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翅膀的悲伤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度时间让我想起年初看的那本美国作家琼•狄迪恩为了纪念逝世的爱人而写的一本回忆录《奇想之年》,而这本海伦·麦克唐纳的《海伦的苍鹰》,也是因为作者在挚爱的父亲离世以后,为了忘却的纪念,买了一只被叫着梅贝尔的苍鹰,通过训鹰来怀念和度过这段失去亲人的悲痛时期。听上去有点奇怪,一位历史系的女教师居然会对鹰很感兴趣。其实海伦从小就对鸟类特别感兴趣,曾经的梦想是想当一位训鹰人。如果一个人过度悲伤,要么沉浸在痛楚中一蹶不振无法自拔;要么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去,转移自己的痛苦。海伦是后者,她在训练梅贝尔的同时,一直患有轻度的抑郁症。梅贝尔如同她的朋友和家人,她在一步步接近梅贝尔的同时,也在一步步认识到自己,一步步地和悲伤渐行渐远,通过梅贝尔的成长,终于跨出了失去父亲的痛苦过渡期。
海伦在训鹰和观察梅贝尔的同时,书中的记录一直穿插了对于父亲的回忆和怀特对于《苍鹰》一书的见解。这种写法很独特,但也毫无违和感,仿佛我也在读着怀特的那本《苍鹰》,由怀特到海伦,由高斯联想到梅贝尔,时间从前世穿越到今生。怀特和他的高斯在纠葛,由爱生恨,海伦在他的文字里读懂了不一样的怀特,个性敏感却又脆弱。海伦原本想通过怀特或者怀特们,通过先辈们的著作来了解苍鹰,通过怀特了解苍鹰的习性,通过苍鹰来了解怀特。父亲、“我”、苍鹰、怀特这几条线纵贯全文,细腻而执着。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于苍鹰,我一无所知。在海伦的笔下,我开始渐渐喜欢这只叫着梅贝尔的宠物。一开始有点抵触这种驯化的方式,还好梅贝尔并不是怀特训练的高斯,梅贝尔是人工孵化的一只苍鹰。倨傲、凶、敏捷,但是她也有温情脉脉的时刻,闲下来也会和海伦玩纸筒的游戏。
海伦在训练梅贝尔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如意,首先她自己精神和情绪状态不好。虽然她比别人有更多的有关苍鹰的知识,但是她太急功近利了,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梅贝尔显得比她更有耐心。海伦在那段时间有点恐惧外界的社交,想与世隔绝。幸而有梅贝尔,她在放鹰的同时,用鹰的眼光在透视这个世界,也是通过鹰,与同样喜欢鹰的人接触,梅贝尔反而成了海伦的社交工具。这一人一鹰并不需要太多语言,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指令,她瞬间就会消失在森林深处的天际。通过海伦和梅贝尔,书中描写了大量的英国远郊的风土人情,树林、植物和不常见的动物,这仿佛置身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森林王国,尤其是最后邂逅的那一群神秘的鹿群,静谧而安详,让人神往。如果说一开始有点抵触海伦训鹰的行为,到后面通过海伦的眼睛看到她周围的人文和自然,对于她的博学和细致,对于她的特立独行,被其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她对于鹰以及禽类的偏爱,有一股劲儿,驱使她前行着,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眼球。梅贝尔每一次的飞行,在天空掠过,仿佛划开云霞的斑驳的尾翼,仿佛掠过湖面,留下波光闪闪的倒影。
海伦·麦克唐纳真实地记录着有关梅贝尔的一切,以及自己的点点感悟,在这本《海伦的苍鹰》中,没有谁去征服谁,也没有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看这本书的过程犹如在看一部幻灯片,一幕是海伦和梅贝尔,一幕是海伦和父亲,一幕是怀特和他的苍鹰,相互交替穿插着,直到梅贝尔开始长大开始学会飞翔,海伦也渐渐恢复,渐渐走出失去至亲的痛苦。父亲和梅贝尔教会她学会有耐心;怀特以反面的例子,教会海伦走出自我。有时候会把梅贝尔和海伦混为一体,分不清谁是人是鹰。刚开始放鹰的时候,她架着鹰,“目露凶光地盯着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地带着谨慎。到最后,人是人,鹰是鹰。她们有交集,也有不一样的世界。
海伦训鹰是“为了让历史和时间消失”,在有梅贝尔陪伴的这段时期,她确实做到了通过和鹰的独处,消磨时光,暂时忘却一切的忧愁和烦恼,梅贝尔是海伦的避难所,这只小小的生命,却蕴含了巨大的张力,融化着海伦破碎的心。她的眼里只有这只与众不同的鹰,梅贝尔吃什么要去哪里训练,这是她关心的一切。也有一些挫败,甚至和怀特的失意如出一辙。但是梅贝尔不一样,她给了海伦太多的惊喜,海伦每一次没有安全感或者担心梅贝尔再也不会回来的时候,梅贝尔都出乎意外地回到她的身边。海伦不知不觉之中会唱歌给她听,这就像养育一个孩子,有欣喜和幸福,有快乐和自信,梅贝尔飞跃到更远的天空,也把海伦带出了更远的空间。越到最后越能顿悟海伦的性格,她好强、执着、没有安全感,她压抑着需要发泄,这和鹰太像了。当然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训鹰记录,也不是一部梅贝尔的成长史。海伦和梅贝尔走过的捕猎区,还有海伦深夜重温的怀特,怀特的高斯苍鹰和海伦的梅贝尔,怀特和海伦,英国古代的训鹰术和苍鹰的历史,古代的狩猎历史和现代文明致使野生动物的灭绝,这都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难过的时候训一只苍鹰,简直是太酷了。海伦·麦克唐纳的治愈悲伤的方式有点异于常人,通过她的文字,喜欢上了一只叫着梅贝尔的鹰。她的眼神仿佛能透过书中的文字,冲破一切飞到眼前,太耀眼了。海伦的文字有一股力量,缓慢平静地诉说能力,正是这股静水深流的魅力让我惦念书中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