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字就是一方天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汉字就是一方天地
赵青新
近年来,“汉字英雄”等节目走红荧屏,为什么“汉字热”如此受欢迎?日本国宝级汉学家、“汉字研究第一人”白川静撰写的《汉字百话》,或许能揭开汉字魔力的秘密。
在远古时期,人们被神话性的世界观支配着。先民们相信云中有龙,鸟兽是精灵,蛇虫是巫灵,“断首祭枭”盛行,“军社之礼”隆重……在和自然神明的对话中,人类逐渐创制了记号的体系,将语言及其对象之间的关联,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白川静通过半坡陶器、青铜祭祀用具等考古发现,解读古代象形文字。白川静说“名”字,上半部是祭肉的意思,下半部“口”是祭祀用具。婴儿养育到一定年龄,作为氏族成员被赋予“名”,需要通过一定仪式向祖宗汇报。古汉字的象形,与其说是具象的描述,不如说是抽象的象征。比如“尹”字,是手中拿着一根枝条的形象。对于手持枝条舞动的巫女来说,这根枝条是通灵的神物,因此“尹”是神职人员的称呼。当“尹”凭借“口”这种神器来获得神明授予的职权的话,就成为了“君”。
白川静的字源研究自成体系,其观点是否正确有待专家商榷。但这部分的研究融汇了神话、考古、民俗与文学,无疑是相当有趣味并富有意义的。一个象形文字就是一方天地。当我们仔细揣摩每个文字部件的构造,文字隐含的密码信息似乎伴随着几千年的风声悄然而至,让我们窥见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风貌。人类文明因此传承,由蒙昧而智慧,由混沌而清明。太初有字,字与神同在,字就是神。文字是创世纪的开始。中国有了汉字,中国文化便有了源头活水。溯流而下,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熏陶、成长。
除了详细论述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象征意义,白川静还论述了历代统治者对汉字的改革和管理,以及印刷技术对汉字演变的影响等问题。作为日本汉学家,白川静更是在后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讨论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
很难找出两个国家的文化,像中国与日本这样渊源深刻。白川静毕生研究汉字,以文化学者的身份,推动日本政府、社会对汉字的关注。在《汉字百话》一书中,白川静再次重申了汉字作为日本国字的地位,讲述汉字是如何传入日本,如何在汉字基础上造出日本文字,日本汉文学的繁荣与发展等历史,其实是肯定汉字作为东亚文化的纽带、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纽带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地域、民族等概念越来越模糊,相反文化却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理查·尼斯贝德说过:“现在世界上有超过10亿人在享用古希腊先知的遗产,但有超过20亿人在继承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古代中国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根,也是东亚文明的血脉。以白川静为代表的日本汉学家,对汉字如此重视,固然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寻根行为,其中亦可能隐有对亚洲传统文化资源的占领愿望。日本学者研究汉字,我们中国学者、民众亦不妨从日本汉学研究中一窥日本文化的动向。
仓颉造字,鬼哭神号。这种魔力并没有因为漫长的时间而消磨,反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愈发显现其中的魅力。品读《汉字百话》,品读的不仅是有形的汉字,更是蕴藏其中的文化灵魂。
赵青新
近年来,“汉字英雄”等节目走红荧屏,为什么“汉字热”如此受欢迎?日本国宝级汉学家、“汉字研究第一人”白川静撰写的《汉字百话》,或许能揭开汉字魔力的秘密。
在远古时期,人们被神话性的世界观支配着。先民们相信云中有龙,鸟兽是精灵,蛇虫是巫灵,“断首祭枭”盛行,“军社之礼”隆重……在和自然神明的对话中,人类逐渐创制了记号的体系,将语言及其对象之间的关联,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白川静通过半坡陶器、青铜祭祀用具等考古发现,解读古代象形文字。白川静说“名”字,上半部是祭肉的意思,下半部“口”是祭祀用具。婴儿养育到一定年龄,作为氏族成员被赋予“名”,需要通过一定仪式向祖宗汇报。古汉字的象形,与其说是具象的描述,不如说是抽象的象征。比如“尹”字,是手中拿着一根枝条的形象。对于手持枝条舞动的巫女来说,这根枝条是通灵的神物,因此“尹”是神职人员的称呼。当“尹”凭借“口”这种神器来获得神明授予的职权的话,就成为了“君”。
白川静的字源研究自成体系,其观点是否正确有待专家商榷。但这部分的研究融汇了神话、考古、民俗与文学,无疑是相当有趣味并富有意义的。一个象形文字就是一方天地。当我们仔细揣摩每个文字部件的构造,文字隐含的密码信息似乎伴随着几千年的风声悄然而至,让我们窥见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风貌。人类文明因此传承,由蒙昧而智慧,由混沌而清明。太初有字,字与神同在,字就是神。文字是创世纪的开始。中国有了汉字,中国文化便有了源头活水。溯流而下,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熏陶、成长。
除了详细论述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象征意义,白川静还论述了历代统治者对汉字的改革和管理,以及印刷技术对汉字演变的影响等问题。作为日本汉学家,白川静更是在后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讨论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
很难找出两个国家的文化,像中国与日本这样渊源深刻。白川静毕生研究汉字,以文化学者的身份,推动日本政府、社会对汉字的关注。在《汉字百话》一书中,白川静再次重申了汉字作为日本国字的地位,讲述汉字是如何传入日本,如何在汉字基础上造出日本文字,日本汉文学的繁荣与发展等历史,其实是肯定汉字作为东亚文化的纽带、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纽带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地域、民族等概念越来越模糊,相反文化却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理查·尼斯贝德说过:“现在世界上有超过10亿人在享用古希腊先知的遗产,但有超过20亿人在继承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古代中国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根,也是东亚文明的血脉。以白川静为代表的日本汉学家,对汉字如此重视,固然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寻根行为,其中亦可能隐有对亚洲传统文化资源的占领愿望。日本学者研究汉字,我们中国学者、民众亦不妨从日本汉学研究中一窥日本文化的动向。
仓颉造字,鬼哭神号。这种魔力并没有因为漫长的时间而消磨,反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愈发显现其中的魅力。品读《汉字百话》,品读的不仅是有形的汉字,更是蕴藏其中的文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