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翻書:辛德勇《製造漢武帝》

這本是一篇論文。只不過“辛偶”太能寫,常常一兩篇文章就成了一本書。
去年作者就已經將本文放在了微博上,下載過pdf,卻沒有耐心在電腦上讀完這篇長文,竟等到了這本書。出於對於司馬溫公的興趣,趕緊一讀為快。
本書的主題,是在否定漢武帝的“晚年定論”,即《輪台罪己詔》非政治路線轉變,而只是對局部戰役之反思;漢武帝晚年改弦易轍的形象是司馬光塑造出來的。而其背後的主旨,則在於對於《資治通鑒》以及其他一切傳統典籍的批判性使用。就此主旨而言,對今天之歷史研究實有極大之提示作用。雖然今人多“知道”此點,但在具體論證過程中未能貫徹始終則比比皆是。就此點而言,此書藉被視作考證精審、信而有征的《資治通鑒》爲批判對象,即具有振聾發聵之聲。
對於漢武帝晚年是否對早年之政策有過徹底性的反思與根本性之轉變,因未曾涉獵相關史料,不敢置喙。惟對於作者在論證之中的一些細節,不能不有點小疑問。謹條列如下,以爲筆記,已見他人所已言及者則不舉。
本書開首即引《通鑑》載武帝自責“所爲狂悖”、“向時愚惑”之語,以爲背於常理,且引清人易佩紳總結,反證皇帝不會如此自斥,其說不可信。此邏輯未必成立,後人所視大背“常理”之事,在當時未必不可能發生,似不可以後律古。
第67頁言即便太子被廢,兩漢時亦無擅殺廢太子之事,注則引趙翼“東漢廢太子皆保全”條。此當西漢中期,豈可以東京事說西京?而劉據之前有廢太子劉榮,遭逼迫自殺,則劉據若被廢,實有被迫自殺之可能。如是則又豈可言石德全爲自己考慮?
隨後幾頁引清人之評石德,皆以後世之君臣觀念、“道德”觀念評判漢人之行爲,失去歷史背景之論,似不可用以推論漢人之道德水平。
70頁言本始元年謚劉據爲“戾”,但當時實爲霍光攝政,宣帝小心翼翼,戰戰兢兢,此未必可反映其內心真實想法。這從尊崇乃父之制亦可看出。本始元年,“父母比诸侯王国,为悼园,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二百家,戾夫人园守冢三十家。”而至霍光死且其勢力被清理之後之元康元年,則正式尊悼园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益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奉明县(歐陽脩《濮議》以爲僭天子之制)。尊戾夫人为戾后,置园,与戾园各满三百家。兩者制度可謂懸隔天壤。又由於事實上戾太子起兵作亂,宣帝爲表明自身繼位之合法性,亦無法公開否定漢武帝。而後來經石渠閣會議,《穀粱》在宣帝的支持下被立爲博士,略引史料如下:
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為《穀梁》者,莫及千秋。上鴖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徴江公孫為博士。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乃徴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嵗,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内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慶、姓皆為博士。
由此即可見宣帝精心準備,經十年籌劃而立《穀粱》,實際針對的正是武帝時五經博士之《公羊》家,在隱微之處反對武帝。則亦不可言宣帝完全繼承了武帝之政策。
對於劉據之問《穀粱》,作者特揭隱公、桓公身份地位問題,而認爲《穀粱》對“諸侯不再娶”、“兄弟長幼之序”的理解,正予劉據當時存於心頭之急迫問題以經典解答。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是,無論是劉據應當繼位還是劉弗陵繼位,都是對於“天子”的繼承,那麼便似不當以“諸侯之制”來作爲依據。不知西漢時可有以“諸侯之制”來指導天子行爲之事?
第86頁言“走馬燈似地變換的后位”,考當漢武帝之時,漢惟景帝廢薄后而立王后,武帝廢陳后而立衛后,並未如“走馬燈”一般。且所廢二后均無子。若考祖制,高帝雖愛戚夫人,而終不能廢呂后,則有子之皇后,未必很容易廢掉。即從當日來看漢家故事,有子之后從未被廢。
以上數條,可見作者多據後世之說以立論,頗有不可作證者。蟻穴雖小,於千里長堤恐亦不無影響吧。一失之見,容或諒之。
2015年10月31日凌晨草
去年作者就已經將本文放在了微博上,下載過pdf,卻沒有耐心在電腦上讀完這篇長文,竟等到了這本書。出於對於司馬溫公的興趣,趕緊一讀為快。
本書的主題,是在否定漢武帝的“晚年定論”,即《輪台罪己詔》非政治路線轉變,而只是對局部戰役之反思;漢武帝晚年改弦易轍的形象是司馬光塑造出來的。而其背後的主旨,則在於對於《資治通鑒》以及其他一切傳統典籍的批判性使用。就此主旨而言,對今天之歷史研究實有極大之提示作用。雖然今人多“知道”此點,但在具體論證過程中未能貫徹始終則比比皆是。就此點而言,此書藉被視作考證精審、信而有征的《資治通鑒》爲批判對象,即具有振聾發聵之聲。
對於漢武帝晚年是否對早年之政策有過徹底性的反思與根本性之轉變,因未曾涉獵相關史料,不敢置喙。惟對於作者在論證之中的一些細節,不能不有點小疑問。謹條列如下,以爲筆記,已見他人所已言及者則不舉。
本書開首即引《通鑑》載武帝自責“所爲狂悖”、“向時愚惑”之語,以爲背於常理,且引清人易佩紳總結,反證皇帝不會如此自斥,其說不可信。此邏輯未必成立,後人所視大背“常理”之事,在當時未必不可能發生,似不可以後律古。
第67頁言即便太子被廢,兩漢時亦無擅殺廢太子之事,注則引趙翼“東漢廢太子皆保全”條。此當西漢中期,豈可以東京事說西京?而劉據之前有廢太子劉榮,遭逼迫自殺,則劉據若被廢,實有被迫自殺之可能。如是則又豈可言石德全爲自己考慮?
隨後幾頁引清人之評石德,皆以後世之君臣觀念、“道德”觀念評判漢人之行爲,失去歷史背景之論,似不可用以推論漢人之道德水平。
70頁言本始元年謚劉據爲“戾”,但當時實爲霍光攝政,宣帝小心翼翼,戰戰兢兢,此未必可反映其內心真實想法。這從尊崇乃父之制亦可看出。本始元年,“父母比诸侯王国,为悼园,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二百家,戾夫人园守冢三十家。”而至霍光死且其勢力被清理之後之元康元年,則正式尊悼园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益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奉明县(歐陽脩《濮議》以爲僭天子之制)。尊戾夫人为戾后,置园,与戾园各满三百家。兩者制度可謂懸隔天壤。又由於事實上戾太子起兵作亂,宣帝爲表明自身繼位之合法性,亦無法公開否定漢武帝。而後來經石渠閣會議,《穀粱》在宣帝的支持下被立爲博士,略引史料如下:
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為《穀梁》者,莫及千秋。上鴖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徴江公孫為博士。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乃徴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嵗,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内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慶、姓皆為博士。
由此即可見宣帝精心準備,經十年籌劃而立《穀粱》,實際針對的正是武帝時五經博士之《公羊》家,在隱微之處反對武帝。則亦不可言宣帝完全繼承了武帝之政策。
對於劉據之問《穀粱》,作者特揭隱公、桓公身份地位問題,而認爲《穀粱》對“諸侯不再娶”、“兄弟長幼之序”的理解,正予劉據當時存於心頭之急迫問題以經典解答。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是,無論是劉據應當繼位還是劉弗陵繼位,都是對於“天子”的繼承,那麼便似不當以“諸侯之制”來作爲依據。不知西漢時可有以“諸侯之制”來指導天子行爲之事?
第86頁言“走馬燈似地變換的后位”,考當漢武帝之時,漢惟景帝廢薄后而立王后,武帝廢陳后而立衛后,並未如“走馬燈”一般。且所廢二后均無子。若考祖制,高帝雖愛戚夫人,而終不能廢呂后,則有子之皇后,未必很容易廢掉。即從當日來看漢家故事,有子之后從未被廢。
以上數條,可見作者多據後世之說以立論,頗有不可作證者。蟻穴雖小,於千里長堤恐亦不無影響吧。一失之見,容或諒之。
2015年10月31日凌晨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