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下岗潮

第一次看吴晓波的文字,看过之后有很多的感慨。
首先觉得他是个很厉害的人,懂很多经济、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我要加强学习的领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只有自己先优秀了,才能接触更多优秀的人,最后才能生活在精英圈。
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普罗大众还在以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对金钱和物质穷追不舍的时候,很多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中产阶层开始了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让人们的追求变得单一,在追求财富和获取利益的道路上,浮躁弥漫整个社会,很多人抛弃了传统的道德,不再以真善美为底线,诚信、坚持、付出等传统美德在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不再被坚守。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很多人的命运被一个决定、一个政策所左右,天堂和地狱都在一瞬间。
回望过去: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下岗潮
下岗潮解释:
下岗职工问题最早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当时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有的叫“放长假”“两不找”等等。90年代中后期,下岗职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突显,并且引起社会各方面普通的广泛关注。下岗职工问题集中在这个时期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
2.其历史根源在于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3.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直接后果。
4.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
5.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出现职工大量下岗的现象,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综合结果,也是在现有国情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这个过程,国有企业就无法摆脱困难,更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长远看,随着改革深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相应调整与流动也会经常发生,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下岗分流虽然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实这些下岗的工人中,大多数都是老实巴交的、真正意义上的、被国家所教导灌输的那种合格的社会主义工人,勤勤恳恳几十年,听国家指挥,你一句话,不给人家饭吃了,都是人,两口子要吃饭,孩子要上学,父母要照顾,你让他们怎么办?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欺骗,国家毁掉的是他们的青春和人生。
下岗潮反馈: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本质上就是政府不兑现承诺,失信。
好像很多年轻人不太理解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40年后你六十岁,政府宣布社保系统不堪重负,我们国家不玩社保了,之前你买的社保,按定期利率+本金退给你,并动用所有媒体机器进行宣传,你会怎么想?当年的下岗大概就等同于这个。
对,你也会说这不可能发生,社保是政府承诺了的,而且宣传了这么多年,那时候的年轻人兴许会跟你说:活该你年轻的时候不理财,活该你自己不努力学习不上进当了一辈子打工仔。
你看,一个意思,你不能抛弃时代背景去说讨论现象。
在工龄被“买断”后,曾经最红最革命的工人阶级被“国企改制”后的“红色资本家”们一脚踢出大门,他们不再有曾经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更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操着不熟练的手做小本生意,甚至是皮肉生意。而当时的电视里,著名歌星不断深情吟唱——“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
更加豪迈的是某些经济学家,有人说——“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指定老二上大学,老大去打工做苦力供养老二,但由于他们对大家庭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公平!”而一位曾经反对2万亿元划拨社保计划(即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账问题)的著名智囊,在时隔10年后被问及此事时,淡淡地回复了一句“不是都过去了嘛”。
幸运的是,这些“缺口、欠账”都被这个庞大的群体默默承受下来了,而中国以极低的“转型成本”抛开了这些“包袱”,顺利成为了“金砖国家”。
某些人说改革是必然的阵痛,我虽然赞同,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这样的阵痛放在个体身上着实沉重。
可以这么说,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在今天是压在居民头上最沉重负担的问题,对那个时候的工厂职工根本不需要担心。
这样的安定环境,让人丧失危机感。有些人上了二十年的班,一切都在轨道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有序进行,而他不知道的是,外面的世界已经在不断地改变。
对于绝大部分被迫下岗的职工俩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接收自己的单位,也没有自己的住房,孩子的读书也需要安置,总之以前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再来,而这一切,最需要的是钱。
90年代末的中国,有很多人在菜市场晃悠,等着菜贩子把烂菜叶扔掉,捡回家里去。这些人十有八九是下岗职工或者家属。
这不是减员增效,改革体制,一堆高大上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下岗前国企工人是什么。在现在的语境里,这些人是人浮于事,大锅饭,懒虫,部分对,但不仅仅是这样。其实下岗前,工人是一种高福利低工资的待遇。这种待遇,其实是跟国家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工人拿低薪,国家负责工人的一切,包括养老。很多工人原本是东部城市的,为了建设国家来到山沟沟。两代人扎根在这里,可以说工厂是他们的,他们是真正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延迟五年退休让你很不满,你就能理解工人为什么不满,这是一回事,契约被撕毁了。而下岗要比延迟五年退休严重得多,这不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而是欺骗。
更有甚者,对这些人来说,不光是经济冲击,还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冲击,他们曾经是国家的主人,一下子变成国家的负担。那时候,动用了一切宣传机器,对下岗工人进行污名化。你们曾经是国家的蛀虫,现在是你们改过自新的时候了。
很多下岗工人当初就是按 “产业工人” 的路子来培养的,你当好一个齿轮,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专精一个领域,努力工作,拿低薪,国家帮你负担其他的一切(住房、福利、养老、就医、小孩教育等),一个人从18岁开始被纳入到这个轨迹中,努力工作,到了30岁,忽然国家把脸一抹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谁能够转好这个弯儿。
文字资料搜集于网络
首先觉得他是个很厉害的人,懂很多经济、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我要加强学习的领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只有自己先优秀了,才能接触更多优秀的人,最后才能生活在精英圈。
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普罗大众还在以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对金钱和物质穷追不舍的时候,很多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中产阶层开始了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让人们的追求变得单一,在追求财富和获取利益的道路上,浮躁弥漫整个社会,很多人抛弃了传统的道德,不再以真善美为底线,诚信、坚持、付出等传统美德在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不再被坚守。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转型,很多人的命运被一个决定、一个政策所左右,天堂和地狱都在一瞬间。
回望过去: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下岗潮
下岗潮解释:
下岗职工问题最早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当时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有的叫“放长假”“两不找”等等。90年代中后期,下岗职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突显,并且引起社会各方面普通的广泛关注。下岗职工问题集中在这个时期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
2.其历史根源在于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3.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直接后果。
4.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
5.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出现职工大量下岗的现象,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是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综合结果,也是在现有国情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这个过程,国有企业就无法摆脱困难,更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长远看,随着改革深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相应调整与流动也会经常发生,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下岗分流虽然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实这些下岗的工人中,大多数都是老实巴交的、真正意义上的、被国家所教导灌输的那种合格的社会主义工人,勤勤恳恳几十年,听国家指挥,你一句话,不给人家饭吃了,都是人,两口子要吃饭,孩子要上学,父母要照顾,你让他们怎么办?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欺骗,国家毁掉的是他们的青春和人生。
下岗潮反馈: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本质上就是政府不兑现承诺,失信。
好像很多年轻人不太理解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40年后你六十岁,政府宣布社保系统不堪重负,我们国家不玩社保了,之前你买的社保,按定期利率+本金退给你,并动用所有媒体机器进行宣传,你会怎么想?当年的下岗大概就等同于这个。
对,你也会说这不可能发生,社保是政府承诺了的,而且宣传了这么多年,那时候的年轻人兴许会跟你说:活该你年轻的时候不理财,活该你自己不努力学习不上进当了一辈子打工仔。
你看,一个意思,你不能抛弃时代背景去说讨论现象。
在工龄被“买断”后,曾经最红最革命的工人阶级被“国企改制”后的“红色资本家”们一脚踢出大门,他们不再有曾经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更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操着不熟练的手做小本生意,甚至是皮肉生意。而当时的电视里,著名歌星不断深情吟唱——“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
更加豪迈的是某些经济学家,有人说——“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指定老二上大学,老大去打工做苦力供养老二,但由于他们对大家庭有‘群体认同感’,就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公平!”而一位曾经反对2万亿元划拨社保计划(即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账问题)的著名智囊,在时隔10年后被问及此事时,淡淡地回复了一句“不是都过去了嘛”。
幸运的是,这些“缺口、欠账”都被这个庞大的群体默默承受下来了,而中国以极低的“转型成本”抛开了这些“包袱”,顺利成为了“金砖国家”。
某些人说改革是必然的阵痛,我虽然赞同,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这样的阵痛放在个体身上着实沉重。
可以这么说,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在今天是压在居民头上最沉重负担的问题,对那个时候的工厂职工根本不需要担心。
这样的安定环境,让人丧失危机感。有些人上了二十年的班,一切都在轨道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有序进行,而他不知道的是,外面的世界已经在不断地改变。
对于绝大部分被迫下岗的职工俩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接收自己的单位,也没有自己的住房,孩子的读书也需要安置,总之以前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再来,而这一切,最需要的是钱。
90年代末的中国,有很多人在菜市场晃悠,等着菜贩子把烂菜叶扔掉,捡回家里去。这些人十有八九是下岗职工或者家属。
这不是减员增效,改革体制,一堆高大上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下岗前国企工人是什么。在现在的语境里,这些人是人浮于事,大锅饭,懒虫,部分对,但不仅仅是这样。其实下岗前,工人是一种高福利低工资的待遇。这种待遇,其实是跟国家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工人拿低薪,国家负责工人的一切,包括养老。很多工人原本是东部城市的,为了建设国家来到山沟沟。两代人扎根在这里,可以说工厂是他们的,他们是真正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延迟五年退休让你很不满,你就能理解工人为什么不满,这是一回事,契约被撕毁了。而下岗要比延迟五年退休严重得多,这不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而是欺骗。
更有甚者,对这些人来说,不光是经济冲击,还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冲击,他们曾经是国家的主人,一下子变成国家的负担。那时候,动用了一切宣传机器,对下岗工人进行污名化。你们曾经是国家的蛀虫,现在是你们改过自新的时候了。
很多下岗工人当初就是按 “产业工人” 的路子来培养的,你当好一个齿轮,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专精一个领域,努力工作,拿低薪,国家帮你负担其他的一切(住房、福利、养老、就医、小孩教育等),一个人从18岁开始被纳入到这个轨迹中,努力工作,到了30岁,忽然国家把脸一抹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谁能够转好这个弯儿。
文字资料搜集于网络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