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 短评

热门 最新
  • 62 Mnemosyne 2012-06-28 09:57:37

    现代知识人发展自传统“士”,将许多现代价值的实现如公平民主法治等,看成自己独有的责任,此一方面滋养了他们自以为高尚的心理优越感,一方面又阻碍了群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最终易演变为民族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 37 筱堂 2012-02-02 23:13:54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为今冬读书最大之收获。二〇一二年二月二日阅讫,时在壬辰春正月十一,吾友丹枫大喜之日也。筱堂记于宁乡梅家田。

  • 34 风间隼 2015-01-30 23:04:48

    好处:1,《近世宗教伦理》一篇狠狠打了韦伯的脸,解气;2,从精神层面对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做了细致的梳理,尤其对士在几个关键历史阶段的群体自觉和内心自觉的分析,体现出了文化史的长处。3,对我而言是一通儒学源流的科普。不足:1文化史缺了社会史的辅助,一味强调”理念先导“,”精神取向“,难以对士的大多数作出有效的勾画,更昧于整体社会结构;2韦伯式进路的文化比较视野比较生硬,以”知识人“概念将弃圣绝智的道家与儒、墨划归一处,却对同样重要的知识群体法家不置一词;3过于儒家视角,低估了释、道的影响。

  • 29 安提戈涅 2017-04-09 21:29:34

    司马迁写《滑稽列传》有自托身世之意,余英时对“士”这一知识分子身份的关注也是自我指涉、自我理解的。一些观点的年代感颇强,如今看来已是学界常识(这固然是好现象),譬如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之自我觉醒的论述并无新意,对韦伯等人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也略显刻意与过度。前四章于我启发最大,诸子百家的起源问题,旧有刘歆、今有冯友兰吕思勉等人的解释,余英时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里挖掘出为“私”为“家”的个体知识分子身份萌蘖,角度又是一新。此时的“势”与“道”之争,与魏晋时期的“名”与“情”之抗衡,多少有些关联。后几章对于士大夫与商人关系的转变之说,可与《梦醒子》对读。PS:《儒林外史》里周进之所以能去考试,也是商人捐助之故,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四民说”变化的新隐喻了。

  • 14 #Nani?monai 2013-10-11 16:37:36

    怎么评价呢?读到了《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并没有传说中的神乎其神,甚至可以说有点失望……不过这样的尝试还是有益的。总之,没觉得余英时是什么阎步克比不上的高山,一如没觉得钱穆完秒田余庆一样……(我是故意差一辈写的……)

  • 10 tysky 2008-08-06 14:28:22

    这书居然是余在国内最火的书,再次说明,大陆学界池浅王八多,写书不宜太多精深。

  • 6 钟螺 2019-03-11 04:51:37

    格局、学力与寄托都达到五边形顶点的那种作品,没有人能绕过去。唯一可惜的是作为参照物的西方理论常常显得老旧,方法论上稍有扞格不入感。

  • 5 恪彥 2012-07-04 13:50:23

    收录了余先生关于中国"士"的相关文章.其实文章也不难找见,不知为何网价会炒的那么高.此书前前后后借了5次(校1次,院4次),总算是结结巴巴看完了.但是还是觉得一种失落,花了那么时间却并没有提炼出多少对于"士"观念性转变的认识,很失落...哎,还是阎先生行文易懂,畅快...

  • 4 eien99 2014-03-11 20:00:29

    大致看了下,引言太多

  • 3 阅微草堂 2012-01-15 19:49:29

    有点急功近利,余英时现在的写作态度有问题:有点急功近利

  • 4 四部居士 2014-11-18 16:52:07

    现在看余英时不免以论代史

  • 3 月眠 2012-09-30 23:23:24

    真心觉得余先生的序文写的最好

  • 2 [已注销] 2012-09-04 19:50:43

    五星,不能再少了。

  • 4 Ai-Lain 2011-05-16 18:30:34

    非常适合新时代中国知识年轻人读,作者因为旅居美国,文笔很文化氛围很浓厚也很“以华卖华”

  • 3 Randy Disher 2006-05-06 23:56:53

    前面关于知识阶级的兴起很棒。后面写到发展的时候,牵涉大小传统,普世精神等,隐约感觉有点套用西方理论,尽管很自然流畅的。到底应该怎么样来认识自己,认识中国,又怎样表达出来???思索中。。

  • 3 飘飘白云 2016-03-12 09:49:15

    这是余英时的文集,但大体上可由“士”这根绳串起来,仅仅确实隋唐以及科举部分。士起源于低级贵族,春秋战国从王官之学到“天下裂”,下层贵族与庶民流动融合,孔子的巨大影响之下,士遂专为文士。士在战国抗争的背景下收到追捧,齐国的“稷下”制度达到顶峰,树立了道高于政的理念。随后大一统政府的控制下,道统渐弱。汉初朝廷尊黄老,体制从秦制(儒表法里),循吏从儒(以吏为师,先富后教)。到魏晋,士不再是战国时的游士而豪族门第,在精神上也走向标新立异的清谈玄理之风。到宋明,新儒家受佛教影响,弥补形而上而成理学、心学,而商业的发达,四民重新异业同道:士魂商才。

  • 1 阿墟 2011-10-05 13:01:54

    八年前買的書,今天才讀完。

  • 3 福 禄 夀 2011-01-21 22:33:28

    凑合吧,总是不高兴他的不能自圆其说。

  • 2 不求甚解 2018-02-11 23:40:45

    粗读,想到很多。其实士不就引导了中国思想和文化吗?想到侯外庐,葛兆光,李泽厚等人的思想史。各有千秋,余的文章材料很多很细,严谨。比李泽厚的论证精细,理论运用上不像侯外庐定于一尊,而是注重理论的适用程度。可以说是站在古今中西审视中国传统,创造性转化,这才是大学者关注的点。个人目前看到李泽厚,尤西林可以比肩,这并不夸张,而后者往往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另外尤老师的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一书应该是哲学方向的更深层次的士的解读,应该相互结合来看。

  • 2 清暉 2013-05-04 22:36:40

    读后发现论文思路和方法和这个有点像,我是该哭还是该笑。。。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