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为什么逃避?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在该书中阐述了两战时期社会政治现象,并利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来讲解孤独与自由的联系及逃避自由的心理。作者文中逃避的自由是属于“积极自由”(即人自由地发展)。作者写此书时处于二战时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在当时民主自由的欧洲国家产生,并吸收了许多民众。这种现象是整个社会严重的问题。在获得了对于当时人的心理精神分析,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我认为,自由就是一种本能地选择。自由是需要勇气的,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正如书中所写,这个代价就是心灵的孤独。弗洛姆所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是那时的西欧及现今中国所共有的问题。如书中p.161中所描述,教育的不自由,遏制学生思想,造成了感觉和思想缺乏创造性。这与当今中国所提出的创新,素质教育不是不谋而合吗?学生从小学甚至早期教育就开始接受填鸭式的学习。试问这样的学生知道有选择吗?学生依靠这老师范大学,用统一的格式、同一的方法解答,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思考方式。学生们自身就无法独立思考,培养自身健全的个性,只能人云亦云。在获得相对完善的消极自由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遂步地去安于常态(因为富个性的解答会使得你的学习及升学方面造成影响)。即便你的问题上的看法与其他不同,但是又有几个人站出来呢? 富有青春活力的青年都如尚且如此,那中年人呢?全社会呢?毋庸置疑中国在一些方面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真正的创“新”在哪呢? 作者题目为“逃避自由”,那自由是什么?作者理解的自由又是什么?正如p24作者写出“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与“自由的鸿沟”越来越大,人挣脱了束缚自由的纽带,但又没有积极实现自由和个性的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失衡在欧洲的结果便是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对权威的崇拜。也正是人们为什么生活空虚的根源,选择回归社会的人他们失去了自我,但换来的确是思想上的行尸走肉。只有做个真正的自己,勇于并善于思考,才不会为人云亦云,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读完这本书后,我们更要通过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接,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如书中所写任何退缩、放弃自由试图消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永远无法融入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