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原文摘录

  • 贝多芬就这样将诙谐的灵感铺成了严肃的四重奏,将一句玩笑变成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由轻到重(也就是巴门尼德的正负变化之说)的例子。奇怪的是,我们似乎并没对这样的转变表示出惊讶。 我相信,托马斯在自己内心深处,早已十分恼火这一庄重,严肃,逼人的“es muss sein”,于是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对改变的深切渴望,渴望按照巴门尼德的精神,把重变为轻。 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由社会习俗强加到他身上的“es muss sein”,而对于医学的热爱这一“es muss sein”则是内在的必然。而这恰恰更糟糕。因为内心的必然总是更强烈,总是更强力地刺激我们走向反叛。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2-12-24 11:08:07
    —— 引自第234页
  •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查看原文)
    o0淹死de鱼0o 1赞 2013-01-02 21:53:23
    —— 引自第5页
  •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查看原文)
    cintysun 2赞 2013-01-03 21:24:42
    —— 引自第9页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查看原文)
    青青禾囷囷 2赞 2013-01-09 00:56:21
    —— 引自第5页
  • 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查看原文)
    青青禾囷囷 2赞 2013-01-09 00:56:21
    —— 引自第5页
  • “她脚下展开的人生就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既像一桩罪恶又似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 (查看原文)
    青青禾囷囷 2赞 2013-01-09 00:56:21
    —— 引自第5页
  • 内心的必然总是更强烈,总是更强力地刺激着我们走向反叛。 (查看原文)
    青青禾囷囷 2赞 2013-01-09 00:56:21
    —— 引自第5页
  •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查看原文)
    青青禾囷囷 2赞 2013-01-09 00:56:21
    —— 引自第5页
  •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查看原文)
    青青禾囷囷 2赞 2013-01-09 00:56:21
    —— 引自第5页
  • 对他而言,爱情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延续,而正与之相反。对他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委身于对方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样,必须首先缴械。因此,自己没了防备,他便止不住担心那致命的一击何时降临。所以,我可以说,爱情之于佛兰茨,就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 (查看原文)
    给看够呛 2赞 2013-04-25 11:35:14
    —— 引自第101页
  • 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 狗从未被逐出过伊甸园。卡列宁对肉体与灵魂的两重性一无所知,不知何为厌恶。 把动物看成有生命的机器,把奶牛当成产奶的自动机器,是极其危险的:人就是这样斩断了其与伊甸园相连的那根线,因此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在时间之虚无中翻飞,也不能给他以任何鼓舞。 (查看原文)
    一碗冰糖 1赞 2013-08-03 12:49:12
    —— 引自第357页
  • 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 (查看原文)
    格子June 1回复 1赞 2013-08-04 22:32:33
    —— 引自章节:重与轻
  •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不为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查看原文)
    Filter 2赞 2013-12-09 14:10:16
    —— 引自第347页
  • 他越来越责备自己,但最终还是对自己说,说到底,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非常正常的: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总像是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见实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托马斯自言自语:einmal ist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查看原文)
    配樂 2赞 2017-06-08 21:37:44
    —— 引自第1页
  • 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件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如果让我再历数一遍萨比那与弗兰茨之间交流的狭径,列出他们互不理解之事,那可编成一部厚厚的词典。我们还是只编一部小小的词汇集把。 (查看原文)
    配樂 2赞 2017-06-08 21:56:42
    —— 引自第3页
  •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绚烂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们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述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改变? 会的,因为它将会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为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距。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物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物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侧感觉所震撼: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什么呢?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查看原文)
    DIkalili 2赞 2018-03-02 11:24:17
    —— 引自第1页
  •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便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查看原文)
    杜小逗 2赞 2018-08-30 17:05:59
    —— 引自第106页
  • 一个人生活在异国,就像在空中行走,脚下没有任何保护,而在自己的国家,不管什么人,都有祖国这张保护网,一切都颇具人情味,因为、在祖国,有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可以用童年时就熟悉的语言毫不费力地让人理解。 (查看原文)
    in pain 2赞 2019-01-13 22:13:03
    —— 引自第93页
  •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查看原文)
    清晰 2赞 2019-12-23 11:53:42
    —— 引自章节:第一部轻与重
  •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P5) (查看原文)
    依繁 2赞 2020-05-09 00:00:32
    —— 引自第5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304 30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