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上下) 短评

热门 最新
  • 99 琴酒 2009-03-28 13:36:00

    托尔斯泰的世界,广博冷静严峻深情,他不带声色的注视着每个人,每个人心里的起伏,圣洁与卑微,他不带感情不带评判只是叙述,他祈求永久的光却总是能洞察一点点的黑暗。太美了,几乎不动声色的就能捅进来,每个人,安德烈公爵的赤诚灰心到奉献,他瞬间被爱情点亮的生命,他那崇高的死,皮埃尔一直的精神追寻,他的爱情以及他最后的领悟,多洛霍夫,公爵小姐,娜塔莎,杰尼索夫。充满缺陷的生活,我们不幸福是因为过剩。至于打断了整个故事进程的史学角度的审视,想想托老并不是想写纯粹的小说,也就释然了。一生之书。

  • 51 猪头妖怪 2011-11-02 16:13:59

    读完这本120万字的鸿篇巨制,我不免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怀疑,怀疑托尔斯泰这位大伯究竟会不会写小说。在我的心目中,作为一个小说家而言,写《战争与和平》的托尔斯泰在写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前,不过是一个见习生。

  • 29 沁云 2014-02-04 01:16:01

    花了约40天,终于读完这巨著。阅读中的困难并不在于叙事,相反,托翁讲故事讲得极其流畅、动人。但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除了标题所指出的战争与和平,还涉及和讨论了历史、政治、宗教、道德、爱情、家庭等主题,几乎无所不包。以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为主题,托翁对历史本质的执着追索令人感叹,在他如哲学论证般洋洋挥洒的议论中,历史充满了非理性和反讽。阅读那些“枯燥”的段落需要读者十分耐心。他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却又显得那么美好、可亲。安德烈与娜塔莎的爱情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恋爱描写之一,娜塔莎为阿纳托利所诱骗则是多数类似情节的母本。还有皮埃尔和尼古拉、玛丽亚,每一人物都闪闪发光般地象征着托翁心中俄罗斯精神的某一侧面。这本书应在年轻时作为人生之书来阅读和学习,再在未来的岁月里反复重看。希望我将来还能有毅力重读它。

  • 26 Irgendwann 2011-04-02 00:03:17

    我可算读完了!乌拉!

  • 13 不过云烟一缕 2015-08-14 12:37:58

    如果我们把这部著作进行微分,就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那么真实,简单,自然,但将这些平凡的细节积分后就成了一部不平凡的作品!非常之大气!PS:以前在网络上看到过一幅“城管来了”版的《清明上河图》,用一句话概括这部著作就是:俄国“拿破仑来了”版的《清明上河图》。

  • 6 虾米 2016-11-28 10:26:28

    初读熟悉故事和架构,重读就是注重各类细节了。此书最令人佩服的一点,是托尔斯泰在无论历史叙事还是人物塑造方面打破因果律的写法,颠覆了启蒙思想家标榜的理性主义。在托翁笔下,万千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捏塑构造着人与事,因而他的故事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多面相的而非单一的。这便意味着作家绝不承认在描写历史抑或人物时秉持一个终极的、完全的、包打一切的公式或标签。如此,一个士兵的喷嚏比起皇帝的御前会议并非更不重要,而是与其他琐屑事物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从中片面地得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这样的奇谈怪论)。就此而言,人生几乎所有的跌宕、起伏与震动,都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前因”,它们更像是医学中所说的某某“综合症”,有着人所无法窥透无法理解的持久“连续性”和复杂性,只有死亡才能终结这样的“连续性”和

  • 4 白泽 2020-12-05 14:31:08

    九月份看了前两卷,十月份看了第三卷和第四卷的开头部分,十一月偶尔才看几段,这两天把第四卷和尾声一口气看完了。看这个小说,好像在混着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实在精彩。另外就是读起来感觉挺废脑子的,根本不能当作消遣。 在我看过的历史小说儿里,战争与和平绝对独树一帜,每个虚构人物都很独特,许多人都在某几节或者某几章里做过主角儿。至于历史人物,比如库图佐夫,有关他们的情节就大抵符合事实。光凭这一点,就比靠杜撰某个著名皇帝机缘巧合搞了自己女儿这种事儿强了一大截。此外,书中处处都有有趣的描写,比如彼佳·罗斯托夫的听觉心像。 虽然我不太同意托尔斯泰对拿破仑和俄皇的看法,但他对历史的评述也很独到。就像高明的说书人不能只说故事,还得“评”一样,托尔斯泰的“评”真的厉害。最后瞎来一句俄语吹吹战争与和平:哈拉少!

  • 2 fka EyeCU 2015-05-03 23:13:26

    一边看一边想,这要是民族志,能写出多少篇好论文啊啊啊……尤其战争那一段简直太精彩了!比失控那本书里面人们拿荧光棒操纵飞机的炫酷多了……

  • 5 2014-05-05 17:38:46

    上下两册分隔十年读完的书,一晃十年,不胜唏嘘。

  • 1 暴力大毛 2015-10-08 17:15:34

    2015/8/22 亲爱的安德烈公爵

  • 3 旭衣煦 2016-02-24 10:49:47

    隔了一年,读完了下半部。托尔斯泰关于历史本质的议论很马克思~~

  • 2 事多疲狸 2013-07-28 23:10:18

    历时四天。除了“神作”以外无法有别的评价……顺便说一句,据说翻译这本书时候刘辽逸先生已经年过七旬。个人觉得刘先生的文风比草婴更适合托尔斯泰。

  • 2 寒堂 2019-01-13 21:11:55

    论跨阶层关怀之不可能。

  • 1 北河沿井斯塔 2015-02-14 01:37:29

    其实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本历史哲学著作。

  • 2 塞林格的考拉 2011-08-19 14:44:13

    大学时代做过的最有决心的事情就是把这本书啃下来了

  • 1 小辉 2008-10-08 19:25:14

    再看的时候发现老托对安德烈后悔了,中段之后随着思想的改变已经展不开,不得已把别祖霍夫这个本来的后台角色拉到了前台,同时让娜塔莎保持原有地位。事实上还不如追加一个女性角色,就不会显得太突兀,觉得那个小丫头变心太快了。至于本书的思想就不想多说,历史早就给了答案。

  • 1 虚清 2011-07-05 16:47:05

    亲爱的安德烈公爵啊......

  • 1 改个喜庆的名字 2015-07-16 07:02:47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You know nothing".可是要说的实在是太多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