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古诗就好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他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知道他们胡说,唐诗一共不到五万首,起吗一两万首我是读过的,但是,不会写!不会写!不会写!
他们说“何必拘泥平仄韵调呢?”
我知道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懂怎么写?
著名语言学家、诗人王力先生说过:“不在青年人中提倡写古体诗。”
所以在图书馆看到王力先生的这本《诗词格律》倍感亲切,而且薄薄一册,不象是吓唬人的样子。对于我这样的白纸一张来说,果然能读。
本书共分四章:诗词格律的概念、诗律、词律、节奏和语法
一、诗词格律的概念里要了解的是韵、四声、平仄、对仗。
韵:
1、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2、拼音里前面是声母,后面是韵母,韵是拼音里的韵母,同韵母算押韵。
3、古人押韵是用韵书的,现代可以参照手机里的app协助。
四声:
1、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2、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3、 平有阴平阳平、其它还复杂,因为古代语言与现代发音不同,总之,初学难以明辨四声。
平仄:
1、 平就是平,仄就是不平。
2、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3、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4、 在四声里晕了的我,在这里同意了投机取巧的办法-------
把汉语拼音的前两声看做平,后两声看做仄。
对仗:
1、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2、 对偶就是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还有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对号入座。(前5个比较重要)
3、 出句和对句,要求:平仄对立、字不重复。
——————————————————————————————
二、诗律要了解的是诗的种类、律诗的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对仗、绝句、古体诗。
诗的种类
1、种类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叫古体诗,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
2、字数: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七言诗
3、唐代后,一般分五言和七言
4、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讲究韵、平仄、对仗,格律很严。
5、律诗每首限定八句,字数少一半的叫绝句。
6、汉代的乐府诗,有的是古体诗,有的是近体诗。
7、五言:五个字一句
8、七言:七个字一句
9、五言律诗是五个字的八句诗,叫五律。
10、五言绝句就是五个字四句诗,简称五绝。
11、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12、古风分为五古、七古(含杂言诗,也就是长短句诗)
律诗的韵
1、清代人一般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
2、诗韵106个,大多指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3、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4、平声韵共30个韵。
5、虽然1234都灰常复杂,但可忽略,今天我们写律诗,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律诗的平仄
1、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2、五律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它格式也是此基础的变化,遵循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3、七律的平仄:(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个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它格式也是此基础的变化,遵循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4、律诗要“粘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出句和对句,要求:平仄对立、字不重复。
5、粘对规则很严格,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失联失对都是诗人们留心避免的,看到这里,深觉还没有深究的水平,先跳过看下去再说。
6、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7、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
8、在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平若用了仄,就是犯了孤平。
9、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平若用了仄,也就是犯了孤平。
10、犯了孤评当然还有其他补救方法,比如有特定的平仄格式,有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拗救”还有所谓“一三五不论”
11、律诗的八句里(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就可以了,其他句对仗也是可以对的,单联对仗的话就是五六联。
看到这里,“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这句也救不了我了,打从心底向自己倡议:
我们不写律诗好不好?
好!
我们去跟绝句玩~
去!
大书翻页。
--------------------------------------------------------------------------------------
绝句,四句也,这个好,嘻嘻~ 分为律绝和古绝。
先搞字数最简单的五言。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讲究平仄和粘对。
(五言绝句)共四式
(1)第一式,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总感觉,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平仄更有用在“马后炮”,做对了字数,再来寻找理论支撑,不然不好意思拿出手啊,既然如此,总归是多些变化好,再背:
(2)第二式,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第三式,仄起式的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4)第四式,平起式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掌握以上这些,这就能写五言绝句了。今个儿立秋,应景早上写出一堆字,配上平仄拿来拼凑: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立秋日不沐浴。
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平 仄平仄仄仄仄
炖清汤,煮普洱,加枸杞,补我容颜昳丽~
仄平平 仄仄仄 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试作:五言绝句平起式 《画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新楸袭老虎,降秋露寒蝉。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持羹蒸调煮,梧桐绚烂悠。
楸[qiū] 落叶乔木,干高叶大,木材质地致密,耐湿,可造船,亦可做器具。楸树:古时候人们会剪楸树叶戴在头上,以象征秋意。
试作:五言绝句仄起式 《煮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沁露凉风至,寒蝉露降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清汤与枸杞,补我颜昳丽。
昳[dié] (太阳)偏西:“诸客奔走市买,至日~皆会。”
[yì] 〔~丽〕美丽,如“邹忌脩八尺有余,而形貌~~。”
好消息是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
总结一下近体诗五言绝句的格律问题(五言古诗和乐府不在此列):
五绝用平水韵,网上一查就都是的
第二、四句必须用韵。如不入韵,则以仄声为宜。
第三句末字必不入韵,定为仄声。
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也偶有压临韵。
--------------------------------------------------------------------------------------
七言绝句,也是四式,仄起式(以及另一式)平起式(另一式),啪啦啪啦。
古绝,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也可以不粘不对。
古体诗的平仄就更好了,没有任何平仄规定,对仗极端自由。
然后是词,词的特点就是全篇用律句或基本用律句。好在APP下个词CI,一切似乎就能搞定。
有意思的是发现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这些个特点是,只要你对仗简单的平仄,不用等到白头、不能折腰就能像模像样搞出来呢。
我知王力的书好,但果然再扁的一个小册子也不是看一遍能搞懂的。以后还要重新读过,手头恰巧一本《诗词读写丛话》先去受受熏陶。作者张中行写道:“本书的目的微乎其微,不是培养诗人和诗论家,而是让活动于街头巷尾的一般人,如果有幽微的情意,也可以利用这神州的敝帚,或读活写,取得或多或少的境的化。”
“境的化”----阅字向往中。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区区几十个字,背后蕴含的人文厚度,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难以穷尽其一角的。因为无垠,所以足够痴迷其间,乐而忘返,各中滋味,识者自知。
我知道他们胡说,唐诗一共不到五万首,起吗一两万首我是读过的,但是,不会写!不会写!不会写!
他们说“何必拘泥平仄韵调呢?”
我知道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懂怎么写?
著名语言学家、诗人王力先生说过:“不在青年人中提倡写古体诗。”
所以在图书馆看到王力先生的这本《诗词格律》倍感亲切,而且薄薄一册,不象是吓唬人的样子。对于我这样的白纸一张来说,果然能读。
本书共分四章:诗词格律的概念、诗律、词律、节奏和语法
一、诗词格律的概念里要了解的是韵、四声、平仄、对仗。
韵:
1、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2、拼音里前面是声母,后面是韵母,韵是拼音里的韵母,同韵母算押韵。
3、古人押韵是用韵书的,现代可以参照手机里的app协助。
四声:
1、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2、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3、 平有阴平阳平、其它还复杂,因为古代语言与现代发音不同,总之,初学难以明辨四声。
平仄:
1、 平就是平,仄就是不平。
2、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3、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4、 在四声里晕了的我,在这里同意了投机取巧的办法-------
把汉语拼音的前两声看做平,后两声看做仄。
对仗:
1、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2、 对偶就是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还有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对号入座。(前5个比较重要)
3、 出句和对句,要求:平仄对立、字不重复。
——————————————————————————————
二、诗律要了解的是诗的种类、律诗的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对仗、绝句、古体诗。
诗的种类
1、种类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叫古体诗,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
2、字数: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七言诗
3、唐代后,一般分五言和七言
4、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讲究韵、平仄、对仗,格律很严。
5、律诗每首限定八句,字数少一半的叫绝句。
6、汉代的乐府诗,有的是古体诗,有的是近体诗。
7、五言:五个字一句
8、七言:七个字一句
9、五言律诗是五个字的八句诗,叫五律。
10、五言绝句就是五个字四句诗,简称五绝。
11、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12、古风分为五古、七古(含杂言诗,也就是长短句诗)
律诗的韵
1、清代人一般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
2、诗韵106个,大多指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3、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4、平声韵共30个韵。
5、虽然1234都灰常复杂,但可忽略,今天我们写律诗,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律诗的平仄
1、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2、五律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它格式也是此基础的变化,遵循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3、七律的平仄:(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个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它格式也是此基础的变化,遵循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4、律诗要“粘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出句和对句,要求:平仄对立、字不重复。
5、粘对规则很严格,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失联失对都是诗人们留心避免的,看到这里,深觉还没有深究的水平,先跳过看下去再说。
6、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7、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
8、在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平若用了仄,就是犯了孤平。
9、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平若用了仄,也就是犯了孤平。
10、犯了孤评当然还有其他补救方法,比如有特定的平仄格式,有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拗救”还有所谓“一三五不论”
11、律诗的八句里(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就可以了,其他句对仗也是可以对的,单联对仗的话就是五六联。
看到这里,“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这句也救不了我了,打从心底向自己倡议:
我们不写律诗好不好?
好!
我们去跟绝句玩~
去!
大书翻页。
--------------------------------------------------------------------------------------
绝句,四句也,这个好,嘻嘻~ 分为律绝和古绝。
先搞字数最简单的五言。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讲究平仄和粘对。
(五言绝句)共四式
(1)第一式,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总感觉,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平仄更有用在“马后炮”,做对了字数,再来寻找理论支撑,不然不好意思拿出手啊,既然如此,总归是多些变化好,再背:
(2)第二式,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第三式,仄起式的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4)第四式,平起式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掌握以上这些,这就能写五言绝句了。今个儿立秋,应景早上写出一堆字,配上平仄拿来拼凑: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立秋日不沐浴。
平平仄 平仄仄 平平平 仄平仄仄仄仄
炖清汤,煮普洱,加枸杞,补我容颜昳丽~
仄平平 仄仄仄 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试作:五言绝句平起式 《画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新楸袭老虎,降秋露寒蝉。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持羹蒸调煮,梧桐绚烂悠。
楸[qiū] 落叶乔木,干高叶大,木材质地致密,耐湿,可造船,亦可做器具。楸树:古时候人们会剪楸树叶戴在头上,以象征秋意。
试作:五言绝句仄起式 《煮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沁露凉风至,寒蝉露降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清汤与枸杞,补我颜昳丽。
昳[dié] (太阳)偏西:“诸客奔走市买,至日~皆会。”
[yì] 〔~丽〕美丽,如“邹忌脩八尺有余,而形貌~~。”
好消息是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
总结一下近体诗五言绝句的格律问题(五言古诗和乐府不在此列):
五绝用平水韵,网上一查就都是的
第二、四句必须用韵。如不入韵,则以仄声为宜。
第三句末字必不入韵,定为仄声。
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也偶有压临韵。
--------------------------------------------------------------------------------------
七言绝句,也是四式,仄起式(以及另一式)平起式(另一式),啪啦啪啦。
古绝,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也可以不粘不对。
古体诗的平仄就更好了,没有任何平仄规定,对仗极端自由。
然后是词,词的特点就是全篇用律句或基本用律句。好在APP下个词CI,一切似乎就能搞定。
有意思的是发现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这些个特点是,只要你对仗简单的平仄,不用等到白头、不能折腰就能像模像样搞出来呢。
我知王力的书好,但果然再扁的一个小册子也不是看一遍能搞懂的。以后还要重新读过,手头恰巧一本《诗词读写丛话》先去受受熏陶。作者张中行写道:“本书的目的微乎其微,不是培养诗人和诗论家,而是让活动于街头巷尾的一般人,如果有幽微的情意,也可以利用这神州的敝帚,或读活写,取得或多或少的境的化。”
“境的化”----阅字向往中。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区区几十个字,背后蕴含的人文厚度,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难以穷尽其一角的。因为无垠,所以足够痴迷其间,乐而忘返,各中滋味,识者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