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传统,洗心悟性

何谓传统?
传统既为世代相传。相传下来的无论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都是传统。而这些传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可以说,传统体现了一种传递和承接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比如一些迂腐、落后的传统,那些代表着奴役与不公的阶级传统,似乎也悄无声息的就被历史所抛弃。
《传统十讲》这本书,自然是讲传统的,书中的内容包含了传统文化、经济、体制、大小共同体建设等内容,但相较于市面上讲解传统的书籍,《传统十讲》的理论性更强,不同于以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铺开陈述的写法。
十讲其实是收录了十篇作者秦晖的论文内容,每一讲是他对一个传统主题研究的陈述,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
说到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作者秦晖,一个对历史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教授,擅长比较研究的方法,所以由他所著的历史内容,也带有浓厚的秦氏色彩。
秦晖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合把我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
我们很少在一本关于传统书籍,或者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中,会看到这么多的反叛和跳脱,比如“大小共同体本位”的阐述与研究,不满“宗族神话”等现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十讲》为我们另开辟了一方天地,提供了一片有关传统研究的新空间。
本书的核心最主要是关于大共同体本位的研究,和对儒家文化的研究部分。但每一部分的论据都很分散,虽有大量古今中外材料作为补充,但给人的阅读感有点弱,通读下来,更像是需要坐在教室里,仔细对照古典书籍,再收录笔记的一种研究范本。如果你想要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了解中国传统,我可能会推荐《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等吸收起来更快的书籍。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
在秦晖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理解,既不是租佃制严重分裂的两极社会,也不是和谐自治的内聚小共同体,而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与其他文明的传统社会相比,我国传统社会大共同体本位下的亢进与法家或“儒表法里”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伪现代化”现象。可能是作者对传统社会的研究过于专业,所以对于社会结构组成的看法,我只能表示我看完之后处于知道的状态,但并不知该怎样理解,大共同体亢进就是伪现代化么?那么从现代化的定义来看,但是似乎又与亢进性关系不大。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这部分我认为是《传统十讲》最精华的部分。
“儒表法里”不就是传承至今的现代管理方式么,讲究道德的社会表象下,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规则与制度,在制度与道德问题的纠纷上,道家文化又提供了一个调节杆的作用。
我们很多人最常犯的一个病就是人格分裂。儒表法里就是叫这个病症的病因,是啊 我们一方面要遵守道德,冲上德行最高大;另一方面却要求所有人听从制度,遵守规则。
看过《行尸走肉》的人都知道,讲述的是人性善还是性恶,在遇到困难时,制度重要还是道德重要的美剧。在人类生存受到威胁时,一个队伍必须有了制度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有了生存才能追求文明与文化。
所以儒表法里,法是根本,儒是进化。
如果你对中国的传统已经十分了解,请你翻开这本书,品尝其中的深厚韵味。
如果你对中国的传统很陌生,甚至对文化思想都不甚了解的话,不妨先看一下《朱自清讲国学》、四书五经等书籍。
我们常借名家的思想丰满自己,也常借文字的丰富滋养自己,希望《传统十讲》可以让你对中国传统有新的认识,就像我们总要了解我们的母亲是如何成长为人,进而如何哺育我们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