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种魔力,既渡己也渡人
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小时候不爱读书,一年级的期中考试,考到了全班倒数第二的“好成绩”。妈妈来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还在操场上抓蜻蜓,摘月季花呢。
这种没心没肺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三年级。突然有一天发现,以前玩得好的小伙伴都不来我家里玩了,理由是我学习差,人又不勤奋,影响了他们“朋友圈”的质量。我哭着回家找妈妈,妈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有个叫苏洵的人,他小时候很是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
有一年的端午,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午时,夫人来收拾盘碟,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但碟子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细细看过去,旁边的砚台上竟有少许的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着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才能成为宋朝有名的文学家。
这是故事带来的力量——勤奋。
在离高考还有100天的时候,年级主任给我们开动员大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天使去上帝家玩,看到墙角堆着很多礼物,天使问这是怎么回事?上帝说,这些都是人类一直向我祈求的东西,他们为了目标努力奋斗。但等我把礼物准备好,要赠予他们时,他们却已经放弃了。
这是故事带来的力量——坚持。
上大学的时候混社团,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想作出些个人成绩,在简历上填一笔。他们互相试探、猜忌、抵抗和恶言相向,导致社团的信用一落千丈。后来社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地狱的人吃饭,是一群人围着一口大锅,每个人手持一把汤勺,唯一的缺点就是勺柄太长了。握着勺柄的顶端,食物送不到口中,就得挨饿;握着勺柄的底端,顶端就会碰触到其他人,继而争吵、推搡和打架,结果还是挨饿。
他们向上帝告状,表达不满,让上帝给他们以公平的待遇。上帝笑而不语,带着他们在天堂溜达一圈。恰好赶上开饭,地狱的人们带着满腔怒火步入饭厅,看到的一幕却让他们目瞪口呆。天堂的人们饭菜和汤勺与地狱比起来并无二至,但他们却吃得井然有序,津津有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原来,他们用长长的汤勺把食物喂向同伴的口中。
这是故事带来的力量——合作。
我刚毕业时,在一家还算清闲的公司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学习与摸索,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但又下不了决心离开“温水区”(有温水煮青蛙之意)。某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渔夫带两只鸬鹚去江中捕鱼。长尾每天都是开门红选手,所以总是能得到渔夫的首奖。而短尾虽说后来居上,但始终比不过长尾在渔夫心中的地位。
然而有一天,长尾像往常一样开门红,而短尾在江里游荡三次都没有捕捉到鱼,渔夫气的拿杆子戳它,短尾继续痛苦的下江觅鱼。在第四次冒头的时候,带上来一只比往常大两倍有余的猎物。渔夫赶忙解开短尾喉部的绳子,爱怜地抚摸它被戳破的伤口。
短尾斜眯着眼,看到还在一旁沾沾自喜的长尾,强忍着疼痛,扑腾扑腾翅膀,飞向了远方。
这是故事带来的力量——选择。
直白的真相,往往令人畏惧。但蕴含真理的故事,它就像一个调音叉,能让听故事的人,对“真相”产生共鸣。这些都是《故事思维》教给我的。
安妮特·西蒙斯作为一名企业培训师,特长是“化解棘手局面”。作者根据多年的经验,著成这样一本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的《故事思维》。本书以由浅入深、由外及里的写作手法,逐一向我们揭示了故事的力量,如何寻找故事,如何讲好故事,以及故事思维的魔力。
故事的力量
给予我们勤奋、坚持、合作和选择的勇气。
人们总是不愿接受已经被告知的某种“答案”。我们可以用故事加以包装,启发他们,重塑他们,让他们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更好的规划人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复杂世界,故事为王。但是请不要利用故事作为操纵和防御别人的武器。
寻找故事
宋仁宗在闲逛的时候,喜欢悄悄的在皇宫里面四处溜达。某次听到自己的两名侍卫在争吵。侍卫甲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侍卫乙却不认同,他认为,大家都是伺候皇上的人,命运自然是由皇帝决定的。谁也无法说服谁,谁也不服谁。
宋仁宗觉得有趣,恰好原侍卫队长升职,空出来的职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决定给二人一次验证他们想法的机会。他写了两张一样的纸条,密封在小金盒里。让侍卫乙先行一步,错开时间后,侍卫甲再出发。他们需要把小金盒送到内务主管处,纸条上写着“谁先到,谁就是侍卫队长。”
在两名侍卫的必经之路上,又分别安排另两名侍卫与其打招呼。侍卫乙因为遇到熟人,聊的不亦乐乎;而侍卫甲则一心惦记着未完成的任务,匆匆打过招呼后,就继续前往目的地了,直到把小金盒交到主管手中。
这是宋仁宗警醒后世的故事:人如果主观不努力,再好的机会也会失去的。
——从历史着手,寻找故事。
女娃本是炎帝神农氏最宠爱的小女儿,某日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化作一种神鸟,名唤精卫。每天从山上衔来草木和石头,投入东海。
东海恼怒,“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天空中传来精卫鸟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轰隆隆的大笑道。
“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
不死鸟精卫悲啸着,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石投石,永无休止。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表彰此种精神不可磨灭,后世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从神话入手,发现故事。
书中也引用了《学习之旅》中提到的7个寻找故事的方法和切入点。
- 寻找模板。
- 寻找结果。
- 寻找经验教训。
- 寻找有效可用资源。
- 寻找弱点。
- 寻找未来的经验。
- 寻找故事的回忆。
——从书中下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
所谓的好故事,既要能激发别人的兴趣,又能满足故事的真实性还要保证前后的一致性。
仔细回忆,平时与朋友的交流,很少时候是真理与真理的碰撞,更多的是故事与故事间的交流。我们每天都在讲故事,从网上看到的笑话、八卦、新闻,或是身边发生的趣事,结合自己的观点,从我们的口中讲给别人听。
故事内含情感,这种情感激发的力量,远大于所有真理相加所能激发的力量。但多数时候,口头语言只能起到15%的作用,为了让故事直达人心,我们要辅以丰富的身体语言。
例如手势可以作画,表达另一种语言;表情能够传达情感;善用沉默把控故事的节奏,沉默的恰到好处;关注讲故事的语气,让故事散发着令人心仪的味道。
这些在《故事思维》中都有详细的讲述。情感因素比逻辑论证更有影响力,身体语言比口头表达的情感,更易让人产生共鸣。
故事思维的魔力
- 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 尝试改掉批判性思维习惯
- 明白现实从不客观
- 永远敞开心扉
- 讲自己的故事
- 顾及别人,以及他们的想法
约翰·米灵顿·辛格曾说“一部好戏,每字每句都应该令人回味无穷,如坚果般饱满,如苹果版芬芳。”我想说,故事也一样,如疲惫生活中的一剂良药,给现实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