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还有一种感情让你动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东野奎吾的书读得久了,便对人性生出怀疑来,仿佛总是笼罩着一团阴暗的雾霾,所幸,在这部书里面,终于有所释怀。
开篇是让人感到不耐烦的三口之家,懦弱得只知道逃避的丈夫,一个人承担着所有家务事无处发泄只懂得抱怨发怒的妻子,一个被母亲宠溺得无法无天的暴戾少年,平庸而勉强地粘合成一个家庭,乏味得连滴水都拧不出来。虽然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一个正能量的家庭充斥着的是温情,一个负能量的家庭便是寒意凛然。男人逃避一切该承担的责任,不是妻子的依靠,不能帮她分担繁重的家务,对抚育儿子的艰辛视而不见,对婆媳矛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班后不回家,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儿子在学校被欺负他只懂责骂,不能以一个成熟男子汉的心态给儿子注入能量和勇气,对儿子此后被孤立更是一无所知。这样一个不能被妻儿依靠的猥琐男人,想必是很多中年大叔的真实写照,工作庸庸碌碌,生活麻木不仁,对妻儿不闻不问,最好别给他添乱,一有问题就泡酒馆,寻求别的安慰,只关注自身的痛苦,回避身边亲人的苦恼。所以,他愚笨地做出后面的弃尸、不打自招、嫁祸母亲等举动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有这样一个丈夫,对于因为相亲而结合的八重子,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过。肯定是失望过很多次,在一个人累死累活带孩子的时候,他都不曾多看一眼,过来安慰一下,所以才对家务事日益倦怠,脾气变得日益暴躁,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儿子身上,儿子是她的天,是她存在的价值证明,是她的一切。背负着母亲这般深沉的爱,直巳想必活得很累吧,暴戾是他的表达方式,他憎恨这份溺爱,却又离不开,因为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他就已经很难生存下去了,便将这份站不起来不能被他人接受认同的愤恨发泄到最亲近的父母身上。孤独是他的敌人,也是他难以逾越的障碍,烦躁易怒最终导致了他的失控。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病态的家庭组合。
不过还好,在这本书里面,总算还有让人动容的温情,隐忍却坚韧,不动声色却润物无声,这便是加贺父子深深的牵绊。
整本书中,这对父子几乎没有面对面交谈的场景,大部分都是从松宫的旁观角度寥寥数笔寒碜地给个交待。东野似乎很怕在父子俩的亲情上多加着墨。然而,那份默契却渗透在蛛丝马迹中。加贺隆正喜欢下棋,一个人孤独地玩着棋子,看起来很落寞,为了陪伴舅舅,松宫很想学会下棋,但隆正却建议他有时间不如去学电脑。在书的结尾处,大家才明白,原来一直陪伴隆正下棋的正是表面上对他漠不关心的恭一郎,虽然是以那么隐晦的方式陪伴着父亲,但隆正却是心知肚明的吧。恭一郎表面怨恨着父亲对家庭和母亲的忽视,内心深处却是钦佩的,所以才会选择警察这一行业。在毕业前的杀人游戏一书中,父子俩也不常见面,但遇到难以开解的难题时,恭一郎还是最想向父亲寻求帮助,留在书桌上的书信便成了他俩的交流方式。对这对父子来说,缜密的推理和冷静的逻辑是重要的,感情的流露和表达便退居次要了,但这不代表没有感情,只是表达的方式更加不易被外人察觉,即便是一直很亲近的松宫也直到最后才明白。
其实对比加贺和前面所述的家庭,都有着不幸,但结局却大为不同。加贺恭一郎和直巳就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样子。恭一郎小学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又常年在外,想必他也是个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但却长成了自省、坚毅、懂得爱的男子汉,尽管也曾有怨恨,但父亲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仍然是高大、值得崇拜的吧,所以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隐忍和责任,学到了深沉的爱,最后的最后,在医院楼下目送父亲走过人生最后一程也是尽着全力守着与父亲的约定,让他完成对妻子的忏悔。反观直巳,对那样一个只懂得逃避的父亲,心中是鄙夷的,父亲起初对他责骂时,他还可以耷拉着脑袋听从,但到得后来,他便暴怒着殴打父亲,结果不出所料,懦弱的父亲再也不敢管他。
心理学上说,父亲在子女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相对于母亲,父亲更多的象征着人的社会化属性,所以感性因素要让位于理性因素。显然父亲形象和性格会映射到子女身上,尤其是他们在扮演社会角色时。
开篇是让人感到不耐烦的三口之家,懦弱得只知道逃避的丈夫,一个人承担着所有家务事无处发泄只懂得抱怨发怒的妻子,一个被母亲宠溺得无法无天的暴戾少年,平庸而勉强地粘合成一个家庭,乏味得连滴水都拧不出来。虽然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一个正能量的家庭充斥着的是温情,一个负能量的家庭便是寒意凛然。男人逃避一切该承担的责任,不是妻子的依靠,不能帮她分担繁重的家务,对抚育儿子的艰辛视而不见,对婆媳矛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班后不回家,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儿子在学校被欺负他只懂责骂,不能以一个成熟男子汉的心态给儿子注入能量和勇气,对儿子此后被孤立更是一无所知。这样一个不能被妻儿依靠的猥琐男人,想必是很多中年大叔的真实写照,工作庸庸碌碌,生活麻木不仁,对妻儿不闻不问,最好别给他添乱,一有问题就泡酒馆,寻求别的安慰,只关注自身的痛苦,回避身边亲人的苦恼。所以,他愚笨地做出后面的弃尸、不打自招、嫁祸母亲等举动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有这样一个丈夫,对于因为相亲而结合的八重子,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过。肯定是失望过很多次,在一个人累死累活带孩子的时候,他都不曾多看一眼,过来安慰一下,所以才对家务事日益倦怠,脾气变得日益暴躁,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儿子身上,儿子是她的天,是她存在的价值证明,是她的一切。背负着母亲这般深沉的爱,直巳想必活得很累吧,暴戾是他的表达方式,他憎恨这份溺爱,却又离不开,因为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他就已经很难生存下去了,便将这份站不起来不能被他人接受认同的愤恨发泄到最亲近的父母身上。孤独是他的敌人,也是他难以逾越的障碍,烦躁易怒最终导致了他的失控。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病态的家庭组合。
不过还好,在这本书里面,总算还有让人动容的温情,隐忍却坚韧,不动声色却润物无声,这便是加贺父子深深的牵绊。
整本书中,这对父子几乎没有面对面交谈的场景,大部分都是从松宫的旁观角度寥寥数笔寒碜地给个交待。东野似乎很怕在父子俩的亲情上多加着墨。然而,那份默契却渗透在蛛丝马迹中。加贺隆正喜欢下棋,一个人孤独地玩着棋子,看起来很落寞,为了陪伴舅舅,松宫很想学会下棋,但隆正却建议他有时间不如去学电脑。在书的结尾处,大家才明白,原来一直陪伴隆正下棋的正是表面上对他漠不关心的恭一郎,虽然是以那么隐晦的方式陪伴着父亲,但隆正却是心知肚明的吧。恭一郎表面怨恨着父亲对家庭和母亲的忽视,内心深处却是钦佩的,所以才会选择警察这一行业。在毕业前的杀人游戏一书中,父子俩也不常见面,但遇到难以开解的难题时,恭一郎还是最想向父亲寻求帮助,留在书桌上的书信便成了他俩的交流方式。对这对父子来说,缜密的推理和冷静的逻辑是重要的,感情的流露和表达便退居次要了,但这不代表没有感情,只是表达的方式更加不易被外人察觉,即便是一直很亲近的松宫也直到最后才明白。
其实对比加贺和前面所述的家庭,都有着不幸,但结局却大为不同。加贺恭一郎和直巳就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样子。恭一郎小学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又常年在外,想必他也是个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但却长成了自省、坚毅、懂得爱的男子汉,尽管也曾有怨恨,但父亲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仍然是高大、值得崇拜的吧,所以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隐忍和责任,学到了深沉的爱,最后的最后,在医院楼下目送父亲走过人生最后一程也是尽着全力守着与父亲的约定,让他完成对妻子的忏悔。反观直巳,对那样一个只懂得逃避的父亲,心中是鄙夷的,父亲起初对他责骂时,他还可以耷拉着脑袋听从,但到得后来,他便暴怒着殴打父亲,结果不出所料,懦弱的父亲再也不敢管他。
心理学上说,父亲在子女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相对于母亲,父亲更多的象征着人的社会化属性,所以感性因素要让位于理性因素。显然父亲形象和性格会映射到子女身上,尤其是他们在扮演社会角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