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误读原因
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逐渐发展,形成很多平台并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其影响力逐渐随之延伸。可以预想互联网未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增大。
《互联网的误读》一书主要讲了技术对互联网的冲击和互联网的影响,探讨了互联网如何改变社会、互联网的历史、互联网中的政治经济学、互联网的规制、社交网络、互联网与激进政治的关系等。该书通过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总结,并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提出对互联网的误读的分析,结合实例,让人对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与相关理论更加了解。互联网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互联网与社会历史语境
关于互联网的误读,很多偏离了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
很多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很多事件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爆发,并非因为新技术而引发,社会问题尤其如此。比如2010年-2011年阿拉伯世界爆发的一系列政治抗议活动,并非是Twitter/Facebook引起的革命,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原因。抗议的预兆早先已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异见的积累。数十年异见的发酵、高失业率和低就业率,部落冲突、宗教仇恨是变革爆发的重要促发因素。
互联网作为历史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在历史中,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历史进程,并非单一因素会导致社会变革。
同样在民主的发展中,互联网确实提供了平台注入很多民主内容,但仅仅是民主发展的一个因素。而民主也仅仅是政府合法性的一个源头;经济发展、族群关系、神的意志等因素都是维持威权政府的源头。威权政府非但没有因互联网影响其统治,反而把互联网作为宣传工具,并且开始审查互联网。这也充分说明作为历史因素之一的互联网并未对民主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仅仅是民主发展中的一个因素。
互联网在推翻维权政府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有效。但它却是妇女运动提供了工具;推动了妇女的进步。集体性强的群体文化可以产生互联网支持集体身份的结果。互联网与社会的互动是复杂的。而社会对互联网的影响超过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许多寓言没有实现正是因此。
二、互联网中心主义
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气象。但是很多对互联网的误读潜藏着一个假设:互联网技术将使一切气象一新。这些寓言的核心是互联网中心主义。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一切技术的终极版,是颠覆性力量。
互联网确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将互联网看成是神一般的存在,太过夸张。戴明朝老师所说的互联网概念——灵魂无限泛在的技术实现。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细细想来却是将互联网升级到了终极技术力量的高度。但技术发展的历史是我们无法预见的,互联网是否会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是否会出现新的超越互联网的技术,这些都不可知。若是出现新的技术力量超越互联网,那么这个定义也可以适用于那个新技术了。这个互联网的哲学概念便有点偏向互联网中心主义。
互联网发展迅猛,逐渐改造着整个世界。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变革性技术力量也都曾在各方面改造社会,影响历史进程。几世纪前的印刷术的发明到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技术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互联网技术也会像蒸汽机、印刷术一样逐渐边缘化。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若是出现一个终极性技术力量,历史进程如何推进呢?终极性技术力量的预设与历史发展进程相悖。
三、技术的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在考察技术时,经常把人作为考虑中心。
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为人类所用,改造着人们的生活与社会。但技术并不是谁能掌控的。若将互联网技术单独看待,它是着自我生长性,是自主的。互联网技术一代代发展,从1991年万维网的建立,到全球互联网快速普及,再到互联网深入生活方方面面,可以看出互联网有着自身发展的路径。互联网技术发展没有人知道将走向何方,它有着自我生长性。互联网技术是超出人的发明,有着内在的进化逻辑。
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将互联网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但忽略了互联网技术自己客观的发展逻辑。
《互联网的误读》一书主要讲了技术对互联网的冲击和互联网的影响,探讨了互联网如何改变社会、互联网的历史、互联网中的政治经济学、互联网的规制、社交网络、互联网与激进政治的关系等。该书通过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总结,并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提出对互联网的误读的分析,结合实例,让人对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与相关理论更加了解。互联网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互联网的误读》
一、互联网与社会历史语境
关于互联网的误读,很多偏离了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
很多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很多事件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爆发,并非因为新技术而引发,社会问题尤其如此。比如2010年-2011年阿拉伯世界爆发的一系列政治抗议活动,并非是Twitter/Facebook引起的革命,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原因。抗议的预兆早先已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异见的积累。数十年异见的发酵、高失业率和低就业率,部落冲突、宗教仇恨是变革爆发的重要促发因素。
互联网作为历史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在历史中,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历史进程,并非单一因素会导致社会变革。
同样在民主的发展中,互联网确实提供了平台注入很多民主内容,但仅仅是民主发展的一个因素。而民主也仅仅是政府合法性的一个源头;经济发展、族群关系、神的意志等因素都是维持威权政府的源头。威权政府非但没有因互联网影响其统治,反而把互联网作为宣传工具,并且开始审查互联网。这也充分说明作为历史因素之一的互联网并未对民主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仅仅是民主发展中的一个因素。
互联网在推翻维权政府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有效。但它却是妇女运动提供了工具;推动了妇女的进步。集体性强的群体文化可以产生互联网支持集体身份的结果。互联网与社会的互动是复杂的。而社会对互联网的影响超过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许多寓言没有实现正是因此。
二、互联网中心主义
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气象。但是很多对互联网的误读潜藏着一个假设:互联网技术将使一切气象一新。这些寓言的核心是互联网中心主义。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一切技术的终极版,是颠覆性力量。
互联网确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将互联网看成是神一般的存在,太过夸张。戴明朝老师所说的互联网概念——灵魂无限泛在的技术实现。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细细想来却是将互联网升级到了终极技术力量的高度。但技术发展的历史是我们无法预见的,互联网是否会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是否会出现新的超越互联网的技术,这些都不可知。若是出现新的技术力量超越互联网,那么这个定义也可以适用于那个新技术了。这个互联网的哲学概念便有点偏向互联网中心主义。
互联网发展迅猛,逐渐改造着整个世界。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变革性技术力量也都曾在各方面改造社会,影响历史进程。几世纪前的印刷术的发明到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技术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互联网技术也会像蒸汽机、印刷术一样逐渐边缘化。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若是出现一个终极性技术力量,历史进程如何推进呢?终极性技术力量的预设与历史发展进程相悖。
三、技术的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在考察技术时,经常把人作为考虑中心。
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为人类所用,改造着人们的生活与社会。但技术并不是谁能掌控的。若将互联网技术单独看待,它是着自我生长性,是自主的。互联网技术一代代发展,从1991年万维网的建立,到全球互联网快速普及,再到互联网深入生活方方面面,可以看出互联网有着自身发展的路径。互联网技术发展没有人知道将走向何方,它有着自我生长性。互联网技术是超出人的发明,有着内在的进化逻辑。
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将互联网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但忽略了互联网技术自己客观的发展逻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曹喜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