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之痛
——读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虽说如此,但梦被惊醒,很多时候由不得做梦的人,因而痛苦就无法避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在其传世之作《人鼠之间》中,即讲述了一个梦被惊醒的“悲剧”故事。于此之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梦想者的尊重,对命运的无奈,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批判。
小说讲述了两个相依为命的流浪农业工人的命运——莱尼和乔治。他们没有亲人,来到异乡农场谋生。他们梦想着通过勤劳工作,攒钱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养几只兔子,过着不用看人脸色的生活。然而,命运似乎在和它们开个一个玩笑。在梦想似乎唾手可得的时候,莱尼意外犯错而受惩罚。乔治不得不面对现实,站在遥不可及的梦想的阴影里,孤立无助。
作家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怜的人。”事实上,有梦想而实现不了的人,则更为可怜,因为梦想的破灭必然带来内心的挣扎。而这种挣扎之后的沉寂和孤独,正是《人鼠之间》最为动人之处。事实上,小说中的多数农民,不管老清洁工还是残疾的马厩管理员,起初并不可怜,都曾怀揣梦想。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想要一块地,不用太大,只要是属于他自己就行。”梦虽卑微,但闪烁着动人的微光。然而,这些梦想无一不是破碎了。他们卖力气挣钱,然后在酒精和妓院中消磨意志,生活在无望生活的深渊中。所以,当莱尼和乔治带着“买一块地,养几只兔子”想法来到农场,对于心如死灰的众农民而言无异于是“疯子”,是“异类”。
小说最成功之处,塑造了莱尼和乔治这一对组合。莱尼身强力壮,智力低下;乔治身材矮小,谨小慎微。从某种程度来讲,莱尼和乔治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是关于梦想与现实的隐喻,正如书中所说“咱们不一样!因为我有你来照顾我,你有我来照顾你”。莱尼简单、纯真,与社会格格不入,为“聪明人”所轻视,正如人的梦想。而乔治个子虽小,但阅历丰富,处事老到,本可以挣钱喝酒招妓,但因为莱尼,他的生活充满了意义,人格光辉闪耀。然而,在每个人都想有一块地,每个人的梦想都破灭的时代,现实还是碾碎了梦想,孤独成为时代农民的必然。正如爱看书的马厩管理员卡克鲁斯哲言般说到:“我见过太多脑袋里装着一片地的人。从来没人真正得到过。”
《人鼠之间》书名引自彭斯的诗句:“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难免意外/只剩下痛苦和悲伤/代替了快乐的希望。”据说,在1937年,斯坦贝克曾跟随一群来自俄克拉亥马州的农民流浪到西部加州,路上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动,并促使他写下这样一个饱含深情与无奈的故事。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土地兼并成风并以机械化耕种,大批农民因此拖儿带女、离乡流浪,去能靠力气吃饱饭的西部谋生。此时,正值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的勃兴,虽说斯坦贝克未和海明威等人一样参加过欧洲一战,但写于经济危机的阴影下的《人鼠之间》,同样表现出的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让我们可以闻出“虚无”的时代主题。
《人鼠之间》中乔治的梦终究还是被惊醒了,幻灭了。不难想象,曾寄望于莱尼和乔治梦想实现的农业工人,将再次遭受心灵的打击。然而,梦醒之后怎么办?斯坦贝克敏锐地观察到美国大地上的悲剧,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是“喝一杯”麻痹自己,还是继续寻找心中那“一块地”?大概这就是《人鼠之间》几十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虽说如此,但梦被惊醒,很多时候由不得做梦的人,因而痛苦就无法避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在其传世之作《人鼠之间》中,即讲述了一个梦被惊醒的“悲剧”故事。于此之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梦想者的尊重,对命运的无奈,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批判。
小说讲述了两个相依为命的流浪农业工人的命运——莱尼和乔治。他们没有亲人,来到异乡农场谋生。他们梦想着通过勤劳工作,攒钱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养几只兔子,过着不用看人脸色的生活。然而,命运似乎在和它们开个一个玩笑。在梦想似乎唾手可得的时候,莱尼意外犯错而受惩罚。乔治不得不面对现实,站在遥不可及的梦想的阴影里,孤立无助。
作家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怜的人。”事实上,有梦想而实现不了的人,则更为可怜,因为梦想的破灭必然带来内心的挣扎。而这种挣扎之后的沉寂和孤独,正是《人鼠之间》最为动人之处。事实上,小说中的多数农民,不管老清洁工还是残疾的马厩管理员,起初并不可怜,都曾怀揣梦想。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想要一块地,不用太大,只要是属于他自己就行。”梦虽卑微,但闪烁着动人的微光。然而,这些梦想无一不是破碎了。他们卖力气挣钱,然后在酒精和妓院中消磨意志,生活在无望生活的深渊中。所以,当莱尼和乔治带着“买一块地,养几只兔子”想法来到农场,对于心如死灰的众农民而言无异于是“疯子”,是“异类”。
小说最成功之处,塑造了莱尼和乔治这一对组合。莱尼身强力壮,智力低下;乔治身材矮小,谨小慎微。从某种程度来讲,莱尼和乔治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是关于梦想与现实的隐喻,正如书中所说“咱们不一样!因为我有你来照顾我,你有我来照顾你”。莱尼简单、纯真,与社会格格不入,为“聪明人”所轻视,正如人的梦想。而乔治个子虽小,但阅历丰富,处事老到,本可以挣钱喝酒招妓,但因为莱尼,他的生活充满了意义,人格光辉闪耀。然而,在每个人都想有一块地,每个人的梦想都破灭的时代,现实还是碾碎了梦想,孤独成为时代农民的必然。正如爱看书的马厩管理员卡克鲁斯哲言般说到:“我见过太多脑袋里装着一片地的人。从来没人真正得到过。”
《人鼠之间》书名引自彭斯的诗句:“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难免意外/只剩下痛苦和悲伤/代替了快乐的希望。”据说,在1937年,斯坦贝克曾跟随一群来自俄克拉亥马州的农民流浪到西部加州,路上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动,并促使他写下这样一个饱含深情与无奈的故事。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土地兼并成风并以机械化耕种,大批农民因此拖儿带女、离乡流浪,去能靠力气吃饱饭的西部谋生。此时,正值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的勃兴,虽说斯坦贝克未和海明威等人一样参加过欧洲一战,但写于经济危机的阴影下的《人鼠之间》,同样表现出的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让我们可以闻出“虚无”的时代主题。
《人鼠之间》中乔治的梦终究还是被惊醒了,幻灭了。不难想象,曾寄望于莱尼和乔治梦想实现的农业工人,将再次遭受心灵的打击。然而,梦醒之后怎么办?斯坦贝克敏锐地观察到美国大地上的悲剧,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是“喝一杯”麻痹自己,还是继续寻找心中那“一块地”?大概这就是《人鼠之间》几十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