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
本卷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旨在缔结争霸和对抗争霸的联盟。
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进行骚扰的状况。
最后介绍了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二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
一
本卷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旨在缔结争霸和对抗争霸的联盟。
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进行骚扰的状况。
最后介绍了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二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
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
协约国陷入危机。
三
本卷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建树。
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英国多次坐失良机,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深刻地剖析了英海军主帅的保守思想,但英国在海上击败了德国潜艇战。
由于德国道海上封锁,由于无限制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土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四
前三卷主要叙述一战的西线战事与海战,以及与一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
本卷专写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五
一战结束,战争双方数以百万计的军队需遣返、复员、就业;战时动员从事军需品生产的妇女需下岗;军事经济需转轨改造,这是英国战争结束初出现的另一种困境。
俄国发生内战,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但未果而终。
一战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与会的列强各怀私利,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矛盾重重。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并未达到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
本卷着重叙述巴黎和会以外的事情与和会决议的后果和外界对此的反应。
此外,本卷还叙述了矛盾深远、积重难返的英国与爱尔兰的问题;叙述了一战中土耳其虽然战败,但凯马尔主义的土耳其正在崛起;希腊虽然是战胜国,战后却因征战土耳其而演出悲剧。
作者简介 · · · · · ·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作家、政治家。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任英国首相。1900年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1906年起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空军、财政、军需、陆军部大臣。为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的获胜起了重大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一个重要席位
目录 · · · · · ·
第二卷 1915年
第三卷 1916――1918年
第四卷 东线战争
第五卷 战后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05 年早期,一个法国外交使团来到非斯。使团人员的言语和行动似乎表现出有意把摩洛哥当作法国保护国对待,因而不理会马德里条约规定的国际义务。摩洛哥苏丹向德国呼吁,查问法国是否得到授权以欧洲的名义说话。此刻德国能够作为国际协议捍卫者站出来说话,指出法国破坏协议。在这种指责的后面有明显的意图,也就是告诉法国,她承担不了与英国订立协议冒犯德国的后果。德国采取的行动具有最严厉的性质。有人劝德皇去往丹吉尔,在那里他一反以前的明智判断,在1905年3 月31日发表由他的内阁成员选择的十分不妥协的讲话,公开向法国挑战。德国外交部广泛地传布这份演讲。4 月11 日和12 日把两份威胁性的急件火烧火燎地送往巴黎和伦敦,要求马德里条约所有主要签字国开会。德国使用所有手段要使法国懂得,倘若她拒绝开会,后果将是一场战争;为了有双重把握,他们为这个昭然的目的派一名特使从柏林去巴黎。 法国对战争毫无准备;陆军的状况很差;俄国更没有能力作战;加上法国又缺乏充分理由。可是法国外交部长德尔卡塞先生不愿意让步。德国的态度越来越咄咄逼人;6 月6 日法国鲁维埃先生内阁几乎在炮口瞄准下一致同意接受召开会议的原则,德尔卡塞先生立即辞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章 大規模戰爭的里程碑 -
没过多久,下一次欧洲危机就爆发了。在1908年10 月5 日,奥地利未作警告或谈判就宣布并吞波斯尼亚(Bosnia)和黑塞哥维那(Herzegovina)。土耳其帝国的这两个省份根据1878 年柏林条约一直由奥地利治理;合并的宣布仅仅是形式上宣告业已存在的事实。那年夏天出现的青年土耳其革命运动对奥地利来说,似乎是重申土耳其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主权,而这点是她担心的,因而先发制人进行阻止。合理而有耐心的外交手段有可能保证奥地利所需要的缓和局势。的确,与最有关系的大国俄国的谈判取得有利的进步。但是突然和意外地,奥地利外交大臣埃伦塔尔伯爵在决定对俄国作适当让步之前宣布合并,从而打断了谈判。这种实质上的破坏行为公然冒犯了俄国,也轻视了俄国谈判者伊斯沃尔斯基个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2章 大規模戰爭的里程碑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今天的世界为什么会是这般样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丘吉尔一战时仇视苏俄,二战时抱斯大林大腿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被删减得多吗? | 来自VeniVidi | 2017-09-15 00:10:36 | |
找不到英文版的电子版本 | 来自Greg | 1 回应 | 2013-05-24 16:37:4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6)8.7分 17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7)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06年04月07日)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看不见我)
- 杨奎松推荐历史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 (纸遁)
- 战争 (1997xhp)
- 百晓生必读 (拼客弗洛伊德)
- 莫失莫忘——回忆录(待整理) (維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Felista 2011-12-30 15:38:59
诺贝尔奖作品
2 有用 桑当斯 2010-02-26 21:00:22
当年还真是游手好闲,硬是把这堆书翻了一遍...
0 有用 Jess要去旅行 2008-06-27 17:29:58
读不完
3 有用 阅微草堂 2013-12-15 19:33:47
写的真的很不错,竟然借鉴了笛福的一本书的构架《骑士回忆录》,对于重点的问题和关键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文字是丘吉尔的衣服,很漂亮的衣服现在再次读起,除了他的文采和他的历时参与者身份之外,别无可说,根本就是散文集合
44 有用 陈毓秀 2016-01-29 19:25:15
功劳全是因为我,错误全是因为你们不听我安排。←_←
0 有用 有方騅馬 2023-05-09 15:42:38 浙江
看另一个版本,假装读过吧
0 有用 马小奔 2023-05-06 10:47:26 江苏
买了快二十年,最近才看完,除了自吹自擂,书是不错,垃圾翻译太让人无语了,深水炸弹翻译成炸药包,英国征兵广告赫然翻译成德国征兵广告,真是辣鸡。
0 有用 豆豆 2022-09-03 18:37:20 辽宁
过瘾!拍个电影叫《海上猎狐》吧!好过瘾!小时候买过一个电脑游戏叫《猎杀潜航- U型潜艇》,那时只知道攻击、躲避、急打舵,在结合这书,叙述海战部分就如游戏情景再现,过瘾啊!哈哈哈
0 有用 U 2022-05-15 14:23:15
4章放弃,读不进去。
0 有用 新读书900 2022-04-29 12:12:23
这本书是丘吉尔视角下的一战“复盘”:为新手认识一战前和期间欧洲各国提供了很多资讯,也补充了很多一战起因的背景知识。从英国的立场,这本书简直是在实名谴责德国,对法国则是哀其不争,伸以援手;对俄国的情感复杂、矛盾,尤其是对苏维埃政府与列宁,一方面视其为洪水猛兽,同时也又赞颂列宁思想的独特性和潜在影响力。对中欧、南欧国家,情感也很复杂,甚至立场还一直在变化,尤其在巴尔干地区的武装冲突。对美国的感情也是很... 这本书是丘吉尔视角下的一战“复盘”:为新手认识一战前和期间欧洲各国提供了很多资讯,也补充了很多一战起因的背景知识。从英国的立场,这本书简直是在实名谴责德国,对法国则是哀其不争,伸以援手;对俄国的情感复杂、矛盾,尤其是对苏维埃政府与列宁,一方面视其为洪水猛兽,同时也又赞颂列宁思想的独特性和潜在影响力。对中欧、南欧国家,情感也很复杂,甚至立场还一直在变化,尤其在巴尔干地区的武装冲突。对美国的感情也是很神奇,一方面觉得他们大英帝国是美利坚的祖先,另一方面好像也对人家的崛起强大有点儿酸。很敬佩丘吉尔对人类生存发展与战争“进化”的回溯和思考,虽然简短。最后,对于一战中被边缘化的国家和地区也很有感触:比如中国,几乎没有提到;对于澳洲、新西兰、印度、北非等等,感觉也都被边缘化为英国的“工具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