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短评

热门 最新
  • 50 安东妮 2011-11-16 22:13:48

    基爷冷冰冰的讲述戳中泪点 每一个“波兰”都可以置换为“天朝”

  • 31 墨梓 2012-03-24 21:34:01

    我同样不喜欢“成功”这个词,因为那是借助于外部的自我认可,像福楼拜所说,“成功是一个结果,而不是目的。”我喜欢他的悲观主义,就像喜欢安哲的忧郁主义,仅仅因为他们着力于最普遍最真实的苦难,他们用他们的痛苦为世人铺路。

  • 11 柴斯卡 2013-12-11 12:19:42

    这还是年轻的时候做…(伪)迷影狗(哎这个词太有感染力了)时买的,终于给看了…PS,我一直在思考我的金钱观为什么这样low,结论是用上宽带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把所有价格除以7……

  • 24 猫奴十二年 2019-06-03 15:10:18

    和塔可夫斯基一样,基耶斯洛夫斯基内心也充满了疑惑与不自信,认为自己并没有天赋与才华,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不经意”拍出来的作品,却又能击中许多人的生命。他告诉年轻人要多审视自己的生活,不为其他,只为自己。这一点至关重要,看清了自己也就看清了全部,这也是他的作品成功的原因所在

  • 8 艾弗砷 2013-10-09 22:24:17

    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波兰人的个人主义,他认为自己是标准的波兰人,对所有事情“都没有那么在意”,包括政府、审查、定量配给。他的电影中从没出现过排着长队等面包的人、粮票。他知道如何与审查周旋,并在审查的压迫下获得灵感。在发觉纪录片在真实面前的无力之后,他转而关注私人的内心和个体的道德困境,并且在体制内拍到了他想拍到的作品。“我认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并没有完美的正义,永远不会有。这种正义是以我们自己的天平衡量的,而我们的天平很小,我们很小,我们不完美。”

  • 3 竹嬾 2005-07-25 22:19:21

    远离政治 随身笔记本 自己剪辑

  • 1 尤利西斯 2009-09-23 21:47:21

    真是太乏味了

  • 5 开膛手贝塔 2011-05-05 20:10:24

    伟大的人总是死得早,事必躬亲的好导演,难得的思想通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同胞,低调而华丽毕现,电影界的惊鸿一瞥已让人惊艳,基氏要是活到现在,还有岩井俊二什么事。

  • 5 徐达多 2009-11-26 22:35:31

    纪录片不应该影响主角的情感,不管是变好或者变糟,他必须表现的是他真实的自己。 “我们对一些理想的憧憬和想法,总是在某个地方与浅薄、卑鄙的事情发生冲突而不堪抵挡。” “人们应该工作,应该对工作感到满意,应该高兴,应该爱共产主义,应该相信共产主义的未来,应该相信他们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那就是社会写实主义。他们拍摄一些电影来表明什么事应该怎么样,而不是展现什么事确实是什么样。” “我们每一天都面临一些足以结束我们一生的选择,而我们却对此全然不知。” “罪恶源于人们某个点上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带来善行,源于一定的挫折,与他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干坏事没有什么关系。...如疾病以及他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只是证实了他的悲观。”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比较唯心主义的,他赞成本质决定存在。相信外在是内在的反映。但是同时又是存在主义的,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矛盾,也是这种悲观给了他一种苍白无力的洒脱。 悲观的人才是真实的,才是心系天下的人,他们不欺骗自己,而是为世界的丑恶感到可耻。那些所谓乐观的人,往往只是为自己而活。 “我对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我周围的生活都有一种敌意和痛楚感。事实就是这样:每件事都被扭曲了,在这种生活中,没有真理,只有幻觉。”这种对国家的绝望正是其爱国与思乡的表现吧。 以一种思考的方式道出拍摄影片的过程和细节,随性却精彩。 一个人道主义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低调的人格,生活化的言辞,不乏深刻的感知。他充满正义感、他追求真实和坦白,他不屈服于体制,他为人们的虚假和世界的勾心斗角而感到失望和悲观,但他不为小偷感到可耻,但而是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他不评价别人。不摆架子。负责。他相信神秘的力量。预感、与直觉。甚至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分不清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回忆。 他喜欢给点暗示,但不喜欢隐喻或者象征,像费里尼,或像伯格曼那样。 他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唤醒了观众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或者曾经想过的东西。 基耶斯洛夫斯基口中的波兰和中国颇为相似,“在波兰,临时做的事多得多”,“工作实际上对他们并不重要”。 “我认为,如果你想真正关心自己、关心别人,你就应该经历一些痛苦,真正明白受苦的含义,这样你疼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疼。因为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疼,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不疼,就不会珍惜这种没有疼痛的感受。” 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大义凛然的无畏态度,看了竟令我感动异常。 “即使我们付出,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因为我们享有一个对自己更好的评价?” 基耶斯洛夫斯基继承了波兰学派“反体制”特征,只是似乎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以一种绝对温和的态度来挑明对当前道德的忧虑,他的真诚和勇气在近乎绝望的语气中流露。 这样一个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我性格的缩影。 重温《双生花》和《三色》、《爱情和谋杀短片》

  • 1 SUE∮ 2013-10-22 15:39:42

    晕,居然是被阉割滴。。。。。

  • 0 2014-03-25 13:02:59

    : K835.135.78/4114

  • 3 汪见殊 2017-01-26 02:14:25

    基氏电影中,最冷漠复杂的关系中和最深沉悲观的宿命里,都不乏爱与尊严的光和希望。

  • 1 击节 2010-05-04 20:15:54

    同生的亲密的他。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我试图领悟是什么把我带到了人生的这个点上,因为没有这种真诚、彻底及无情的分析,就没有故事可讲。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

  • 0 icancu 2007-08-11 23:01:59

      送他的书,在自修教室读完。   要感谢的人。

  • 3 2021-03-27 18:41:53

    五星的内容,三星的书籍制作。序是一坨状似有自知之明的屎,完全可以不要。书中体现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个悲观,倾向于不可知论的人,非常喜欢这种性格,字里行间的淡漠读来十分美好(这种感觉可能也纯粹是因为翻译,当然翻译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提及实验电影被政治挟持很有意思,基耶对此的观点十分保守和学院派,不禁联想伯曼对某些事的态度。看的电子版本不知道为什么少了P24/113/158/163/169/172/177/190,原因不得而知,待回老家对照实体书补齐。P119页把bastard译成了私生子,P143把asshole译成了屁眼儿(笑死)

  • 0 柳隐 2007-08-02 10:44:54

    一个苹果分成两半

  • 1 mike 2007-06-17 14:58:29

    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用说么。太有趣的一本书了,可是我在2年前却错过了。可能是因为主题太散,头次翻刚好翻到无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书有趣的地方太多了。父亲、家庭和自己。拥有小轿车的不自由和自由。政治解决不了人为什么今天早上要起床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是好的艺术的问题。太多了。还是喜欢东欧的这些。经历类似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