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原文摘录

  • 如果打入地狱与享有特权是惟一且同一的,如果高贵和粗俗之间没有丝毫之分,如果上帝之子可以因粪便而遭人指责,那么人类存在就会失去其整个维度,成为不能承受之轻。于是,斯大林之子扑向带电的铁丝网,好像把自己的身体扔到天平上,被失去维度的世界的无限之轻所举起,可怜巴巴地向上飘去。 斯大林之子因粪便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为粪便而死并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死。德国人不惜牺牲生命向东方扩张帝国的领土,俄国人则为向西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丧生,是的,这些人为愚蠢的事情而死,他们的死才毫无意义,才没有任何价值。相反,斯大林儿子之死是在战争的普遍愚蠢之中惟一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死。 (查看原文)
    欧买伽 1赞 2014-04-25 17:47:11
    —— 引自章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游行队伍走近主席台的那一刻,即使是最愁苦的人都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好像要证明那是他们应有的喜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表达他们应有的赞同。 (查看原文)
    欧买伽 1赞 2014-04-25 17:47:11
    —— 引自章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翻译对着喇叭第三次喊话。 回答他的还是沉寂,可这次弗兰茨的焦虑突然激成了狂怒。他离那座隔开泰国和柬埔寨的桥就几步远,他的心中忽地充满了奔向桥的强烈欲望,要去痛骂上天,去死在机枪狂扫之下。 弗兰茨的这种突然的欲望使我们想起了什么;是的,他让我们想起了斯大林的儿子,他跃身触电死在铁丝网上,看见人类生存的两极近到了几乎相触的程度,以致贵贱之间,天使与苍蝇之间,上帝与粪便之间再无区别,他实在受不了。 弗兰茨不能接受伟大进军的光荣最终归结于行进者可笑的虚荣,不能接受欧洲历史的伟大喧嚣消失在一片无尽的沉寂当中,因而不再有历史与沉寂的差别。他恨不得将自己的生命投到那架天平上去,去证明伟大进军比粪便更重。 但无法作出类似的证明。天平的一头放上了粪便,斯大林的儿子将整个身躯投到另一个托盘之中,天平却纹丝不动。 弗兰茨没有去找死,而是垂下头,与别人一道一个跟着一个离开原地,登上汽车。 (查看原文)
    欧买伽 1赞 2014-04-25 17:47:11
    —— 引自章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尤其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牧歌献给另一个人。只有动物能做到,因为它没有被逐出伊甸园。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卡列宁围绕在特蕾莎和托马斯的身边,过着建立在重复之上的循环生活,并期望他们也这样。 卡列宁如果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的话,它肯定早就对特蕾莎这么说了:“听我说,我不乐意一年到头嘴里叼着一个羊角面包。你就不能给我弄点新鲜的东西吃吗?”这句话蕴含着对人类的谴责。人类之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是的,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特蕾莎想。 (查看原文)
    欧买伽 1赞 2014-04-25 17:47:11
    —— 引自章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看见的,只是所期待的未知事件的一束强光。忧虑则相反,它意味着我们是有所知的。 (查看原文)
    欧买伽 1赞 2014-04-25 17:47:11
    —— 引自章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跳舞时,特蕾莎对托马斯说:“托马斯,我是造成你一生不幸的人。你是因为我才来这儿的。是我让你到了这么低的地步。” “瞎说,”托马斯反驳道,“首先,这么低,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在苏黎世,你可以为病人做手术。” “你可以摄影。” “我们俩不能比,”特蕾莎说,“对你来说,你的工作比世界上的一切都重要,而我呢,随便干什么都可以,我不太在乎。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失去,而你却失去了一切。” “特蕾莎,”托马斯说,“你难道没发现我在这里很幸福?” “可你的使命是做手术呀!” “使命?特蕾莎,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我没有使命。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听他说话的语气,无法怀疑他的真诚。特蕾莎又看到了下午的那一幕:托马斯在修卡车,她发现他老了。她如愿以偿了,因为她一直希望托马斯变老。她又想到了童年的小屋里那只被她紧贴在脸上的野兔。 (查看原文)
    欧买伽 1赞 2014-04-25 17:47:11
    —— 引自章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查看原文)
    OrangeCLK 3赞 2014-05-30 15:35:32
    —— 引自第64页
  • 在富裕的社会里,人们用不着去干体力活,从事的都是脑力活。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得,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得论文,比墓地还要凄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郭嘉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我们的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查看原文)
    lobster 3赞 2014-06-12 14:17:50
    —— 引自第123页
  • 女人无力抗拒任何呼唤着她受惊灵魂的声音,而男人则无力阻挡任何灵魂正在相应呼唤的女人。 (查看原文)
    Olittle 3赞 2014-08-30 14:41:00
    —— 引自第999页
  •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低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查看原文)
    好好 1回复 3赞 2019-06-02 21:46:06
    —— 引自第358页
  • 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查看原文)
    好好 1回复 3赞 2019-06-02 21:46:06
    —— 引自第358页
  • 他越来越责备自己,但最终还是对自己说,说到底,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非常正常的: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オ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 ist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查看原文)
    張新亞 3赞 2019-07-30 23:51:26
    —— 引自第9页
  • 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维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托马斯自言自语: einmal ist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9.10) 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19) 特雷莎和萨比娜代表着他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协调,但两极同样美妙。 当初她太幼稚了,原以为国外的生活会改变她。她以为,经历了在占领的日子里她所经历的一切之后,自己已经不再平庸,已经长大、懂事、变得勇敢,但她过高估计了自己。她成为了托马斯的负担,而这又正是她不愿意的事情。她想在不可救药之前承担后果。还请他原谅将卡列宁也带走了。(37)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 Es muss sein!》。(46) (查看原文)
    ZMD 3赞 2021-05-24 09:08:23
    —— 引自章节:第一部 轻与重
  • 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想象,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60) 这些书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虚幻中逃避,摆脱那种毫无快乐可言的生活。作为一种物品,这些书对于她还有一种意义:她喜欢抱着书在大街上行走。它们对她来说,就像上个世纪花花公子的漂亮手杖,使她显得与众不同。(61) 她一直没有放下那本儿书,仿佛那就是她迈进托马斯世界的门票。他明白这张可怜的门票是她唯一的通行证,为此她真忍不住想哭。(69)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他好像总害怕有一天人们会对他说,这里不属于你,回到你原来的地方去。(71) 即使对特雷莎,他也常用同样的口吻:“把衣服脱了!”有时声音很轻,甚至是低语,但仍然是一声命令,而这总是令她激动不已,只想听命于他。(85) 你怎么了? 没什么,你要我为你做什么? 我要你变老,比现在老上十岁,二十岁。 那一刹那,她是想说,我要你变得软弱,要你跟我一样软弱。(97) (查看原文)
    ZMD 3赞 2021-05-24 09:08:23
    —— 引自章节:第二部 灵与肉
  • 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148)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57) 世界在变成一个集中营。 特蕾莎几乎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用这个词来表达她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的看法。集中营,就是日日夜夜,人们永远挤着压着在起生活的一个世界。残酷和暴力只不过是其次要特征(而且绝非必然)。集中营,是对私生活的彻底剥夺。普罗恰兹卡虽在自己家里与朋友喝酒聊天,但却无处躲避,他是活在集中营里(他居然不知道,这是他致命的错误!)。特蕾莎以前和母亲住在一起,也是活在集中营里。从那以后,她明白了集中营绝无特别之处,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而是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是来到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174) (查看原文)
    ZMD 3赞 2021-05-24 09:08:23
    —— 引自章节:第三部 不解之词
  • 灵魂看见身体赤裸在陌生人的怀抱之中。这么清净,她觉得难以置信,就好像在近旁凝视火星似的。(201) 灵魂在赤裸的,被抛弃的身体里颤抖。(205) 她能有什么武器呢?只有忠贞。(209)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217) 爱情就像是帝国,他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223) (查看原文)
    ZMD 3赞 2021-05-24 09:08:23
    —— 引自章节:第四部 灵与肉
  •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地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伤的借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纠缠所感动。 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本身带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261) 爱情故事只发生在做爱之后:她发烧了,他不能像对其他女人那样送她回家。他跪在床头边,冒出一个念头:她是被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到他身边的。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271) 他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她。她,六次偶然的结果;她是主任坐骨神经痛生成的花朵;她,是所有“ es muss sein”的对立面;她,是他惟一真正在乎的东西。(283) 他再次冒出那个我们已经知晓的念头: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 历史如同个人生命。捷克人仅有一部历史,它和托马斯的生命一样,将终结于某一天,无法上演第二回。 (287) 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288) 他想起了柏拉图《会饮篇》中那个著名传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 (查看原文)
    ZMD 3赞 2021-05-24 09:08:23
    —— 引自章节:第五部 轻与重
  • 她泡在热水里,想着自己耗费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人们都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404) (查看原文)
    ZMD 3赞 2021-05-24 09:08:23
    —— 引自章节:第七部 卡列宁的微笑
  • 在日内瓦生活四年之后,萨比娜移居到了巴黎,仍然无法从伤之中振作起来。假如有人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也无言以对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查看原文)
    sisyph.fl 3赞 2021-08-15 10:23:11
    —— 引自第144页
  •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查看原文)
    邹璐炜 2赞 2012-04-09 08:50:41
    —— 引自第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