亦丧生在这条河边,而对这两次起义运动非常仰慕的毛泽东却引领着共产党的士兵们穿越了大渡河。他没有学李自成那样,因为他知道那样子的国家不能维持的够久。他总是能在历史中将其精华提取出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熟练地应用。在毛泽东也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习他的各种精神,虽然时代变了,总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他的雄韬伟略掌握在心中,了然于心这一境界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他面对祖国河山所写出来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是有一种很雄伟的感觉,让人品读之后会有一种天地辽阔的豁然开朗。他花了9天的时间,在窑洞中一鼓作气的写出的《论持久战》从中国的角度对中日战争做了总体的考察。他对未来战策的总结,无不一一在之后的几年抗战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他的其他著名论著,发表的言论也数不胜数,从中也可以逐渐的看出他的思想的日益成熟。
毛泽东的大胆是闻了名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抗战过后的那次《重庆谈判》。我一直在想如果毛泽东不去那场明知充满着重重危机的谈判,那结局会不会改变。其实那次谈判,撕毁约定就是预料当中的事情,而毛泽东依然选择了前行,他去不是为了那一纸条约,更多的是在于显示自己的实力。他那种镇定自若的形态在蒋介石面前,就已经是胜利了。历史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意义,他会有一个即让人感觉这是理所当然,又会让人感觉这种理所当然是一种人为的动力在不断的推动。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字又一次展示出了他宽阔的视角跟宏伟的气魄。在第三段中写着“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写出这样的碑文,他把鸦片战争作为革命的起点,他想到的不仅仅是3年的反蒋,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30多年的历史,而且想到了中国百年多来的屈辱的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所树立起来的神一般的形象,我认为这也是他领导新中国的成立的必然结果,其实更是新中国需要这样的一个信仰。打仗需要信仰,治理也一样。这样一个6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缺少起一种信仰,会陷入一种混乱。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对于鼓动人民万众一心,进行大改造是有很强大的促进作用的。其实我觉得大跃进是需要被原谅的,指标在那里,这是我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东西被赞扬,被认可。更何况,我们的信仰在那里,我们希望主席看到的是一个美好的成果,只是用错了方式,错误是需要被原谅的,更何况后来也被改进了。但是信仰过于浓烈,到了盲目的崇拜,人对事情的分辨程度就低了,也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遗憾。后来这段的文化大革命,
自古都是打仗赢得一个国家容易,治理国家难。前者,就有一个目标,任何的战略措施都是为了那个胜利而制定的。而后者,是由各种无法预料到的琐碎的事情组成的,毕竟后者更是一条长远的路,我们现在正在走着这条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一个美国人在潜意识中,会不会将美国与中国的那段历史编写的有些偏差呢?我认为在特里尔的著作中已经写的相对严谨客观了。在尼克松来访中国,作者独立成章,可见这一事件对中国的还是具有深刻的影响的,但是毛泽东表现出来的是没有恭维,依然是毛泽东的个人风范去接待他们。他们的谈话直击当时的时事,既有共同的视点,又都不卑不亢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毛主席生命的后期,我认为他的孤独的,他承受着身体上的疼痛,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悲痛,还有整个国家的压力,他没有朋友,妻子也因为政治原因分开居住,最疼爱的儿子也在一场战争中离去,得力助手周恩来也早他一步走了。虽然仍被当成神一样的崇拜在那里,让我妄断的推测,我们的主席应该是不快乐的。他那辉煌璀璨的一生,终于离去,但他留下的那个时代却仍在继续。
在书中的尾声中提到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去推崇,致敬。
是人造就了一个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一个人?于毛泽东,我认为这两点是并存的。首先在党内的斗争中,在前期,无论如何让都是轮不到毛泽东的,但是在他前面的李立三,王明等人他们都没有看清中国当时所处的现状,他们只是在照搬苏联的模式,而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任何没有加入自己的本土特色的,照搬别人的东西的是在当地不适用的。而当时毛泽东就是恰恰看到了农民这一特殊阶级的存在,这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阶级,终会在革命的道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正是体现了毛泽东的远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第五次反围剿运动的失败,进行了长征。我认为长征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但又是另一场战争开始的胜利的标志。长征是毛泽东掌握政权的重要事件,扫清了张国焘这个障碍,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最高地位。
我觉得那后来的三年内战是毛泽东掌握最后的政权的一个时代机遇。如果说那八年的抗日是毛泽东逐步积累人心的话,那我认为最后三年的内战就是人心达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尽管外界都在支持蒋介石着一派,连苏联都倒戈了。对于毛泽东的形势是不利的,内战必不可少,调节是没有用的,就像毛泽东说的“两个想不开,合在一块,就要打仗。”但也就是因为这场内战,蒋介石的失败,退出这场争权的“游戏”,成就了我们的毛泽东。
可见失败不全是不好的,失败能成就那些能在失败中找到出路的人,挫折中成就了一些能克服挫折的人。只有失败,才能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我们缺少的,我们需用从哪些方面得到改进。这种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可缺失, 我们要学会在失败中找寻出路。
除了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毛泽东,毛泽东自身的品质更造就了不一样的毛泽东。
一个人的一生在年幼时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虽然说毛泽东自己认为他唯一敬爱的是他的母亲,但是在各种小细节中无不透露出他从他父亲那里得来的影子,那是存在于潜意识。在他的童年中,他的父亲虽然支持他去学习,但仅仅只是为了让他回家更好的继承家里的事业,并不支持他进一步的读书。前期的毛泽东进行过反抗,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他嘲笑着读书。他的潜意识里是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虽然他不承认。
一个人最幸运的事能遇到一位可以影响终身的恩师。杨昌济教授,在思想上,他在渴求生命意义的一代人的心灵中播下了会结出激进果果实的种子。在生活上,他的热衷体育运动更是带动着毛泽东的强大斗志。是啊,只有拥有的强大的体魄,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斗争中占有更好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后来在延安的艰苦生活,长征都没有打垮毛泽东(虽然,会有疾病困恼过他)。他相信的是有时人们不需任何药物单靠极大的希望也能生存下去。
他是一个深谙历史的人,《水浒传》是他随身携带的一本书。他汲取了《水浒传》中绿林好汉的那种在战争的进行之中展开道德斗争,他们常和敌人展开论战。我一直感到遗憾虽然我读过《水浒传》,但仅仅只是读过,其中的战略政策却从未深刻的理解过。大渡河上《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再次丧生,伟大的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19世纪60年代亦丧生在这条河边,而对这两次起义运动非常仰慕的毛泽东却引领着共产党的士兵们穿越了大渡河。他没有学李自成那样,因为他知道那样子的国家不能维持的够久。他总是能在历史中将其精华提取出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熟练地应用。在毛泽东也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习他的各种精神,虽然时代变了,总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他的雄韬伟略掌握在心中,了然于心这一境界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他面对祖国河山所写出来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是有一种很雄伟的感觉,让人品读之后会有一种天地辽阔的豁然开朗。他花了9天的时间,在窑洞中一鼓作气的写出的《论持久战》从中国的角度对中日战争做了总体的考察。他对未来战策的总结,无不一一在之后的几年抗战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他的其他著名论著,发表的言论也数不胜数,从中也可以逐渐的看出他的思想的日益成熟。
毛泽东的大胆是闻了名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抗战过后的那次《重庆谈判》。我一直在想如果毛泽东不去那场明知充满着重重危机的谈判,那结局会不会改变。其实那次谈判,撕毁约定就是预料当中的事情,而毛泽东依然选择了前行,他去不是为了那一纸条约,更多的是在于显示自己的实力。他那种镇定自若的形态在蒋介石面前,就已经是胜利了。历史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意义,他会有一个即让人感觉这是理所当然,又会让人感觉这种理所当然是一种人为的动力在不断的推动。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字又一次展示出了他宽阔的视角跟宏伟的气魄。在第三段中写着“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写出这样的碑文,他把鸦片战争作为革命的起点,他想到的不仅仅是3年的反蒋,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30多年的历史,而且想到了中国百年多来的屈辱的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所树立起来的神一般的形象,我认为这也是他领导新中国的成立的必然结果,其实更是新中国需要这样的一个信仰。打仗需要信仰,治理也一样。这样一个6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缺少起一种信仰,会陷入一种混乱。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对于鼓动人民万众一心,进行大改造是有很强大的促进作用的。其实我觉得大跃进是需要被原谅的,指标在那里,这是我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东西被赞扬,被认可。更何况,我们的信仰在那里,我们希望主席看到的是一个美好的成果,只是用错了方式,错误是需要被原谅的,更何况后来也被改进了。但是信仰过于浓烈,到了盲目的崇拜,人对事情的分辨程度就低了,也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遗憾。后来这段的文化大革命,
自古都是打仗赢得一个国家容易,治理国家难。前者,就有一个目标,任何的战略措施都是为了那个胜利而制定的。而后者,是由各种无法预料到的琐碎的事情组成的,毕竟后者更是一条长远的路,我们现在正在走着这条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一个美国人在潜意识中,会不会将美国与中国的那段历史编写的有些偏差呢?我认为在特里尔的著作中已经写的相对严谨客观了。在尼克松来访中国,作者独立成章,可见这一事件对中国的还是具有深刻的影响的,但是毛泽东表现出来的是没有恭维,依然是毛泽东的个人风范去接待他们。他们的谈话直击当时的时事,既有共同的视点,又都不卑不亢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毛主席生命的后期,我认为他的孤独的,他承受着身体上的疼痛,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悲痛,还有整个国家的压力,他没有朋友,妻子也因为政治原因分开居住,最疼爱的儿子也在一场战争中离去,得力助手周恩来也早他一步走了。虽然仍被当成神一样的崇拜在那里,让我妄断的推测,我们的主席应该是不快乐的。他那辉煌璀璨的一生,终于离去,但他留下的那个时代却仍在继续。
在书中的尾声中提到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去推崇,致敬。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