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逝去时代的诗
我在25岁以前都不喜欢夏目漱石,觉得他行文平淡,情节有如白开水,也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才气。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唯一印象比较深的一本就是《三四郎》。去年去重读这本,契机在于有人反映此书很基,堪称明治的《跑吧美乐斯》。真正读下来之后,才发现不管学生和先生之间的感情到底是师生还是超越了师生的柏拉图,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夏目的功力也正在于用平淡的语言讲述一个没有什么波澜的故事,故事表面之下的人心暗潮涌动,最是精彩好看。据说漱石以前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因为患了视线恐惧症相关的神经官能症而不得不提前归国,他的小说的确是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虽然日本作家都很擅长写细节,但比起来三岛那种似是而非的猜想式的纯文学写法,夏目这种由于天生性格使然的工笔画般的描写更胜一筹。
夏目漱石很多小说的主角都是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经济上无忧无虑,学问上可以不受学界的拘束,任意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做自己喜爱的研究。当然他笔下不可能有如此美满的生活(或者说身为文人本身就不会让自己的生活美满),于是主人公往往在感情上出问题,又因为自己的软弱和无作为,往往把事情搅得更一团糟。《此后》是这样,《心》也是这样。这些悲剧的根源往往在于主人公本身缺乏面对冲突,面对矛盾的勇气。但现在看来,这也是只有明治时代才能产生的知识分子的特权。大正的知识分子已经沾染了了仿佛竹久梦二绘画般的奢靡与颓废,昭和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波澜万丈地投身时代的洪流。只有明治的知识分子仿佛冬天的初雪,有着一种清正而无用的特殊气质。
整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先生写给“我”的遗书。先生虽然背叛了友人K,并导致了友人的自杀,但他无时无刻都是想做一个正直纯洁的人的。我并不认为在对小姐的追求上,先生有耍什么手段,他只是无法面对自己一个不当的行为(和夫人直接提亲)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后果。那之后的先生,到底还是憧憬着少年时代那个单纯的自己的,所以才会在天皇去世之时,决定与时代殉情。当然近年也有一种解释,说先生之所以会故意破坏K的恋情,但婚后对小姐也不过如此,是因为先生真心喜欢的是K,只是恐怕先生自己都没有察觉。这样其实也很美啊,更能显现明治知识分子的懵懂可爱。
故事到最后,先生还是坦然接受了学生对他的感情,并终于向学生坦露了自己的内心,这也算是漱石对于世间最后的求爱了吧。
夏目漱石很多小说的主角都是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经济上无忧无虑,学问上可以不受学界的拘束,任意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做自己喜爱的研究。当然他笔下不可能有如此美满的生活(或者说身为文人本身就不会让自己的生活美满),于是主人公往往在感情上出问题,又因为自己的软弱和无作为,往往把事情搅得更一团糟。《此后》是这样,《心》也是这样。这些悲剧的根源往往在于主人公本身缺乏面对冲突,面对矛盾的勇气。但现在看来,这也是只有明治时代才能产生的知识分子的特权。大正的知识分子已经沾染了了仿佛竹久梦二绘画般的奢靡与颓废,昭和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波澜万丈地投身时代的洪流。只有明治的知识分子仿佛冬天的初雪,有着一种清正而无用的特殊气质。
整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先生写给“我”的遗书。先生虽然背叛了友人K,并导致了友人的自杀,但他无时无刻都是想做一个正直纯洁的人的。我并不认为在对小姐的追求上,先生有耍什么手段,他只是无法面对自己一个不当的行为(和夫人直接提亲)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后果。那之后的先生,到底还是憧憬着少年时代那个单纯的自己的,所以才会在天皇去世之时,决定与时代殉情。当然近年也有一种解释,说先生之所以会故意破坏K的恋情,但婚后对小姐也不过如此,是因为先生真心喜欢的是K,只是恐怕先生自己都没有察觉。这样其实也很美啊,更能显现明治知识分子的懵懂可爱。
故事到最后,先生还是坦然接受了学生对他的感情,并终于向学生坦露了自己的内心,这也算是漱石对于世间最后的求爱了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