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做好放手的准备—Leo鉴书190

最近几年常看关于死亡的书,不断磨砺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客观地讲,本书是符合我读之前的预期的,应该讲的都讲到了,要知道这个标准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上要算是高的了。
首先,我对书名的翻译有不同看法。作者在本书最后一部分译者后记的倒数第二段也提到这个问题。Being Mortal直译是“凡人皆有一死”,作者曾考虑翻译成“身为凡人”,后来反复权衡用了现在的名字。书里明显还有一层意思是: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傲慢,越来越认为自己可以逾越生命的规律,越来越觉得自己并非“凡人”。这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综合成绩处于全年级前5%是一个道理。个人感觉“身为凡人皆有一死”挺合适,但叫这个估计书就没法卖了。无论如何,都应该学会尊重,尤其是对生命规律的,医疗只能延长老年时间而已。
其次,做好放手的生理与心理准备。“不伤害”是几千年前希波克拉底提出来的,近几年才真正在医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病人虽然得以延续生命,但是生活的质量永远不可挽回的下降了,永远没法恢复原有的水平。要活得长,还是要活得有质量?这个问题每个人答案,每个年龄段的答案估计都不一样。回答什么都成,重点在于做好准备。我已年近40岁,数次跟老婆说:“万一有问题,不要过度治疗。让我安静的走。”
第三,认真的思考死亡,才能活得更好。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他自己父亲的故事,父亲的意愿和决定。一次父亲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马上满是戒备。他希望自己不受太多罪的死在家里。之后就强烈要求出院。在全家人和父亲都做好准备之后,他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在Ted上听了阿曼达·班内特“我们需要一个关于死亡的英雄叙事”,其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充满尊严的告别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
这个书评太沉重了,讲个故事吧。一个中国医生抢救病人间歇时走出手术室,病人的孙子紧紧抓住医生的手满眼希望地说:“医生!!!你要像打一场仗一样救活我奶奶,要打一场胜仗!”
他奶奶那年97了……
也许有必要把死亡当成是旅途的一段路,而不是应该永远拒之门外不受欢迎的客人。拥有面对死亡的正确的态度是顺利走完一生的开始。
首先,我对书名的翻译有不同看法。作者在本书最后一部分译者后记的倒数第二段也提到这个问题。Being Mortal直译是“凡人皆有一死”,作者曾考虑翻译成“身为凡人”,后来反复权衡用了现在的名字。书里明显还有一层意思是: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傲慢,越来越认为自己可以逾越生命的规律,越来越觉得自己并非“凡人”。这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综合成绩处于全年级前5%是一个道理。个人感觉“身为凡人皆有一死”挺合适,但叫这个估计书就没法卖了。无论如何,都应该学会尊重,尤其是对生命规律的,医疗只能延长老年时间而已。
其次,做好放手的生理与心理准备。“不伤害”是几千年前希波克拉底提出来的,近几年才真正在医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病人虽然得以延续生命,但是生活的质量永远不可挽回的下降了,永远没法恢复原有的水平。要活得长,还是要活得有质量?这个问题每个人答案,每个年龄段的答案估计都不一样。回答什么都成,重点在于做好准备。我已年近40岁,数次跟老婆说:“万一有问题,不要过度治疗。让我安静的走。”
第三,认真的思考死亡,才能活得更好。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他自己父亲的故事,父亲的意愿和决定。一次父亲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马上满是戒备。他希望自己不受太多罪的死在家里。之后就强烈要求出院。在全家人和父亲都做好准备之后,他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在Ted上听了阿曼达·班内特“我们需要一个关于死亡的英雄叙事”,其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充满尊严的告别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
这个书评太沉重了,讲个故事吧。一个中国医生抢救病人间歇时走出手术室,病人的孙子紧紧抓住医生的手满眼希望地说:“医生!!!你要像打一场仗一样救活我奶奶,要打一场胜仗!”
他奶奶那年97了……
也许有必要把死亡当成是旅途的一段路,而不是应该永远拒之门外不受欢迎的客人。拥有面对死亡的正确的态度是顺利走完一生的开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