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没办法,路翎的资料太少。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怎么样,总觉得目前的研究资料少了些什么。
#读书.4月.02.032#2021年4月14日,看完了《路翎传》。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这是一个已被遗忘的人,文学史也不怎么提这个人,虽然胡风认为他是一个天才,认为他的《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部他22岁时候写的大书也快被忘记,只是在1985年的时候翻印了,我在初中的时候无意间买了一套,只是因为原书封面实在太美,两大本70多万字实在很便宜,一个初中生的私房钱刚好能购买得起。33岁被关起来,然后疯掉,坐了20年的牢,放出来后扫大街,58岁的时候宣布无罪。25年,少年变白发,天才死亡,于是不停的写,但是无人发表,因为他活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他写的是自己以为的荒诞的真实,没有反思,只剩下廉颇老矣,一饭三屎的悲哀。值得看的一本书,值得记起的一个人。
虽然立传的方式显得不太严谨,但从作家生平基本史料的丰富性上来看,目前恐怕还未有能超越此书者,有太多细节我都是读这本书时才第一次知道。感觉应该去孔网下单买一本。
笔下流淌着对路翎深深的情谊。
各章都并列呈现受难前后的两个路翎形象,也使得全书的重点归置于此。虽然很努力,却少了路翎的个性。大概这也是七月派的写法,读完一遍《饥饿的郭素娥》也像被剥一层皮
时常盯着路翎英气有神的眉眼发愣,这样一个始终生活在时代夹缝里的人,总是不断和时代主潮背道而驰的人,最后被时代挤压到形神俱毁的人,他到底在想什么? 材料非常丰富、细致,很大程度缘于作者和路翎一家长期打交道的便利,因此其实是写一个老朋友,而不是隔着故纸堆才认识的古人。不禁在想,要是没有这层关系的作者要怎么给路翎这样始终被隔绝在主流外、除去作品没有在社会上留下什么痕迹的作家立传啊,材料该多难搜集?
2022-14 读这本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书里每一章都用蒙太奇的写法把路翎年老和年轻的岁月联系起来,这种对比更让我觉得悲痛。一个年轻的、敢于反抗的、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天才般作家,在经历了20年牢狱之灾后变得精神失常,原有的才气也消失殆尽,后期作品也像被钳制的思想一样变成了只会歌颂的样板戏,他所受的折磨把他从时代前进的巨轮中推开,让他和这个社会脱节。作为读者的我每一章读下来都异常心痛,甚至都不敢设身处地想象他非人的遭遇。 因为当代文学老师课上的一句“他最后也疯了”而去了解路翎,才知道原来他的成就是被忽视和摧毁的。即使现在,读过他这部深受《战争与和平》影响的巨作《财主底儿女们》的人也少之又少(我也没读过),各种史料也很少提及他,他所受的苦难远大于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记忆。
怎么说呢,在那场运动中几乎无人幸免,文艺工作者尤甚。多少人被逼疯,能坚持下来的大部分也没了早前的灵性。作者走访、考据传主的生平,目的是反思,给后人以警示。书中传主妻子说的“被送回来时已经是另一个人”,读来尤为心酸。
还是有点“隔”。他写了五百万字,可他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逻辑是什么呢……至少亲自去读路翎晚年的自传,看见他对少年生活精准敏锐诗意痛彻的把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吧…
想了想,其实路翎和这本小传,应该算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吧。
朱珩青是路翎的好友、编辑兼研究者,掌握着大量未刊材料,由她来写路翎传真是再合适不过。路翎在文学史里常被称为“未完成的天才”,他的创作生涯在1955年(33岁)受胡风案牵连关入狱后戛然而止,只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西总步胡同、秦城监狱、安定医院…长达二十年的监禁让他几乎丧失了言语能力,非人般的严刑拷打让他的文字里只存留下造作的政治言语,身体和精神上疾病的轮番袭击让他提前衰老,那个被胡风大加称赞的文学新星终于消逝,只留下余烬里的些许残焰。
传记写法相对特别,不少地方有作者的个人想象在里面,偶尔感觉像小说了,再加上个人的情感抒发往往掺杂其中,自然算不上我心中极好的作家传记。成书较早,对路翎的评价还是“一生两世”的思路,所以对路翎晚期人生及其作品还是不够客观,这部分挖掘的空间是很大的。以上是我打三星的原因。 但我仍旧要被书中提到的很多细节打动:路翎晚年专注写作的照片,作者提到路翎吃饭极快可能是因为监狱岁月的影响,他的童年记忆与《财主底儿女们》之间的关系……上现当代文学必修课的那些日子,其实没有老师讲过路翎,只是在PPT打出他的名字和代表作。准备推免夏令营期间,我正式在复习期间接触到路翎及其作品,当时的自己还未撞上可以逼近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读到路翎之后,一系列变化由此转动,他是真正让我进入到一种转折时期的作家,是起点,意义非凡。
不够客观,但也情有可原
“他似在水里,也似在岸上。”
太惨了不忍卒读。路翎是“未完成的天才”,他本来是可以完成的,但他终于没有得到完成的条件。
对于特殊时期文学领域的争论演变为政治角度的攻击,导致了文学发展的停滞甚至退步,是一大遗憾。 路翎是回来了,但是也没有回来,不知道应不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世事无常,难以预料。
物伤其类
每次阅读这类书时,都会想如果有着更好的环境,会不会有着更好的作品和结局,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作家们在类似的命运下,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方式;喂风筝吃饭,爱而不得的失恋与作家的妻子
不太适合研究者阅读,似乎为了大众通俗阅读方便,时间顺序做了许多艺术上的处理(倒叙此类);观点比较执拗,以路翎晚年才华不复的观点统摄全书,延续80年代经典两分思路;引用脚注规范有限。以上不足和年代有一定关系
只能想象你星星一样年轻的眼睛。哭天才。
> 路翎传
4 有用 HANA(╰_╯) 2009-03-23 19:22:48
没办法,路翎的资料太少。他的内心世界究竟怎么样,总觉得目前的研究资料少了些什么。
3 有用 飞鸟2018 2021-04-15 09:22:11
#读书.4月.02.032#2021年4月14日,看完了《路翎传》。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这是一个已被遗忘的人,文学史也不怎么提这个人,虽然胡风认为他是一个天才,认为他的《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部他22岁时候写的大书也快被忘记,只是在1985年的时候翻印了,我在初中的时候无意间买了一套,只是因为原书封面实在太美,两大本70多万字实在很便宜,一个初中生的私房钱刚好能购买得起。33岁被关起来,然后疯掉,坐了20年的牢,放出来后扫大街,58岁的时候宣布无罪。25年,少年变白发,天才死亡,于是不停的写,但是无人发表,因为他活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他写的是自己以为的荒诞的真实,没有反思,只剩下廉颇老矣,一饭三屎的悲哀。值得看的一本书,值得记起的一个人。
1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8-11-27 00:43:00
虽然立传的方式显得不太严谨,但从作家生平基本史料的丰富性上来看,目前恐怕还未有能超越此书者,有太多细节我都是读这本书时才第一次知道。感觉应该去孔网下单买一本。
1 有用 浇灌水仙花的猫 2018-12-07 11:07:38
笔下流淌着对路翎深深的情谊。
2 有用 咸心 2021-01-10 19:26:01
各章都并列呈现受难前后的两个路翎形象,也使得全书的重点归置于此。虽然很努力,却少了路翎的个性。大概这也是七月派的写法,读完一遍《饥饿的郭素娥》也像被剥一层皮
1 有用 想吃云片糕 2020-05-06 23:37:28
时常盯着路翎英气有神的眉眼发愣,这样一个始终生活在时代夹缝里的人,总是不断和时代主潮背道而驰的人,最后被时代挤压到形神俱毁的人,他到底在想什么? 材料非常丰富、细致,很大程度缘于作者和路翎一家长期打交道的便利,因此其实是写一个老朋友,而不是隔着故纸堆才认识的古人。不禁在想,要是没有这层关系的作者要怎么给路翎这样始终被隔绝在主流外、除去作品没有在社会上留下什么痕迹的作家立传啊,材料该多难搜集?
0 有用 烟士披里纯 2022-03-14 15:24:06
2022-14 读这本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书里每一章都用蒙太奇的写法把路翎年老和年轻的岁月联系起来,这种对比更让我觉得悲痛。一个年轻的、敢于反抗的、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天才般作家,在经历了20年牢狱之灾后变得精神失常,原有的才气也消失殆尽,后期作品也像被钳制的思想一样变成了只会歌颂的样板戏,他所受的折磨把他从时代前进的巨轮中推开,让他和这个社会脱节。作为读者的我每一章读下来都异常心痛,甚至都不敢设身处地想象他非人的遭遇。 因为当代文学老师课上的一句“他最后也疯了”而去了解路翎,才知道原来他的成就是被忽视和摧毁的。即使现在,读过他这部深受《战争与和平》影响的巨作《财主底儿女们》的人也少之又少(我也没读过),各种史料也很少提及他,他所受的苦难远大于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记忆。
0 有用 flat white 2022-12-10 12:57:30 陕西
怎么说呢,在那场运动中几乎无人幸免,文艺工作者尤甚。多少人被逼疯,能坚持下来的大部分也没了早前的灵性。作者走访、考据传主的生平,目的是反思,给后人以警示。书中传主妻子说的“被送回来时已经是另一个人”,读来尤为心酸。
0 有用 输入昵称 2022-12-10 20:20:46 浙江
还是有点“隔”。他写了五百万字,可他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逻辑是什么呢……至少亲自去读路翎晚年的自传,看见他对少年生活精准敏锐诗意痛彻的把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吧…
0 有用 像玉的石头 2022-05-26 11:51:46
想了想,其实路翎和这本小传,应该算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吧。
0 有用 赖怀普 2022-06-07 23:23:18
朱珩青是路翎的好友、编辑兼研究者,掌握着大量未刊材料,由她来写路翎传真是再合适不过。路翎在文学史里常被称为“未完成的天才”,他的创作生涯在1955年(33岁)受胡风案牵连关入狱后戛然而止,只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西总步胡同、秦城监狱、安定医院…长达二十年的监禁让他几乎丧失了言语能力,非人般的严刑拷打让他的文字里只存留下造作的政治言语,身体和精神上疾病的轮番袭击让他提前衰老,那个被胡风大加称赞的文学新星终于消逝,只留下余烬里的些许残焰。
0 有用 一粟 2024-10-25 16:23:28 广西
传记写法相对特别,不少地方有作者的个人想象在里面,偶尔感觉像小说了,再加上个人的情感抒发往往掺杂其中,自然算不上我心中极好的作家传记。成书较早,对路翎的评价还是“一生两世”的思路,所以对路翎晚期人生及其作品还是不够客观,这部分挖掘的空间是很大的。以上是我打三星的原因。 但我仍旧要被书中提到的很多细节打动:路翎晚年专注写作的照片,作者提到路翎吃饭极快可能是因为监狱岁月的影响,他的童年记忆与《财主底儿女们》之间的关系……上现当代文学必修课的那些日子,其实没有老师讲过路翎,只是在PPT打出他的名字和代表作。准备推免夏令营期间,我正式在复习期间接触到路翎及其作品,当时的自己还未撞上可以逼近作为研究对象的作家,读到路翎之后,一系列变化由此转动,他是真正让我进入到一种转折时期的作家,是起点,意义非凡。
0 有用 斯考特的猫 2018-04-23 18:54:47
不够客观,但也情有可原
0 有用 helenharris 2021-02-26 22:47:47
“他似在水里,也似在岸上。”
0 有用 叙拉古的脑子 2021-08-15 20:51:11
太惨了不忍卒读。路翎是“未完成的天才”,他本来是可以完成的,但他终于没有得到完成的条件。
0 有用 爫 2024-05-03 15:27:08 山东
对于特殊时期文学领域的争论演变为政治角度的攻击,导致了文学发展的停滞甚至退步,是一大遗憾。 路翎是回来了,但是也没有回来,不知道应不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世事无常,难以预料。
0 有用 溪山 2024-09-12 13:10:49 中国香港
物伤其类
0 有用 五柳君 2025-03-05 14:58:50 江西
每次阅读这类书时,都会想如果有着更好的环境,会不会有着更好的作品和结局,可惜历史不能假设,作家们在类似的命运下,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方式;喂风筝吃饭,爱而不得的失恋与作家的妻子
0 有用 ⠀ 2024-02-06 15:33:56 福建
不太适合研究者阅读,似乎为了大众通俗阅读方便,时间顺序做了许多艺术上的处理(倒叙此类);观点比较执拗,以路翎晚年才华不复的观点统摄全书,延续80年代经典两分思路;引用脚注规范有限。以上不足和年代有一定关系
0 有用 哎一古熊社长 2012-11-21 20:00:10
只能想象你星星一样年轻的眼睛。哭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