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和思想如何得以自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给这样的书写书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一是我一直认为越好的书越难以去评论,因为好书令人尊重,对于烂书可以瞎b写写胡乱吐槽,但是评价真正的珠玉需要小心翼翼的揣摩加之发自心底的欣赏和敬意。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完美的真空》自身的特殊,它的题材形式十分别致:它是由若干篇伪书评组成的。伪书评写成一本书就够奇怪的了,给伪书评写成的书做书评,情形未免太过诡异以至于摸不到头脑。
不妨从书的开篇第一章说起,章名叫做<完美的真空>。没有错,和书名一样,其实不是和书名一样——而是它是对本书的书评。《完美的真空》没有序,没有前言,但一章正好充当了前言,也司职自嘲(或者主要是自嘲)。值得玩味的是,<完美的真空>从某个角度来看或许是书中唯一一篇真正的书评,同时它也可以是优秀的导言——总之是个有趣的怪胎。然而,它也知道自己既是书评又是导言,每一个段落都同时进行说明和评论,如同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这也是莱姆一贯的风格:对自己的思想流进行梳理和评价,从而由此形成新的思想流,在《索拉里斯星》中细细整理评价关于索拉里斯大洋的科学理论流派的段落,也是同一套的功夫。作者使用这样的文学形式意欲何为呢?(不是我问的,是他自己问的)是卖弄学问还是游戏人生?(也不是我问的,是他自己问的)他也给出了一个有趣而有道理的答案:伪书评带来的是“自由的平方”。创作的自由在于创意,而不自由在于表达:文学的表达要受到逻辑、故事结构、篇幅等因素的巨大限制,不可谓自由。反之,书评的自由在于表达,不自由在于创意——终究要靠着巴结别人的创意。伪书评则游离于二者之间,拥有所有的自由。而这一篇所谓“导言”也极端的体现了这种自由,寻常导言被书的内容限制,正巧书的内容也包含自身,若说伪书评是自由的平方,伪导言可算得上自由的立方——他还要加上自己评论自己的一重自由。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有了这更多一重的自由,用它来作为书的开篇,也与其独特相符。
第二篇文章<鲁滨逊家族>,我直言我没有太看懂,这也是《完美的真空》的评论难写的另一个原因,要跟上作者跳跃的思维太难了。这本伪书里,主人公是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但他有着造物主一般构建世界的能力(或者他是一个臆想症患者)。刚开始一切顺利,鲁滨逊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所不能,完全主宰着岛上的生活和自己的造物——直到他造出了一个女人,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而他出于自制又不能对她动邪念!于是逐渐的,他成了自己创造物的俘虏,成了皮革马利翁,一步步变得疯狂而呆滞,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失恋者。他人即是地狱,萨特如是说,但莱姆写到:消灭他者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自由,正如打破水的容器不会给水带来无限的自由,所以更进一步的,主人公创造出整个荒岛上的世界,从而和她拉开距离,她由此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遥不可及的符号和臆想,也成为了他精神上他者存在的理由。所以根本没有她,他和她本来就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故事。
然后是第三篇<千兆网络>,《完美的真空》主要是标签是科幻,科幻小说的核心思想通常是行星旅行、未来世界、生物变异之类的自然科学,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异类不按常规套路来:《你一生的故事》是关于语言学的科幻,《跨越三维空间》是数学。还能有什么呢?科幻不就是这些东西吗?然而这里有一种新的“科幻”,它关于文学创作。一本看似普通无奇的小说,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当然,你需要用正确的方式“解读”它,如同德勒兹的千座高原:层层叠叠、意义无穷,以至于需要电脑的计算力才能解读——千兆网络正是此意。单纯以可读性而言,读<千兆网络>实在不是什么好体验,它脑洞大开,用类似精神病人的松散联想串起了整篇文章,头痛、无趣、卖弄,这些用来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世界上必定没有一部囊括了古今中外所有典故的百科全书,但现实中不乏牵强附会的文学评论家,把作品和看似格调很高实则没什么联系的典故通过神秘主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有些所谓的著作就是这么被吹捧起来的,令人厌烦可能正是作者的目的所在——说明对于所谓的“解读”如果发展到极致可以是无所顾忌的信口开河——以此来产生一种荒谬感。且不论文章好看与否,千兆网络给了一种可能性,这样一本书从理论上是可能的,不管是以后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还是真的有人全方位不讲理地从寻常文本里解读出一部百科全书,总之它理论上完全合理,换言之,它完全符合科幻的定义。别再盯着外星人不放了,文学本身也可以是科幻的题材。
<性爆炸>,从名字上看是最有噱头的一篇,也是豆瓣书籍简介里重点介绍的一篇......实际上它的情节确实比较无厘头,这本伪书的内容讲的是一种能令人类性行为失去快感的化学品大面积泄露,导致了全人类都成了冷淡,之后呢,人们用食欲取代了性欲的位置,种种禁忌和变态行为都跟吃产生了联系,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重视性感,而重视...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乍看之下,这种想象很没道理而且很逗,其实呢,它是一个关于社会学的严肃问题:我们对性的羞耻感和隐秘感是怎么来的?作者视野很广,无论是这本鬼灵精怪、嬉笑怒骂的《完美的真空》,还是透着森森鬼气、阴冷诡谲的《索拉利斯星》,都表达着人们会在初见之下觉得荒谬的想法,但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些不荒谬,相反,现实本身很荒谬——繁殖和进食是生物最基本的两个需求,我们的文化对最自然的欲求的其中之一竟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奇怪风俗和道德,产生了羞耻感和贞洁观,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能转移到另一项欲求上面去呢?
<小队元首路易十六>,这一篇刚看到开头我就猜到了它讲的是什么,莱姆擅长开奇怪脑洞,但这回他失算了,因为在遥远神秘的东方世界,<小队元首路易十六>这种故事根本算不上脑洞,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这篇的意思大概和下面的剧情差不多:“万顺天国,历二年,共一帝:李成福(在位时间1990----1992)地处豫西。自建安民党、万李起义军,自称唐朝后裔,妄图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复辟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国号万顺天国。后被乡派出所3名干警捏灭。”
之后的是<虚无,又名后果>,在“导言”里,莱姆说了文学创作是不自由的,<虚无,又名后果>可以看做对这种不自由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的一种延伸,换句话说它和<千兆网络>一样,不仅是科幻文学,也是关于文学的科幻。如果说小说的魅力在于读者可以由作者的叙事自行补充想象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虚无,又名后果>就是对这种传统创作方式的反转——作者不再讲发生了什么,而是讲没有发生什么,相当于把留白当做了主体,从旁支来推测主干——同时还能无辜的说表示:我并没有说那些,那些是你自己想象的。所以,它跳出了文学必须说谎的原罪。不仅如此,发展到最后它甚至对于叙事这一行为本身都产生了怀疑,讲述者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这个把戏让我想起了一款叫《史丹利的寓言》的游戏,它们都是直至叙述框架本身。游戏是很好制作出来的,而且没什么难度,作为小说的<虚无,又名后果>就只能存在于伪书评当中了,何尝不是另一种虚无呢?
<逆默示录>是对自然主义和环保主义的讽刺吗?伪书的作者有着别具一格的理想主义,要求把一切“唯利是图”的垃圾和可能有危险的科学知识都扔进火堆里去,而且要惩罚真正那些写书和搞研究的人——因为真的想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会顶着被惩罚的痛苦出版自己的书,这样一来世界干净多了。最后,他从自己做起,要求读者读完以后立即焚毁他的书。现实里有反智主义和崇古思想的人可能没有如此夸张(虽然也差不多),真实的极端环保者应该还是会默默承认和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的,台湾反核电游行的口号“用爱发电”表明了他们其实不是热爱自然充满理想,蠢而已。
<白痴>,“导言”里按照作者自己的分类,<白痴>是一类小说的提纲和书稿,本来可以成为一本真正的小说。它讲了一个孩子是白痴的三口之家的故事——从而达成对基督教的讽刺。白痴孩子成了夫妻二人家庭生活悲哀的写照,同时由于孩子是白痴,他们家必须在特殊的语境下才能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成了神圣和关乎信仰的东西。莱姆的评论大意如下:作者(伪书作者)想通过神经科学的解释来说明宗教是精神疾病、病态的关系和在荒谬生活下的自欺的产物。“因其荒谬而信之”,活着太艰难,有些妄想别去拆穿。
<请你来写>严格来说不算"伪书",所以这篇伪书评更像是给出版界人士的文章。<请你来写>应该算玩具,是通过拼凑著作里的片段自己DIY故事——可以由此亵渎名著或者学习写作(想想就没什么意思)。不出意料的,这本“玩具”惨败了,不是因为人们都很清高,而是普罗大众根本没读过名著,对于名著里的片段和人物没有亵渎的能力。“人们根本分辨不了四流文人和托尔斯泰史诗,哪怕他们有糟蹋的欲望,在他们看来也没什么有趣的东西可供糟蹋。”<请你来写>可以说是莱姆在对现在人的审美水平发泄不满,其实这样的悲观道理不大,同样是“玩具”书,最近的(也是现实中的)《secret garden》卖的就很火,可见<请你来写>失败真的是因为它太无聊了。
<艾萨卡的奥德修>在作者自己的分类里没有明说,归为了“剩下的那些”,在我想来,有可能是第二类小说的提纲和书稿和第三类”假托玩笑的认真思想“的结合体。人类感谢天才吗?什么样的人物算是天才呢?伪书《艾萨卡的奥德修》给出了一种分类方式:三流天才,在现世大多功成名就备受推崇,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也是世界的宠儿;二流天才,在世时通常不被理解,思想超越时代,其成果在死后却会被重新发现,其人也会青史留名。一流天才,不会被任何人所知,不会被任何历史记载,因为他们孑然于历史河流之外,他们的思想自成体系,如果机遇选择了他们,人类的历史会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这种分类方式多少有些主观,把人评为三六九等也颇有些旧士人的封建习气。不论怎样,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实有繁如沙数的天才被埋没,有无数荒芜的道路没有被选择。蒸汽朋克算不算“荒芜的道路”呢?飞艇、差分机、燕尾服和怀表——热闹哄哄又充满美德的未来?如果上世纪在非洲的太阳能研究没有受到战争的干扰,撒哈拉沙漠会不会现今已经是绿洲?如果登月之后美国能够更进一步,如今人类的脚步是否已经第一次踏上了火星的土地?可这些道路人类并没有选择,蒸汽朋克终究只是怀旧和想象,技术不断的进步,老旧事物总会被新生的取代;沙漠没有变成绿洲,反而是更多的绿洲变成沙漠,一战和石油兴起在当时都是无可避免的天下大势,太阳能本身也有其自身的局限;登月的大工程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登月是当时现有能力的极致运用,不能代表人类已经有了走出地球的能力,何况也没有这个需求。总而言之,荒芜的道路之所以荒芜都是有原因的,历史是机遇和潮流共同谱写的诗篇,天才失落与否,不单纯是品级的高低所致,站在荒芜道路上的“第一流天才”,他们的失落仅仅是因为人走不了那么多的道路,人类社会容不下这么多的天才。天才很多,可作为人的集合体的社会是平庸之物,庸人只能走一条路——站在这条路上的一流天才都是幸运儿,他们每一个都拥有自成体系的思想和生来不群的灵魂。而荒芜的道路呢?也许它们风景很美,我们却永远无缘得见,幻想文学的一个用处可能就在于描绘这些我们没走的路吧。莱姆呢?莱姆是一流的天才。
作者自己最不喜欢的篇章应该是下面这篇<你>,在导言里莱姆说:“发明一本坏书,再对它口诛笔伐,是犯贱行为。”书到此处,一条线索已经露头:莱姆想讨论文学创作的自由问题,从一开始的导言<完美的真空>,到<虚无又名后果>、还有<请你来写>、<千兆网络>勉强也算。伪书<你>的作者是个愤青,充满了狂躁和对现实不满,他认为文学就是精神卖淫,毫无自由,作家们要千方百计的讨好读者,就像妓女讨好顾客。这类说法可能很容易打动一些愤世嫉俗的愣子,但明眼人知道这个说法根本没有道理,照他这么说世界上的一切全是卖淫,都是要讨好别人、都是庸俗。可是书就是给人看的,产品就是用来给人使用的,能“讨好”到人对自己难道不是肯定吗?所以就算卖淫也不能说是庸俗低俗的,市场关系怎么会庸俗呢?毕竟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啊!庸俗的是人,不是关系。伪书的作者不懂道理,把矛头对准了他的“顾客”们,也就是说,开喷了。莱姆自己说了,这根本不奏效,因为如果话是对所有人说的,等于对没有人说,你喷了所有人,等于没有喷人。想靠打破“叙事”来实现文字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自由的文字就是不写——<虚无又名后果>就是这么来的。作为一个莱姆自己树的“稻草人”,<你>打起来还是很带感的,可以想见莱姆自己肯定有某一时刻非常想喷人,要不也不会有<请你来写>了。和伪书作者不一样,莱姆清楚自由不能靠喷人得来——那么也许打稻草人是个好选择?《完美的真空》可能就是莱姆所能想到最自由的文字。
<人精有限公司>——总有东西是钱买不来的。要是所有东西都能用钱买呢?这样一天如果到来会是怎样一番情景?真实的情感怎么买?某些几率性的事件怎么买?别担心,一切都有人精有限公司考虑好了:一切都能买,就算是最真实的感情。公司会把信息输入超级计算机,计算机会进行“布局”,保证获得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的。这样的设定看起来没啥新奇的,却也不过是更进一步的《美丽新世界》罢了。<人精有限公司>没有停在一般人止步的地方:公司并不是垄断寡头,它还有两个竞争者。如果不同公司接受了相反或冲突的订单,它们的计算机就会暗中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斗法。这还不算,小说最大的包袱还有待揭发:其实三家公司的计算机订单都被互相控制渗透了,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异格局,这样一来,三家公司从聘用员工到决策行为也都是计算机之间间谍战的结果,变成了计算机控制公司,而非公司控制计算机。这三家的计算机在斗法中反而成了整体,事无巨细的精确掌控着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连某个人的某一个瞬间的想法都是如此。如果写成正常的小说,可以想见<人精有限公司>会成为和《1984》、《美丽新世界》并驾齐驱的经典,比之二者其更胜之处在于:《1984》,《美丽新世界》多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讨论反乌托邦极权社会,<人精有限公司>带有控制论的思想,还有幽默感。
接下来的几篇在作者自己看来,都是作者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想法,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通过寻常方式表达。<文明算作错误>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章。它的思想对我来说如喝了一罐烈酒,那些自己思考过但零碎模糊无法形成完备表达的想法、有些惊世骇俗而难以和别人谈论的想法、由于知识欠缺不是很深入的想法,都在<文明算作错误>里得到了深刻清晰、富有美学价值的表达。若我心中有只细嗅蔷薇的猛虎,它肯定在喊着“文明算作错误”。<文明算作错误>的主要思想是:人们现在处在过度阶段,从自然进化走向自我创造,要走这一步,必须抛弃陈旧错误的文化观念和道德束缚。莱姆在文中把伪作者和叔本华对比,和哲学史上发生的事情一样,叔本华的思想内核产生出了尼采。尼采的话语震耳发聩:“上帝死了,大地属于超人。”“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而莱姆说:“人类的案子正要递交到更高级的法院。”人类如今处在绳索末端,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惊恐的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已被视为累赘、天经地义的准则可以看成愚昧。人类惴惴不安,进化却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迫近了大变革的前夜,把视野放远一些也许有助于缓解恐惧:从地球产生生命到人类,漫长而深刻的变革其实一刻也没有停过,但它们多在生物没有自我意识的时期,所以人类浑然不觉。从大分子到猿猴的路途远比从人类到超人的路艰难,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会淡然的迎接它,还在心底默默对自己说:“文明算作错误”。
<不可能的生命与不可能的未来>在第三类文章里是最有趣的,读起来最好玩,它是讨论概率论的。它举了例子说明世界成为现在的样子可能性是多么小,按概率论的方法计算,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然而它实际上却发生了,由此得出结论,我们都是中彩票的人吗?和真正的彩票有很大区别在于,真正的彩票能看见落败的错误彩票,但现实世界只有中了彩票的才能存在,其他一律看不见,所以要说现实从概率上讲不可能是没意义的。从我个人的理解看,概率论确实不是科学——是数学模型。扔硬币正面朝上概率是二分之一,但如果事先测量好了力度角度等等东西,正面的“概率”可能就是百分之百。概率只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事件可能性的估计,这种估计可以通过过往数据也可以是理性分析,用概率来说事有些情况是有意义的——在我们只能依靠概率的情况下。类似“如果不是某天的小概率事件,我永远不会认识你,现在也不是这样”这类话没意义,因为如果你去了解当时更多情况,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而是因为某种关系是必然的,不过你不知道而已以为它的随机的,世上哪里有真正随机的东西呢?是高能物理学吗?我不懂得那个,反正宏观的事件有因有果,就算是混沌的非线性系统也只是人们无法把握和预测它,它本身的状态是取决于上一秒的状态的,也就是说是不“随机”的。这么说来,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也没有真正的随机。那么,这算是为决定论辩护吗?大概是吧。
<恕不伺候>是全书最难懂的一篇,或许因为关于上帝的哲学讨论太西方了,缺少文化背景的话不好理解。它讲的是人制造了一个电子的赛博空间(虽然《完美的真空》成书那时候还没有赛博空间的说法),其中存在着“电子人”。文章主要就是这些“电子人”之间关于世界和上帝的本体论哲学讨论,其实电子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和“电子人”的存在情形没什么不同。<恕不伺候>不像后世的赛博庞克作品,更像神话故事。
“最后,是头等重要的<宇宙创始新论>。”莱姆把自己最钟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了最后。评论最重要的东西之前,我也要谨慎一点,先把我自己理解的一点背景知识梳理出来:对于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大问题,主要有针锋相对的两个派别,无神论和神创论;无神论不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的存在;神创论觉得是上帝或者神创造了世界。莱姆提出了“宇宙创始新论”:宇宙博弈论。宇宙博弈论的主要观点如下:世界确实没有神,但有造物主群;造物主群是宇宙的第一代文明,它们的生存领域或许有着各不相同的物理规律;物理规律不是不可改变的;如今的宇宙物理规律处处相同,这是博弈稳定策略的结果(宇宙的社会学决定了宇宙的物理学)。他自知,这类言论在科学界的眼里是旁门左道和异端邪说,要是写成文学作品又一定得要大篇幅,这两者他都嫌麻烦,于是把它加入了《完美的真空》。提到大篇幅,熟悉科幻作品的人会发现,宇宙创始新论和刘慈欣的“三与三十万综合症”相似度甚高,不知大刘是否读过莱姆的作品而受了他启发,这个想法支撑起了《三体3》的主线和内核。<宇宙创始新论>用细菌群落和培养基打比方:不同的细菌群落会互相影响,从而改变了整个生态,下一代的菌群是被它们改变过的环境的产物。看起来有些道理,证据何在呢(虽然神创论都不讲证据)?证据没有,但我们有现状可以推测,使用博弈理论中的“逆向归纳法”进行猜测:切入点是第四个主要观点“如今的宇宙物理规律处处相同,这是博弈稳定策略的结果”,如今物理规律处处相同是事实,那么如果宇宙博弈论是真实情况,那么这是一个ESS(进化稳定策略),身为稳定策略,它一定有一些表现它稳定的地方。继续推论,“造物主群”是博弈的玩家,它们做出的稳定策略肯定是对于自身而言的,所以这说明了策略一旦是“进化稳定”的,别的策略就做不到入侵它,换句话说,结果必然使新产生的玩家不能对造物主群造成威胁。莱姆接着说,光速很慢,所以信息传递慢,导致新玩家不能互相结盟;物体不能超过光速,所以新玩家的探索和向外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阻碍;这些导致了一个“沉默的宇宙”。观点很吸引人,问题是光速不能超过,信息传递慢都是技术问题,万一哪一天研究出了超光速的技术也说不定,由此来说明宇宙在博弈中有些牵强。莱姆通过一个更激进的代言人解答这个他自己没说出来的疑惑:科学发现的过程其实不是在发现自然法则,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改变自然法则,发展到越高级的文明越能改变游戏规则——直到打破了旧博弈的平衡,这时博弈重新开始,一切循环往复,作为新玩家的一员,在大图景中“我们只能窥探到最细微的一斑”。
莱姆于06年去世,世间少了一个幽默而深邃的心灵,只希望其人其书更多被引进和翻译,毕竟以后他的鬼才只有在过去的文字中才可得见。
不妨从书的开篇第一章说起,章名叫做<完美的真空>。没有错,和书名一样,其实不是和书名一样——而是它是对本书的书评。《完美的真空》没有序,没有前言,但一章正好充当了前言,也司职自嘲(或者主要是自嘲)。值得玩味的是,<完美的真空>从某个角度来看或许是书中唯一一篇真正的书评,同时它也可以是优秀的导言——总之是个有趣的怪胎。然而,它也知道自己既是书评又是导言,每一个段落都同时进行说明和评论,如同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这也是莱姆一贯的风格:对自己的思想流进行梳理和评价,从而由此形成新的思想流,在《索拉里斯星》中细细整理评价关于索拉里斯大洋的科学理论流派的段落,也是同一套的功夫。作者使用这样的文学形式意欲何为呢?(不是我问的,是他自己问的)是卖弄学问还是游戏人生?(也不是我问的,是他自己问的)他也给出了一个有趣而有道理的答案:伪书评带来的是“自由的平方”。创作的自由在于创意,而不自由在于表达:文学的表达要受到逻辑、故事结构、篇幅等因素的巨大限制,不可谓自由。反之,书评的自由在于表达,不自由在于创意——终究要靠着巴结别人的创意。伪书评则游离于二者之间,拥有所有的自由。而这一篇所谓“导言”也极端的体现了这种自由,寻常导言被书的内容限制,正巧书的内容也包含自身,若说伪书评是自由的平方,伪导言可算得上自由的立方——他还要加上自己评论自己的一重自由。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有了这更多一重的自由,用它来作为书的开篇,也与其独特相符。
第二篇文章<鲁滨逊家族>,我直言我没有太看懂,这也是《完美的真空》的评论难写的另一个原因,要跟上作者跳跃的思维太难了。这本伪书里,主人公是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但他有着造物主一般构建世界的能力(或者他是一个臆想症患者)。刚开始一切顺利,鲁滨逊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所不能,完全主宰着岛上的生活和自己的造物——直到他造出了一个女人,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而他出于自制又不能对她动邪念!于是逐渐的,他成了自己创造物的俘虏,成了皮革马利翁,一步步变得疯狂而呆滞,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失恋者。他人即是地狱,萨特如是说,但莱姆写到:消灭他者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自由,正如打破水的容器不会给水带来无限的自由,所以更进一步的,主人公创造出整个荒岛上的世界,从而和她拉开距离,她由此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遥不可及的符号和臆想,也成为了他精神上他者存在的理由。所以根本没有她,他和她本来就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故事。
然后是第三篇<千兆网络>,《完美的真空》主要是标签是科幻,科幻小说的核心思想通常是行星旅行、未来世界、生物变异之类的自然科学,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异类不按常规套路来:《你一生的故事》是关于语言学的科幻,《跨越三维空间》是数学。还能有什么呢?科幻不就是这些东西吗?然而这里有一种新的“科幻”,它关于文学创作。一本看似普通无奇的小说,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当然,你需要用正确的方式“解读”它,如同德勒兹的千座高原:层层叠叠、意义无穷,以至于需要电脑的计算力才能解读——千兆网络正是此意。单纯以可读性而言,读<千兆网络>实在不是什么好体验,它脑洞大开,用类似精神病人的松散联想串起了整篇文章,头痛、无趣、卖弄,这些用来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世界上必定没有一部囊括了古今中外所有典故的百科全书,但现实中不乏牵强附会的文学评论家,把作品和看似格调很高实则没什么联系的典故通过神秘主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有些所谓的著作就是这么被吹捧起来的,令人厌烦可能正是作者的目的所在——说明对于所谓的“解读”如果发展到极致可以是无所顾忌的信口开河——以此来产生一种荒谬感。且不论文章好看与否,千兆网络给了一种可能性,这样一本书从理论上是可能的,不管是以后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还是真的有人全方位不讲理地从寻常文本里解读出一部百科全书,总之它理论上完全合理,换言之,它完全符合科幻的定义。别再盯着外星人不放了,文学本身也可以是科幻的题材。
<性爆炸>,从名字上看是最有噱头的一篇,也是豆瓣书籍简介里重点介绍的一篇......实际上它的情节确实比较无厘头,这本伪书的内容讲的是一种能令人类性行为失去快感的化学品大面积泄露,导致了全人类都成了冷淡,之后呢,人们用食欲取代了性欲的位置,种种禁忌和变态行为都跟吃产生了联系,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重视性感,而重视...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乍看之下,这种想象很没道理而且很逗,其实呢,它是一个关于社会学的严肃问题:我们对性的羞耻感和隐秘感是怎么来的?作者视野很广,无论是这本鬼灵精怪、嬉笑怒骂的《完美的真空》,还是透着森森鬼气、阴冷诡谲的《索拉利斯星》,都表达着人们会在初见之下觉得荒谬的想法,但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些不荒谬,相反,现实本身很荒谬——繁殖和进食是生物最基本的两个需求,我们的文化对最自然的欲求的其中之一竟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奇怪风俗和道德,产生了羞耻感和贞洁观,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能转移到另一项欲求上面去呢?
<小队元首路易十六>,这一篇刚看到开头我就猜到了它讲的是什么,莱姆擅长开奇怪脑洞,但这回他失算了,因为在遥远神秘的东方世界,<小队元首路易十六>这种故事根本算不上脑洞,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这篇的意思大概和下面的剧情差不多:“万顺天国,历二年,共一帝:李成福(在位时间1990----1992)地处豫西。自建安民党、万李起义军,自称唐朝后裔,妄图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复辟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国号万顺天国。后被乡派出所3名干警捏灭。”
之后的是<虚无,又名后果>,在“导言”里,莱姆说了文学创作是不自由的,<虚无,又名后果>可以看做对这种不自由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的一种延伸,换句话说它和<千兆网络>一样,不仅是科幻文学,也是关于文学的科幻。如果说小说的魅力在于读者可以由作者的叙事自行补充想象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虚无,又名后果>就是对这种传统创作方式的反转——作者不再讲发生了什么,而是讲没有发生什么,相当于把留白当做了主体,从旁支来推测主干——同时还能无辜的说表示:我并没有说那些,那些是你自己想象的。所以,它跳出了文学必须说谎的原罪。不仅如此,发展到最后它甚至对于叙事这一行为本身都产生了怀疑,讲述者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这个把戏让我想起了一款叫《史丹利的寓言》的游戏,它们都是直至叙述框架本身。游戏是很好制作出来的,而且没什么难度,作为小说的<虚无,又名后果>就只能存在于伪书评当中了,何尝不是另一种虚无呢?
<逆默示录>是对自然主义和环保主义的讽刺吗?伪书的作者有着别具一格的理想主义,要求把一切“唯利是图”的垃圾和可能有危险的科学知识都扔进火堆里去,而且要惩罚真正那些写书和搞研究的人——因为真的想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会顶着被惩罚的痛苦出版自己的书,这样一来世界干净多了。最后,他从自己做起,要求读者读完以后立即焚毁他的书。现实里有反智主义和崇古思想的人可能没有如此夸张(虽然也差不多),真实的极端环保者应该还是会默默承认和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的,台湾反核电游行的口号“用爱发电”表明了他们其实不是热爱自然充满理想,蠢而已。
<白痴>,“导言”里按照作者自己的分类,<白痴>是一类小说的提纲和书稿,本来可以成为一本真正的小说。它讲了一个孩子是白痴的三口之家的故事——从而达成对基督教的讽刺。白痴孩子成了夫妻二人家庭生活悲哀的写照,同时由于孩子是白痴,他们家必须在特殊的语境下才能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成了神圣和关乎信仰的东西。莱姆的评论大意如下:作者(伪书作者)想通过神经科学的解释来说明宗教是精神疾病、病态的关系和在荒谬生活下的自欺的产物。“因其荒谬而信之”,活着太艰难,有些妄想别去拆穿。
<请你来写>严格来说不算"伪书",所以这篇伪书评更像是给出版界人士的文章。<请你来写>应该算玩具,是通过拼凑著作里的片段自己DIY故事——可以由此亵渎名著或者学习写作(想想就没什么意思)。不出意料的,这本“玩具”惨败了,不是因为人们都很清高,而是普罗大众根本没读过名著,对于名著里的片段和人物没有亵渎的能力。“人们根本分辨不了四流文人和托尔斯泰史诗,哪怕他们有糟蹋的欲望,在他们看来也没什么有趣的东西可供糟蹋。”<请你来写>可以说是莱姆在对现在人的审美水平发泄不满,其实这样的悲观道理不大,同样是“玩具”书,最近的(也是现实中的)《secret garden》卖的就很火,可见<请你来写>失败真的是因为它太无聊了。
<艾萨卡的奥德修>在作者自己的分类里没有明说,归为了“剩下的那些”,在我想来,有可能是第二类小说的提纲和书稿和第三类”假托玩笑的认真思想“的结合体。人类感谢天才吗?什么样的人物算是天才呢?伪书《艾萨卡的奥德修》给出了一种分类方式:三流天才,在现世大多功成名就备受推崇,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也是世界的宠儿;二流天才,在世时通常不被理解,思想超越时代,其成果在死后却会被重新发现,其人也会青史留名。一流天才,不会被任何人所知,不会被任何历史记载,因为他们孑然于历史河流之外,他们的思想自成体系,如果机遇选择了他们,人类的历史会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这种分类方式多少有些主观,把人评为三六九等也颇有些旧士人的封建习气。不论怎样,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实有繁如沙数的天才被埋没,有无数荒芜的道路没有被选择。蒸汽朋克算不算“荒芜的道路”呢?飞艇、差分机、燕尾服和怀表——热闹哄哄又充满美德的未来?如果上世纪在非洲的太阳能研究没有受到战争的干扰,撒哈拉沙漠会不会现今已经是绿洲?如果登月之后美国能够更进一步,如今人类的脚步是否已经第一次踏上了火星的土地?可这些道路人类并没有选择,蒸汽朋克终究只是怀旧和想象,技术不断的进步,老旧事物总会被新生的取代;沙漠没有变成绿洲,反而是更多的绿洲变成沙漠,一战和石油兴起在当时都是无可避免的天下大势,太阳能本身也有其自身的局限;登月的大工程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登月是当时现有能力的极致运用,不能代表人类已经有了走出地球的能力,何况也没有这个需求。总而言之,荒芜的道路之所以荒芜都是有原因的,历史是机遇和潮流共同谱写的诗篇,天才失落与否,不单纯是品级的高低所致,站在荒芜道路上的“第一流天才”,他们的失落仅仅是因为人走不了那么多的道路,人类社会容不下这么多的天才。天才很多,可作为人的集合体的社会是平庸之物,庸人只能走一条路——站在这条路上的一流天才都是幸运儿,他们每一个都拥有自成体系的思想和生来不群的灵魂。而荒芜的道路呢?也许它们风景很美,我们却永远无缘得见,幻想文学的一个用处可能就在于描绘这些我们没走的路吧。莱姆呢?莱姆是一流的天才。
作者自己最不喜欢的篇章应该是下面这篇<你>,在导言里莱姆说:“发明一本坏书,再对它口诛笔伐,是犯贱行为。”书到此处,一条线索已经露头:莱姆想讨论文学创作的自由问题,从一开始的导言<完美的真空>,到<虚无又名后果>、还有<请你来写>、<千兆网络>勉强也算。伪书<你>的作者是个愤青,充满了狂躁和对现实不满,他认为文学就是精神卖淫,毫无自由,作家们要千方百计的讨好读者,就像妓女讨好顾客。这类说法可能很容易打动一些愤世嫉俗的愣子,但明眼人知道这个说法根本没有道理,照他这么说世界上的一切全是卖淫,都是要讨好别人、都是庸俗。可是书就是给人看的,产品就是用来给人使用的,能“讨好”到人对自己难道不是肯定吗?所以就算卖淫也不能说是庸俗低俗的,市场关系怎么会庸俗呢?毕竟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啊!庸俗的是人,不是关系。伪书的作者不懂道理,把矛头对准了他的“顾客”们,也就是说,开喷了。莱姆自己说了,这根本不奏效,因为如果话是对所有人说的,等于对没有人说,你喷了所有人,等于没有喷人。想靠打破“叙事”来实现文字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自由的文字就是不写——<虚无又名后果>就是这么来的。作为一个莱姆自己树的“稻草人”,<你>打起来还是很带感的,可以想见莱姆自己肯定有某一时刻非常想喷人,要不也不会有<请你来写>了。和伪书作者不一样,莱姆清楚自由不能靠喷人得来——那么也许打稻草人是个好选择?《完美的真空》可能就是莱姆所能想到最自由的文字。
<人精有限公司>——总有东西是钱买不来的。要是所有东西都能用钱买呢?这样一天如果到来会是怎样一番情景?真实的情感怎么买?某些几率性的事件怎么买?别担心,一切都有人精有限公司考虑好了:一切都能买,就算是最真实的感情。公司会把信息输入超级计算机,计算机会进行“布局”,保证获得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的。这样的设定看起来没啥新奇的,却也不过是更进一步的《美丽新世界》罢了。<人精有限公司>没有停在一般人止步的地方:公司并不是垄断寡头,它还有两个竞争者。如果不同公司接受了相反或冲突的订单,它们的计算机就会暗中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斗法。这还不算,小说最大的包袱还有待揭发:其实三家公司的计算机订单都被互相控制渗透了,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异格局,这样一来,三家公司从聘用员工到决策行为也都是计算机之间间谍战的结果,变成了计算机控制公司,而非公司控制计算机。这三家的计算机在斗法中反而成了整体,事无巨细的精确掌控着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连某个人的某一个瞬间的想法都是如此。如果写成正常的小说,可以想见<人精有限公司>会成为和《1984》、《美丽新世界》并驾齐驱的经典,比之二者其更胜之处在于:《1984》,《美丽新世界》多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讨论反乌托邦极权社会,<人精有限公司>带有控制论的思想,还有幽默感。
接下来的几篇在作者自己看来,都是作者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想法,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通过寻常方式表达。<文明算作错误>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章。它的思想对我来说如喝了一罐烈酒,那些自己思考过但零碎模糊无法形成完备表达的想法、有些惊世骇俗而难以和别人谈论的想法、由于知识欠缺不是很深入的想法,都在<文明算作错误>里得到了深刻清晰、富有美学价值的表达。若我心中有只细嗅蔷薇的猛虎,它肯定在喊着“文明算作错误”。<文明算作错误>的主要思想是:人们现在处在过度阶段,从自然进化走向自我创造,要走这一步,必须抛弃陈旧错误的文化观念和道德束缚。莱姆在文中把伪作者和叔本华对比,和哲学史上发生的事情一样,叔本华的思想内核产生出了尼采。尼采的话语震耳发聩:“上帝死了,大地属于超人。”“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而莱姆说:“人类的案子正要递交到更高级的法院。”人类如今处在绳索末端,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惊恐的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已被视为累赘、天经地义的准则可以看成愚昧。人类惴惴不安,进化却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迫近了大变革的前夜,把视野放远一些也许有助于缓解恐惧:从地球产生生命到人类,漫长而深刻的变革其实一刻也没有停过,但它们多在生物没有自我意识的时期,所以人类浑然不觉。从大分子到猿猴的路途远比从人类到超人的路艰难,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会淡然的迎接它,还在心底默默对自己说:“文明算作错误”。
<不可能的生命与不可能的未来>在第三类文章里是最有趣的,读起来最好玩,它是讨论概率论的。它举了例子说明世界成为现在的样子可能性是多么小,按概率论的方法计算,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然而它实际上却发生了,由此得出结论,我们都是中彩票的人吗?和真正的彩票有很大区别在于,真正的彩票能看见落败的错误彩票,但现实世界只有中了彩票的才能存在,其他一律看不见,所以要说现实从概率上讲不可能是没意义的。从我个人的理解看,概率论确实不是科学——是数学模型。扔硬币正面朝上概率是二分之一,但如果事先测量好了力度角度等等东西,正面的“概率”可能就是百分之百。概率只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事件可能性的估计,这种估计可以通过过往数据也可以是理性分析,用概率来说事有些情况是有意义的——在我们只能依靠概率的情况下。类似“如果不是某天的小概率事件,我永远不会认识你,现在也不是这样”这类话没意义,因为如果你去了解当时更多情况,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而是因为某种关系是必然的,不过你不知道而已以为它的随机的,世上哪里有真正随机的东西呢?是高能物理学吗?我不懂得那个,反正宏观的事件有因有果,就算是混沌的非线性系统也只是人们无法把握和预测它,它本身的状态是取决于上一秒的状态的,也就是说是不“随机”的。这么说来,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也没有真正的随机。那么,这算是为决定论辩护吗?大概是吧。
<恕不伺候>是全书最难懂的一篇,或许因为关于上帝的哲学讨论太西方了,缺少文化背景的话不好理解。它讲的是人制造了一个电子的赛博空间(虽然《完美的真空》成书那时候还没有赛博空间的说法),其中存在着“电子人”。文章主要就是这些“电子人”之间关于世界和上帝的本体论哲学讨论,其实电子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和“电子人”的存在情形没什么不同。<恕不伺候>不像后世的赛博庞克作品,更像神话故事。
“最后,是头等重要的<宇宙创始新论>。”莱姆把自己最钟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了最后。评论最重要的东西之前,我也要谨慎一点,先把我自己理解的一点背景知识梳理出来:对于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大问题,主要有针锋相对的两个派别,无神论和神创论;无神论不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的存在;神创论觉得是上帝或者神创造了世界。莱姆提出了“宇宙创始新论”:宇宙博弈论。宇宙博弈论的主要观点如下:世界确实没有神,但有造物主群;造物主群是宇宙的第一代文明,它们的生存领域或许有着各不相同的物理规律;物理规律不是不可改变的;如今的宇宙物理规律处处相同,这是博弈稳定策略的结果(宇宙的社会学决定了宇宙的物理学)。他自知,这类言论在科学界的眼里是旁门左道和异端邪说,要是写成文学作品又一定得要大篇幅,这两者他都嫌麻烦,于是把它加入了《完美的真空》。提到大篇幅,熟悉科幻作品的人会发现,宇宙创始新论和刘慈欣的“三与三十万综合症”相似度甚高,不知大刘是否读过莱姆的作品而受了他启发,这个想法支撑起了《三体3》的主线和内核。<宇宙创始新论>用细菌群落和培养基打比方:不同的细菌群落会互相影响,从而改变了整个生态,下一代的菌群是被它们改变过的环境的产物。看起来有些道理,证据何在呢(虽然神创论都不讲证据)?证据没有,但我们有现状可以推测,使用博弈理论中的“逆向归纳法”进行猜测:切入点是第四个主要观点“如今的宇宙物理规律处处相同,这是博弈稳定策略的结果”,如今物理规律处处相同是事实,那么如果宇宙博弈论是真实情况,那么这是一个ESS(进化稳定策略),身为稳定策略,它一定有一些表现它稳定的地方。继续推论,“造物主群”是博弈的玩家,它们做出的稳定策略肯定是对于自身而言的,所以这说明了策略一旦是“进化稳定”的,别的策略就做不到入侵它,换句话说,结果必然使新产生的玩家不能对造物主群造成威胁。莱姆接着说,光速很慢,所以信息传递慢,导致新玩家不能互相结盟;物体不能超过光速,所以新玩家的探索和向外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阻碍;这些导致了一个“沉默的宇宙”。观点很吸引人,问题是光速不能超过,信息传递慢都是技术问题,万一哪一天研究出了超光速的技术也说不定,由此来说明宇宙在博弈中有些牵强。莱姆通过一个更激进的代言人解答这个他自己没说出来的疑惑:科学发现的过程其实不是在发现自然法则,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改变自然法则,发展到越高级的文明越能改变游戏规则——直到打破了旧博弈的平衡,这时博弈重新开始,一切循环往复,作为新玩家的一员,在大图景中“我们只能窥探到最细微的一斑”。
莱姆于06年去世,世间少了一个幽默而深邃的心灵,只希望其人其书更多被引进和翻译,毕竟以后他的鬼才只有在过去的文字中才可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