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之中的辛亥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艺巨匠鲁迅通过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愚昧、 麻木、懦弱、自欺的贫苦农民典型——阿Q。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尝试去赏析这部文学巨著是我读《阿Q正传》的初衷。读了之后, 却发现还有另一层收获。 一向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我, 通过这部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面貌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阿Q正传》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章节是《革命》和《不准革命》。在这段故事中,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到了阿Q的村子——未庄。作者为小说设置了“革命” 这样一个激烈动荡的历史环境,让阿Q、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秀才等人物在辛亥革命这一大舞台上进行了形形色色的表演,对他们作了栩栩如生的刻画、同时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状况所表示出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 我一直对辛亥革命感兴趣,但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制度、 驱逐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共和的政府和社会。虽然满清统治被推翻了,但是革命后的社会状况却令人失望,中国仍然处于“旧社会”的状态。首先,中国广大的民众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革命”为何物。封建社会的思想根深蒂固, 以至于未庄的农民把“革命”误解为“改朝换代”或“反清复明”。可这种无知的误解还不是最严重、最危险的:很多人把革命看作一个投机复仇和掠夺的机会。阿Q在故事中就代表着其中的一种典型。他先是觉得“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他觉得他如果参与革命就可以“要什么就是什么,(他)喜欢谁就是谁。”他在土谷祠做的那场梦更是生动地体现出他对革命的幻想:革命后,他想要抢走赵家的元宝和洋钱、秀才妻子的床、钱家的桌椅,还要杀死曾经欺压他的赵太爷、 秀才、假洋鬼子和冒犯过他的小D、王胡。我们可以从此看到阿Q只是因为私心而试图参与起义, 而且革命的目的还带着强烈的复仇情绪。我想,如果他真的成了社会的主人,他是否会变得像赵太爷、秀才等人一样呢?
革命中,也有这么一个群体, 他们本应是革命的对象, 却通过投机革命, 混进了 “革命”的行列:秀才、假洋鬼子、县太爷和把总等旧社会中的掌权者支持革命后,利用“咸与维新”的政策,变为革命的功臣,保持了他们从前的地位、继续了他们的统治:“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到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明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从此可见,革命只是表面上的,当官、掌权的人都还如以前一摸一样。就像在小说以外的全国政治局面上,清朝的北洋军大将军袁世凯,也能够翻脸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鲁迅说他写小说是为了启蒙民众,改造“国民性”。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外部的革命完全不够,无法改变广大民众的落后思想和行为。辛亥革命不仅没有改变阿Q的思维方式,还触发了他的贪婪和复仇情绪。封建的旧政府虽被代替,社会仍然是封建的旧社会。到了社会的底层,“革命”这个理念也变了味。因此, 民主共和的制度和社会秩序未能建立起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对人民思想的影响不是赶走皇帝就可以改变的。因此,鲁迅所呼吁的对“国民性”的改造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在革命后的土地改革中,阿Q、秀才、假洋鬼子式的人物还是层出不穷。就算到了今天,国人对民主制度的认识仍是非常薄弱、局限的。可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造国民性更是任重道远。
《阿Q正传》不仅是汉语文学史上的巨著,它对社会、政治、历史的研究也带来了宝贵的价值。我联想到我正在读的一部英文小说——《黑暗的心》。这部小说不仅在欧美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也是研究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资料。十九世纪初,很多欧洲人觉得殖民主义是在传递光明,给‘蛮荒’的非洲带去文明和发展。可现实是,殖民主义给非洲人带来的只是残害和掠夺。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贡献。革命的目标是崇高的,但它没有完成解救阿Q这样的底层人民的使命, 没有给他们带来人权和尊严, 相反的, 最后阿Q还莫名其妙地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不仅是阿Q个人的悲剧,更是“革命”的悲哀。
《阿Q正传》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章节是《革命》和《不准革命》。在这段故事中,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到了阿Q的村子——未庄。作者为小说设置了“革命” 这样一个激烈动荡的历史环境,让阿Q、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秀才等人物在辛亥革命这一大舞台上进行了形形色色的表演,对他们作了栩栩如生的刻画、同时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状况所表示出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 我一直对辛亥革命感兴趣,但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封建制度、 驱逐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共和的政府和社会。虽然满清统治被推翻了,但是革命后的社会状况却令人失望,中国仍然处于“旧社会”的状态。首先,中国广大的民众中很多人都不知道“革命”为何物。封建社会的思想根深蒂固, 以至于未庄的农民把“革命”误解为“改朝换代”或“反清复明”。可这种无知的误解还不是最严重、最危险的:很多人把革命看作一个投机复仇和掠夺的机会。阿Q在故事中就代表着其中的一种典型。他先是觉得“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他觉得他如果参与革命就可以“要什么就是什么,(他)喜欢谁就是谁。”他在土谷祠做的那场梦更是生动地体现出他对革命的幻想:革命后,他想要抢走赵家的元宝和洋钱、秀才妻子的床、钱家的桌椅,还要杀死曾经欺压他的赵太爷、 秀才、假洋鬼子和冒犯过他的小D、王胡。我们可以从此看到阿Q只是因为私心而试图参与起义, 而且革命的目的还带着强烈的复仇情绪。我想,如果他真的成了社会的主人,他是否会变得像赵太爷、秀才等人一样呢?
革命中,也有这么一个群体, 他们本应是革命的对象, 却通过投机革命, 混进了 “革命”的行列:秀才、假洋鬼子、县太爷和把总等旧社会中的掌权者支持革命后,利用“咸与维新”的政策,变为革命的功臣,保持了他们从前的地位、继续了他们的统治:“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到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明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从此可见,革命只是表面上的,当官、掌权的人都还如以前一摸一样。就像在小说以外的全国政治局面上,清朝的北洋军大将军袁世凯,也能够翻脸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鲁迅说他写小说是为了启蒙民众,改造“国民性”。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外部的革命完全不够,无法改变广大民众的落后思想和行为。辛亥革命不仅没有改变阿Q的思维方式,还触发了他的贪婪和复仇情绪。封建的旧政府虽被代替,社会仍然是封建的旧社会。到了社会的底层,“革命”这个理念也变了味。因此, 民主共和的制度和社会秩序未能建立起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对人民思想的影响不是赶走皇帝就可以改变的。因此,鲁迅所呼吁的对“国民性”的改造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在革命后的土地改革中,阿Q、秀才、假洋鬼子式的人物还是层出不穷。就算到了今天,国人对民主制度的认识仍是非常薄弱、局限的。可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造国民性更是任重道远。
《阿Q正传》不仅是汉语文学史上的巨著,它对社会、政治、历史的研究也带来了宝贵的价值。我联想到我正在读的一部英文小说——《黑暗的心》。这部小说不仅在欧美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也是研究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资料。十九世纪初,很多欧洲人觉得殖民主义是在传递光明,给‘蛮荒’的非洲带去文明和发展。可现实是,殖民主义给非洲人带来的只是残害和掠夺。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贡献。革命的目标是崇高的,但它没有完成解救阿Q这样的底层人民的使命, 没有给他们带来人权和尊严, 相反的, 最后阿Q还莫名其妙地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不仅是阿Q个人的悲剧,更是“革命”的悲哀。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小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