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评

国内写经济的书多半没法看,要么没什么水平,收集一下材料,人云亦云,只有态度,没有论证的观点;要么天马行空,对读者要求很高。郎咸平的英文论文水平很高,可是一写中文就不值钱了,感觉是写给小学生看的,理论框架和实证过程应该是他的徒子徒孙写的,看他的书和看电视节目没有区别,虽然都是畅销书,但是畅销书往往流行一时,难以传阅。另一位大牛是张五常,张五常的文风属于天马行空,需要有较高的悟性才能跟上他的思维,文笔极好,笔上有情,读来过瘾,不过不能翻译,一翻译就全完了,再加上年纪一大,就容易回忆,说来说去,一个故事讲三遍,再精彩的故事和理论也讲腻了,老张的风格是只求深刻,不求全局。
林毅夫的风格适合大学生,讲求全局观、历史观,同时也有理论深度,比郎咸平负责,英文的论文风格仍然保存着,他的书翻译成英文,老外应该也很容易懂。
此书是北大上课的内容,可见老林还是下了功夫的,林的专长是农村经济,对于李约瑟之谜的解析很精彩,中国和西方的分界线在于工业革命,传统的试错法被实验代替,经验主义对于技术发明的贡献比不上实验,技术一落后便立马被挨打。
中国成立之后,违背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重工业,摒弃轻工业,虽然多人,包括温铁军等,都在为老毛当初的政策辩护,但是我仍然认为重工业发展并非实事求是的决定。这种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虽然短期建立起了重工业,但是人民生活倒退了几十年,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其结果只是让中国更加难以抵御外敌,外敌还没到,自己先死伤一大半。当时之所以想抵御外敌,一方面是由于害怕挨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成为强者和霸权心理,沈志华对于老毛在后斯大林时代的心态,还是把握得相当准确的,他希望成为共产社会的霸主。
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都是一连串的事情,改革和发展都会产生一连串的效果。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城乡二元结构、国有企业失去自身能力、人民公社等等都是同样一个起源,那就是重工业发展优先。为了转移农村剩余,政策一再调整,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保持退社自由,对于农村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人民公社禁止退社,从按劳分配变成按需分配,导致激励机制大大改变,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影响激励机制,1952年刚完成土改,53年开始合作化,59年--61年发生灾害,这就是赶超战略所付出的代价。
现在改革的重心有两点:农村的问题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过慢,而城市的问题则体现在国有企业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农转工,减少农村人口,发展农业工业化。只有人减少,农业才能发展起来,但是城市化的过程非常缓慢,需要时间来消化农村人口。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政府也应该对此多承担财政义务。
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由于发展与自身禀赋不匹配的大型银行多导致的结果,林提到应该发展中小银行来解决此问题,间接融资固然是一种解决渠道,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也是一种可选方案,及股票市场的中小板。最有金融结构就是提供现有经济中资源、风险分配方案的最有效结构。
本书涉及了很多领域,也留下了框架让人填补,比如自身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职业经理人是否也是自身能力的一方面,国有企业人员招聘退休制度不更改如何产生自身能力?长期缺失自身能力要如何恢复?国有企业如何恢复效率和利润?这也是林有些虎头蛇尾的地方。林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后发优势是技术引进,我认为应该把杨小凯的那篇后发劣势作为附件。
不过此书依然瑕不掩瑜,郎咸平一直鼓吹阴谋论,说产业结构中美国人占了大便宜,我们处于产业链末端,这不是废话吗,难道发展了几年我们就可以成为顶端了?难道要富士康去设计ios8吗?这明明是比较优势,说白了我们现在就这么个能耐,林对于比较优势的仔细运用可以完败老郎的阴谋论。此书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一本入门书,值得推荐。
林毅夫的风格适合大学生,讲求全局观、历史观,同时也有理论深度,比郎咸平负责,英文的论文风格仍然保存着,他的书翻译成英文,老外应该也很容易懂。
此书是北大上课的内容,可见老林还是下了功夫的,林的专长是农村经济,对于李约瑟之谜的解析很精彩,中国和西方的分界线在于工业革命,传统的试错法被实验代替,经验主义对于技术发明的贡献比不上实验,技术一落后便立马被挨打。
中国成立之后,违背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重工业,摒弃轻工业,虽然多人,包括温铁军等,都在为老毛当初的政策辩护,但是我仍然认为重工业发展并非实事求是的决定。这种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虽然短期建立起了重工业,但是人民生活倒退了几十年,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其结果只是让中国更加难以抵御外敌,外敌还没到,自己先死伤一大半。当时之所以想抵御外敌,一方面是由于害怕挨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成为强者和霸权心理,沈志华对于老毛在后斯大林时代的心态,还是把握得相当准确的,他希望成为共产社会的霸主。
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都是一连串的事情,改革和发展都会产生一连串的效果。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城乡二元结构、国有企业失去自身能力、人民公社等等都是同样一个起源,那就是重工业发展优先。为了转移农村剩余,政策一再调整,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保持退社自由,对于农村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人民公社禁止退社,从按劳分配变成按需分配,导致激励机制大大改变,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影响激励机制,1952年刚完成土改,53年开始合作化,59年--61年发生灾害,这就是赶超战略所付出的代价。
现在改革的重心有两点:农村的问题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过慢,而城市的问题则体现在国有企业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农转工,减少农村人口,发展农业工业化。只有人减少,农业才能发展起来,但是城市化的过程非常缓慢,需要时间来消化农村人口。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政府也应该对此多承担财政义务。
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由于发展与自身禀赋不匹配的大型银行多导致的结果,林提到应该发展中小银行来解决此问题,间接融资固然是一种解决渠道,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也是一种可选方案,及股票市场的中小板。最有金融结构就是提供现有经济中资源、风险分配方案的最有效结构。
本书涉及了很多领域,也留下了框架让人填补,比如自身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职业经理人是否也是自身能力的一方面,国有企业人员招聘退休制度不更改如何产生自身能力?长期缺失自身能力要如何恢复?国有企业如何恢复效率和利润?这也是林有些虎头蛇尾的地方。林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后发优势是技术引进,我认为应该把杨小凯的那篇后发劣势作为附件。
不过此书依然瑕不掩瑜,郎咸平一直鼓吹阴谋论,说产业结构中美国人占了大便宜,我们处于产业链末端,这不是废话吗,难道发展了几年我们就可以成为顶端了?难道要富士康去设计ios8吗?这明明是比较优势,说白了我们现在就这么个能耐,林对于比较优势的仔细运用可以完败老郎的阴谋论。此书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一本入门书,值得推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