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今生今世》是胡兰成坎坷一生的自传,他到日本后写成,书名为张爱玲所取。书中,他多情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活和爱情。
作者简介 · · · · · ·
胡兰成(1906-1981),生于浙江嵊县(今嵊州),1927年从燕京大学中途退学。抗战时期,曾任汪精卫政权掌控下的《中华日报》总主笔,抗战胜利后,经香港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开始学习日语,结识数学家风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村秀树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遂成就其学问体系。1981年7月25日在东京病逝。著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中国礼乐》、《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
目录 · · · · · ·
序/止庵
韶华胜极
桃花
胡村月令
桐阴委羽
古镜新记
怨东风
展开牡丹
有凤来仪
凤兮凤兮
世上人家
民国女子
汉皋解佩
天涯道路
永嘉佳日
雁荡兵气
瀛海三浅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世因是这样的安定的,古特别觉得秋天的斜阳流水与畈上蝉声有一种远意,那蝉声就像道路漫漫,行人只管浸浸去不已,但不是出门人的伤情,而是闺中人的愁念,想着他此刻在路上,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可是被里余温,他动身时吃过的茶碗,及自己早晨起来给他送行,忙忙梳头打开的镜奁,都这样在着。她要把家里弄得好好的,连她自己的人,等他回来。秋天的漫漫远意里,溪涧地塘的白苹红蓼便也于人有这样一种贞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页 -
我与爱玲只是这样,亦已人世有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大海几乎不可以是儿女私情。我们两人都少曾想要结婚。但英娣竟与我离异,我们才亦结婚了。是年我三十八岁,她二十三岁。我为顾到日后时局变动不致连累她,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上两句是爱玲撰的,后两句我撰,旁写炎樱为证。 我们虽结了婚,亦仍像没有结过婚。我不肯使她的生活有一点因我之故而改变。两人怎样亦做不像夫妻的样子,却依然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 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 我们两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倒得如同数学,她就只是这样的,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从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今生今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今生今世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今生今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30 条 )
-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情有迁异,缘有尽时,而相知则可如新,' 胡兰成是知道自己的。这样天生多情又是无情的人,他的感情就如流水,流水天然,经过林间,石上,山谷,平原,一路行过,临水可照树,照花,照人。美丽的倒影在波光里摇动,什么都在心里,什么也留不住。 y 留不住也是好的,那一点感情的余烬,要放进水晶瓶子,捧在手心里,慢慢地看。所以才有那么多男男女女,飞蛾一样。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
2012-05-27 00:32 20人喜欢
-
莫问君归处 (任性,感性,真性情)
人世因是这样的安定的,古特别觉得秋天的斜阳流水与畈上蝉声有一种远意,那蝉声就像道路漫漫,行人只管浸浸去不已,但不是出门人的伤情,而是闺中人的愁念,想着他此刻在路上,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可是被里余温,他动身时吃过的茶碗,及自己早晨起来给他送行,忙忙梳头打开的镜奁,都这样在着。她要把家里弄得好好的,连她自己的人,等他回来。秋天的漫漫远意里,溪涧地塘的白苹红蓼便也于人有这样一种贞亲。 看到这段文...2012-05-26 16:50 15人喜欢
-
兔牙小姐 (女版王耀庆)
我与爱玲只是这样,亦已人世有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大海几乎不可以是儿女私情。我们两人都少曾想要结婚。但英娣竟与我离异,我们才亦结婚了。是年我三十八岁,她二十三岁。我为顾到日后时局变动不致连累她,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上两句是爱玲撰的,后两句我撰,旁写炎樱为证。 我们虽结了婚,亦仍像没有结过婚。我不肯使她的生活有一点因我之故...2012-05-20 23:57 9人喜欢
我与爱玲只是这样,亦已人世有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大海几乎不可以是儿女私情。我们两人都少曾想要结婚。但英娣竟与我离异,我们才亦结婚了。是年我三十八岁,她二十三岁。我为顾到日后时局变动不致连累她,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上两句是爱玲撰的,后两句我撰,旁写炎樱为证。 我们虽结了婚,亦仍像没有结过婚。我不肯使她的生活有一点因我之故而改变。两人怎样亦做不像夫妻的样子,却依然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 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 我们两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倒得如同数学,她就只是这样的,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从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引自 民国女子 这是怎样的爱啊,风流的胡兰成娶了不羁的才女张爱玲,婚后还能有如此朴实的情话,必是发自内心的迷恋吧。 她为了他低到尘埃里,他也给她些力所能及的爱,至少不难为自己。但最终还是辜负了她,分手后张爱玲的创作才能枯竭,恐怕都给了胡兰成,不然也就不会有《今生今世》里那么相近的笔风,刻着张爱玲一个深深的影子。 她该怎样恨他呢? 去年看<ink>,那一期写了些张爱玲的往事,记得这一段:她生日那天给人写信说:收到了两件生日礼物,一是美金稿费,二是胡兰成的死讯。 她最后也只能告诉他:我将只是萎谢了。 因为这样爱你,看你犯错,又能拿你如何呢?
回应 2012-05-20 23:57
-
探亲回老婆家,闲余看到此书,虽然书因胶水不牢兼被宝贝儿子撕扯两手十指被分裂成几小本,但是一读就放不下了,于是到网上下了pdf版本,一天一篇或数篇,想从从容容地看完。 我突然想起了南京山西路西流湾里周佛海的故宅。在2004年春开始我通过中介租住过两年多,周宅自然被专政划归高官首长居住,因其委身于胡同小巷不易被发现,因而被完整保存下来,只不过是一分为二,变成两户将军宅院,通道走廊被封堵起来。我就是租住在西...
2011-03-14 13:24
探亲回老婆家,闲余看到此书,虽然书因胶水不牢兼被宝贝儿子撕扯两手十指被分裂成几小本,但是一读就放不下了,于是到网上下了pdf版本,一天一篇或数篇,想从从容容地看完。 我突然想起了南京山西路西流湾里周佛海的故宅。在2004年春开始我通过中介租住过两年多,周宅自然被专政划归高官首长居住,因其委身于胡同小巷不易被发现,因而被完整保存下来,只不过是一分为二,变成两户将军宅院,通道走廊被封堵起来。我就是租住在西侧的那一半周宅。 我以为民国风流人物离我很远,其实又离我很近,或许是跟我在国民党故都南京生活的缘故吧。不用冥思苦想,就这么随想起自己有幸住过的地方的老主人,就能跟胡兰成扯上了关系,也算得上奇妙了。
回应 2011-03-14 13:24
-
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想把之前看过的书按照时间顺序理一理。我正式开始看“闲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这之前一直以来都是个乖乖啃课本的好孩子。坦白地讲,自己觉得自己读过的书,算不上多,也不算少。到头来步入了社会,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无时无刻都在被“快速阅读”包围着,能静下心来把时间用在我所定义的“深度”阅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想,我读了那么多书到头来就是为了做这个的吗?偶尔也会从心里赞同“读书无用论”...
2021-01-23 17:33
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想把之前看过的书按照时间顺序理一理。我正式开始看“闲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这之前一直以来都是个乖乖啃课本的好孩子。坦白地讲,自己觉得自己读过的书,算不上多,也不算少。到头来步入了社会,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无时无刻都在被“快速阅读”包围着,能静下心来把时间用在我所定义的“深度”阅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想,我读了那么多书到头来就是为了做这个的吗?偶尔也会从心里赞同“读书无用论”。现在看来,处于人生迷茫期的我,如今看来,还是觉得原因在于自己没有领会书中的很多东西。我很不理解把一本书看了很多遍的人,我总觉得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所以不应该在已经看过的书上浪费时间。我不认为我的观点都是对的,但是改变观点总是很难。所以把之前的书理一理,也许是对当时读这些书时的自己的审视吧。
我真正读的第一本书不是《今生今世》,可能是《骆驼祥子》,也可能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集》,亦或是《茶花女》。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摘录原文的习惯,所以我唯一能够查到的最早的纪录就是这本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那时候刚上大学,对张爱玲特别着迷。看了很多关于她的记录节目,尤其是关于她的爱情。于是“胡兰成‘就变成了我相当熟悉的名字。我去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封皮旧旧的,几个红色的字让我总是联想到手指被书封皮划伤之后渗出的血。我抱着”他到底是怎样看待张爱玲“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我对书的摘抄是如下几段。
“人世因是这样的安定的,故特别觉得秋天的斜阳流水与畈上蝉声有一种远意。那蝉声就像道路漫漫,行人只管骎骎去不已。但不是出门人的伤情。而是闺中人的愁念。想着他此刻在路上,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回是被里余温,他动身时吃过的茶碗,及自己早晨起来给他送行。忙忙梳头打开的镜奁。都这样在着。她要把家里弄得好好的,连她自己的人,等他回来。秋天的漫漫远意里,溪涧池塘的白苹红蓼也于人有这样一种贞亲。”
“人世间最最真实的事每每会有像这样好的糊涂。”
“人生也真是明迷得使人糊涂,却又精密可靠到一点难差。”
“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
文笔是真的美,但我更情愿这是出自一个女人笔下。胡兰成在这本书里的文字总是给我一种像女性一样温柔、委婉的感觉。而他懂女人,所以把女性的心里写得十分贴切,却也恰恰因此让人更加心生不满。因为很懂她们,所以伤害起她们来也比别人更得心应手,更会给自己的朝三暮四寻找借口。我向来是喜欢男性作家的作品的,我觉得他们的作品更能从宏观上把控基调,但又粗中有细,格外可爱。但是我绝不会选择一个文采出众的人作为爱人,我认为在文学上过人的才子,尤其是擅长写爱情题材作品的文人,甚至不一定是文人,艺术家、应该包含所有的艺术工作者,思维上都要比常人更活跃,说白了就是会更花心。
当然我的想法也许是错的,不过这没什么关系,我们欣赏人和欣赏他的作品时也总是要一分为二地看的。胡兰成的文笔不坏,而且可以说很不错,至少我这么觉得,如果偏要说什么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吧,倒是也有一些。《今生今世》这本书读完了,至今已有六七年了,我对它的印象就像封皮一样,让我联想到被书皮割伤的手指渗出的血,进而让我联想到这是不是也是一个让人看了震撼心灵,甚至在某些时刻会因作者的某个经历而感到心被撕裂般的疼痛呢。答案是没有。我一直在这本书中找寻张爱玲的影子,想看看这个曾令她深爱的男人究竟是怎样评价或是回忆他的。然而我还是失望了,我还以为会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是专门用来描写她的。但是没有。不过想想也是,这个要求也太过苛刻,这毕竟不是他们二人的“今生今世”,而是胡兰成一个人的“今生今世”。但不知怎地,我觉得没有张爱玲的他的“今生今世”,实际上寡淡无味。如果没有张爱玲,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他?我不知道,但是我冲着张爱玲看完了这本书,了解到的他貌似和我想象得一样。没有失望也没有惊喜,只是很平淡。
我不知道我摘的最后一句话是不是用来写张爱玲的,时间太久了,我忘了。这句话若说是张爱玲,还不如说是胡兰成自己。他的情缘,凑成了他的一生一世,张爱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我想,他也许并不真正了解她,就像她也不是很了解他一样。其实所有人都一样,我们又都了解谁呢,我们看到的他人不过是他们想要让我们看到的样子罢了。退一万步讲,我们甚至都不够了解自己。所以世上的一切都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人们爱的就是这种神秘感、距离感。这一点我倒真的挺赞同胡兰成的话:
“人世间最最真实的事每每会有像这样好的糊涂。”
“人生也真是明迷得使人糊涂,却又精密可靠到一点难差。”
胡兰成有他的过人之处,他风流倜傥、聪明又有文采。不然他不会令张爱玲低到尘埃里。但他也很寻常,跟所有花心短情的男人一样。他没有非谁不可,但其实张爱玲也一样不必非谁不可。大概是男女有别吧。最后说一句,他的文笔是不错的,对画面的描写很细腻,辞藻也很华丽,深度就不提了,总之想在这本书里像我一样找寻张爱玲的影子的话,恐怕会失望吧。
回应 2021-01-23 17:33 -
神飞飞 (Ohne Fleiß kein Preis)
还有是一年暑天,昼长人静,我没有去处,走到隔壁小叔家后屋里,只见阶前一株枣树已结白蒲枣,钰嫂嫂与阿黄姊姊坐在门口当风处绣鞋头花,说着话儿,还有阿五妹妹也在开手学做针线,她还这样小,不过九岁,她们亦和她正正经经闲说儿,惟有和我不搭讪。阿五妹妹是今年已入了大人队,不和我嬉戏了。我当下无手无,惆怅难言。 说的仔细2020-09-01 22:07
-
读过张小姐的 《小团圆》后总想来来看这本,一贯地追星式读书,先是喜欢上一个作家,后一鼓作气读了人家所有的文字,最后爱屋及乌地去了解她喜欢的人---胡兰成。 读得懂张爱玲吗,不懂啊,我读她,是因为她懂我啊。作家在写自己,读者在读自己。所谓共鸣罢了。 七情六欲人之常情,可是用文字表达出来,感动到别人就是很厉害的本事了。没有人明白张爱玲心里的想法,可是她懂她的读者啊,所以蒋方舟才说,庆幸我们还有爱玲。 胡兰...
2020-05-24 23:40 1人喜欢
读过张小姐的 《小团圆》后总想来来看这本,一贯地追星式读书,先是喜欢上一个作家,后一鼓作气读了人家所有的文字,最后爱屋及乌地去了解她喜欢的人---胡兰成。 读得懂张爱玲吗,不懂啊,我读她,是因为她懂我啊。作家在写自己,读者在读自己。所谓共鸣罢了。 七情六欲人之常情,可是用文字表达出来,感动到别人就是很厉害的本事了。没有人明白张爱玲心里的想法,可是她懂她的读者啊,所以蒋方舟才说,庆幸我们还有爱玲。 胡兰成,是谁,汉奸或者伪君子,渣男或者始乱终弃者,无谓的,张小姐的情人,曾经很喜欢的,后来离散了。 文学可以巧言令色,文学可以声色犬马,文学甚至可以颠倒乾坤。因为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而艺术始终在描绘人性,人性是最最变幻莫测的。 我不觉得胡兰成的文字虚伪而觉得他写得很美,带有某种旧时代文人式的优柔和浪漫。
回应 2020-05-24 23:4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遠景出版社 (2004)8.3分 1052人读过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13)8.2分 172人读过
-
槐風書社 (2018)8.6分 155人读过
-
三三书坊 (1990)8.2分 14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今生今世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安东妮 2008-09-14
缺的是品性,质地坚硬、闪闪发光的那种。所以即使趣味再好,我还是看不上眼。
24 有用 竹子森林阿坝州 2015-03-08
气质高华风雅,他谁都爱,爱来爱去,其实只爱自己,只爱美。回忆幼年时的风物最美,可终归还是缺了点担当。
40 有用 琦殿 2016-05-09
气死我了 这大傻逼
60 有用 沈书枝 2010-02-18
其实并不觉得胡兰成的文章有多好,有些话初看时确实觉得耳目一新,然而这未必不是胡的程式,是一种隐藏得很好的匠气。最讨厌的还是他的无骨气,无担当,这样的男人真是让人失望的。
50 有用 nuts 2014-10-04
胡兰成写张爱玲的时候,一直说她很巨大,“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又说别人脸大“你的脸好大,像平原缅邈,山河浩荡。”有次下雨坐黄包车,张爱玲坐在他身上,”可是她生得这样长大,且穿的雨衣,我抱着她只觉得诸般不宜,但真是难忘的实感。” 百度了一下张爱玲有一米七,所以胡兰成是有多矮。。。
0 有用 walker壹叁 2021-04-01
一边看,一边查询生僻字。
2 有用 sunny 2021-03-29
读过后,对其中“清明上坟”一节印象颇深。中国没有调情文化,胡兰成动辄对女人说“ 将来带你回胡村上坟”,算是少有的情话之一了,而且非常非常的中国。
0 有用 无人岛 2021-03-29
看的是新版本,胡的文字真的很美,看的时候就忍不住赞叹,用今天的话大概可以说是相当有匠心,不过人也就真的是个小男人吧。
0 有用 芒椰小丸子 2021-03-18
本着对张爱玲又算黑粉又算恶情人的份上看看,看前部分还觉得这胡兰成竟然挺传统的,有点沈从文的味儿,读至张爱玲之后胡的情史见闻,实在滥的不堪入目。净写张爱玲了不见胡兰成自己心理上的变化,是怎么滥的?只觉大概文人抒情,都当不得真,文人写恋爱,只因作者才尽于此、穷途末路,只为刻意煽动读者。
0 有用 Kook 2021-03-16
只儿时听白蛇,有一方童趣童真。文不及梁实秋,明明写平淡岁月却故作姿态,简而言之,装逼。写旧式婚礼,文章明着暗着透露着对女子的同情,但实则不怀怜悯,只为成全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